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釋法律。法律條文的規定有些比較抽象,一些專業詞匯對于當事人來講難以理解,這時法官應將抽象、難理解的法律規定結合具體的案情,向當事人進行闡釋,使當事人明白法律規定的立法目的、具體內容和適用情形。
第二,理關系。一些糾紛的產生往往牽涉若干個法律關系,當事人易分辨不清,而將多人、多事、多種關系混到一個案件之中。法官需要幫助當事人理清法律關系,明確審查重點,使當事人明白在一個案件中“要解決”和“能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第三,析訴請。當事人在發生糾紛之后,維權心切,往往會提出一些缺乏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的訴訟請求。法官應該依據法律和事實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分析,闡明對其訴訟請求支持與否的理由和依據,使當事人明白自己的訴訟請求為什么得到或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第四,擺事實。有些當事人對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區別缺乏理解,易片面追求客觀事實。法官在與當事人溝通時,應引導當事人明確法院裁判的依據主要是以證據為支撐的法律事實,使當事人明白打官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打證據”。
第五,重協調。一些行政訴訟是因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而引發的。法官在案件審理中要充分發揮協調的作用,使當事人明白相互之間的意見和需求,進而相互配合,化解糾紛。
第六,指路子。發生糾紛之后,當事人往往“有病亂投醫”,對救濟途徑的選擇有時不夠準確。行政訴訟有時并不是直接、根本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法官要給當事人“指路子”,使當事人明白解決問題的直接的、正確的途徑,使其少走彎路。
第七,舉例子。一些法律規定或案件情況比較復雜,當事人理解起來會比較吃力,在與當事人溝通時,可以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類似的例子,使當事人觸類旁通,明白法律適用的相關情況。
第八,語通俗。法言法語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一些訴訟能力不強的當事人會有“聽不懂”的情況。因此,在接待訴訟能力不強的當事人時,要使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對法律進行闡述,使當事人能聽明白法官說的話,從而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股東大會決議誰簽字
2020-11-23商務合同談判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06公司不分利潤股東能退股嗎
2020-12-15已判刑事犯罪民事調解書還有效嗎
2021-03-16車禍面部傷殘賠償多少錢
2021-02-19夫妻協議離婚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30遺產的分配配偶占多少
2021-03-17學生坐校車下車后丟失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19購買教育地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勞動關系轉移知識
2021-03-11調崗降薪離職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181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1-15天津航空飛機延誤賠償
2021-02-03保險合同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7佛山市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1-31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2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九條
2021-02-06林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嗎
2021-02-15法律是如何規定土地出讓金的
2021-01-05土地轉讓合同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