合同欺詐的行為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訂立、履行合同的行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構成欺詐行為一般必須具備以下4個要件: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
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河道整治拆遷的紅線范圍
2021-03-04存量房交易的程序有哪些呢
2021-02-17交通事故上訴時間限制嗎
2020-11-18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公司有無明確的或者內部掌握的財務指標要求
2021-03-19子女贈予父母的房產可以變更回來嗎
2020-11-30拖欠物業費幾年失效
2021-02-12沒有簽訂競業限制協議能否追償
2020-11-16貴州煤礦7人遇難,公司應賠多少
2021-01-02擔保合同都是怎么擔保的
2020-11-17我國繼承人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3-03什么叫集資房,集資房買賣最新規定
2021-01-05合同變更競業限制還有效嗎
2021-01-16企業一定要成立工會嗎
2021-01-19勞動糾紛仲裁的手續有哪些
2021-01-13保險合同的訂立—保險合同的生效
2021-02-27新型人身保險產品謀求發展的對策
2021-02-28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明知患病仍承保 保險公司被判賠
2021-03-14大奔嗆水受損是否屬于保險事故
2020-11-18不可抗辯條款的期限是多久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