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適用根據與刑罰適用目的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目的決定手段,手段服務于目的。刑罰適用目的是預防犯罪,本文探討的是刑罰適用根據。
一、生命力最旺的理論-報應
報應論是源頭最遠,路程最長且至今生命力最旺的一種。[1]從其理論嬗變來看存在著神意,道-義,與法意。
(一)報應作為根據的論證
神意報應論認為,之所以對犯罪啟動刑罰,系因為其行為觸犯了神的意志,該受天譴,國家作為世俗的代表施罰,這顯然是荒謬的。
為康-德所力倡的道*報應論認為,之所以對罪犯啟動刑罰,系因為其在道德上存在罪過,他侵犯了道德秩序,應以其道德罪過作為基準對他施罰。
為黑*爾所力倡的法律報應論認為,之所以對他施罰是因為其行為否定了法律秩序,因而刑罰作為對該行為的否定,通過這一否定之否定,使正義得到回復。
應該說道*報應與法律報應都存在一定的科學成分,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刑罰的真諦。
(二)對報應論的理性思辯
1、誰之報應
報應以犯罪違反特定的規范為前提。然而,規范本身具有好壞善惡之分。無論道德規范還是法律規范,莫不例外。[2]意大利刑法學家**法洛認為人具有利己性和利他性。在利他情感中,憐憫和正直情感是最基本的情感,違反這兩種人類基本利他情感的犯罪就是自然犯罪。[3]與此相對應的是法定犯罪。在前者,道德有是否落后于時代之分;在后者亦存在良法與惡法之分,如希特勒時期的“種族滅絕法”顯系惡法。因而報應論存在著本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堅持報應在其據以報應的是惡的規范時無異于助紂為虐!
2、報應本身的價值悖論
邱*隆教授對報應刑的價值悖論有著相當精辟的闡述。[4]
其悖論之一在于報應正義的雙重性,即“誰之正義”。前已論述,不贅。
其悖論之二在于報應之于功利意味著一種限制。認為,在刑罰的裁量階段(即刑罰的適用階段),司法者應當根據行為人所犯罪行的大小來決定刑罰,因而是以報應為主,在法定刑幅度內,可以兼顧一般預防與個別預防,使二者得到統一。[5]也就是說功利的實現只是有限的,受報應掣肘。
其悖論之三在于報應之于自由也是一種限制,因而它的正義規定了它對寬容的限制,也正基于此,苯才一針見血地指出“拒不對刑罰的結果作出適當的說明不考慮刑罰與犯罪之間的直接聯系以外的任何東西”,這是報應論的致命弱點之一。[6]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確定借款合同中約定的簽訂地
2021-03-10人民法院副院長如何產生
2020-11-26申請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與特殊條件
2020-11-19企業破產內退職工的補償金如何計算
2020-12-29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收費停車場內車輛被盜,商場能否擔責
2020-12-26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舉證責任有哪些規定
2021-02-04保險合同的射幸性特征指的是什么
2021-03-01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的生效時間
2021-02-18保險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1-03-164s店說幫買保險但沒買不計免賠怎么辦
2021-03-22分紅保險待遇有什么
2021-01-15違反最大誠信原則所帶來的保險糾紛
2021-01-20保險合同糾紛代理詞怎么寫
2020-12-29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與原則
2020-11-15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28公租房拆遷怎么補償,拆遷補償款如何確定
2020-12-20房屋拆遷的裝修費應該給租房人嗎
2020-11-16寧波農房未過戶遇拆遷怎么辦
2021-03-21集資房沒有房產證拆遷可否得到賠償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