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民間借貸糾紛和詐騙罪的不同點
區別民事借貸糾紛和詐騙犯罪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行為獲取的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所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指行為人意圖使用非法手段對他人所有的財物行使事實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權,從而侵犯他人對某一特定財物的所有權的正常行使。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
一是看借款人與貸借人在借貸時的相互關系。
一般民間借貸關系多發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來的親友之間,借貸關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而詐騙則往往發生在雙方當事人相識不久,采取欺騙的手段騙取對方的信任。張*軍與黃*芳相識不久,即虛構購買客車跑運輸,以合股做運輸生意有利可圖為誘餌,向其借款近4萬元不還。
二是看發生借貸關系的原因。
正常的借貸關系中,借款人確實遇到了困難,一時無力解決,才向他人借貸。而以借貸為名實行詐騙的,則往往是編造虛假的困難事實,或以高利息等利益為誘惑,騙取他人同情或信任。張*軍虛構老婆卷走8萬元家財,導致資金運轉困難而停止營運的事實,以及偽造一套已為客車營運投資6萬余元的假資料等,騙取柯*雁及其父母等人的信任,先后以借款為名取得他們的近14萬元的巨額資金。
三是看借款人是否愿意歸還及不能按期歸還的原因。
正當的借貸關系,借用人并不否認借貸關系,并表示設法歸還。即使不能按期歸還,往往是因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困難。而以借貸為名詐騙財物,則往往表現為攜款潛逃,或是大肆揮霍或賭博,根本不想到歸還。張*軍先后以借款為名,先后獲得他人的17萬多元的巨款后,不僅任意用于日常揮霍及賭博,幾乎花光,更重要的是玩起失蹤的把戲,企圖逃避還款。因此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目的,屬于以借款為名行詐騙之實。
民事借貸糾紛,是指因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而產生的糾紛。屬于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犯罪對象是各種類型的公私財物。詐騙罪的行為主體通過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兩種方法,使被害人產生錯覺而“自愿”交出財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商標被搶注如何提出商標異議
2021-03-09普通合伙企業的退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2-23主動退賠可以減刑嗎
2021-03-01代位繼承人放棄繼承
2021-03-23學校對學生事故承擔過錯責任嗎
2020-11-23新交通法規之實習期間上高速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8離婚訴訟中人壽保險的價值怎樣確定
2021-02-06各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主要包括哪些
2021-03-11投資理財保險的適用人群
2020-12-05人身保險可以退保嗎
2020-12-12土地承包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2021-01-20土地轉讓合同有效嗎
2021-01-09房屋拆遷補償協議中應該有哪些補償條款
2021-02-19企業拆遷補償標準和方式
2021-02-13房屋拆遷可以拿到的補償款怎么計算
2020-12-26拆遷評估標準是什么
2021-01-04離婚時農村房屋怎么分割,離婚時夫妻拆遷安置房怎樣分割
2020-11-21拆遷中的租賃合同糾紛
2021-02-04拆遷未出生嬰兒能否得到賠償
2021-03-08長沙拆遷房屋征地獎勵標準(最新)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