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身權
是指與人身權人身相聯系或不可分離的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亦稱人身非財產權。
人身權與財產權共同構成了民法中的兩大類基本民事權利。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兩大類,其中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等。身份權包括親權、配偶權、親屬權等。人身權是我國公民和法人的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體現和反映。
人身權是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其價值,一般不具有可讓與性,受到侵害時主要需以非財產的方式予以救濟。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二、損害賠償是人身權民法保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民法保護方法的財產性和補償性,決定了侵害人身權的侵權行為發生侵權賠償之債。而對于侵害人身權的受害人的民法保護,以損害賠償為其基本方法,是人類歷史發展和法律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自身的選擇。當人類自己發現對同類的侵害,以同態復仇的方法進行保護,不僅是野蠻的、不道德的,而且也是無益的以后,就選擇了損害賠償的方法,作為救濟人身權侵害的基本方法。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不僅認為對侵害物質性人身權的受害人用損害賠償的方法進行救濟,是科學的、合乎理性的,而且,對于侵害精神性人身權的受害人也用損害賠償的方法進行救濟,也是科學的、合乎理性的。因而,對于人身利益的損害,人類也選擇以精神損害賠償的方法,作為基本方法。
三、侵權行為構成侵害人身權的基本方式
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侵權行為!民法確認侵害人身權的民事違法行為是侵權行為。只有基于民法的這一基本認識,才能對公民、法人的人身權進行全面的民法保護,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成文法國家民法典除在總則部分對人身權作出一般規定外,基本上是在債法的侵權行為法中規定具體人身權及其保護方法;不成文國家則專設侵權行為法部門,加強對人身權的保護。
侵權行為這一概念直接源于羅馬法的私犯概念,在1804年《法國民法典》中,第一次使用了侵權行為這一概念,并為后世主要國家民事立法所沿用。而對于侵權行為的概念如何進行界定,無論國內國外,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國民法關于侵權行為的基本規定見于《民法通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此規定,我們可將侵權行為定義如下: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侵權行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行為。侵權行為侵害的是他人的合法權益,包括物權、債權、人身權等,并造成了損害的行為,這種損害既包括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2)侵權行為是行為人基于過錯而實施的違法行為,只有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不要侵權行為的主觀過錯因素。(3)侵權行為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依照法律規定,違反義務即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侵權行為造成民事主體權利的損害,引起相應的法律后果,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以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的民事責任。
將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認作侵權行為,是羅馬法開創的先例。羅馬法的私犯,就是侵權行為。私犯實際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財產的私犯,另一類就是對人身權的侵害的私犯,稱之為“對人私犯”,并對侵害人身權的私犯違法行為,以侵權行為制裁。在《法國民法典》中,雖未明確規定侵害人身權的行為是侵權行為,但在規定侵權行為原則時,將侵害人身權的行為包括在內。《德國民法典》在關于侵權行為的規定中,將侵害生命、身體、健康、自由以及貞操等人身權,列為最重要的侵權行為,置于財產權侵權行為之前,表明了立法者價值取向的變化。可以說,將侵害人身權的民事違法行為,認作侵權行為,是世界各國民事立法的通例。
我國《民法通則》亦認侵害人身權為侵權行為,并在第119條和120條,作出明文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法律特征上與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有很多相同之處,如都是違法行為,都是有過錯的行為,都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但在侵權行為的侵害客體上,兩者存在差別,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侵害的客體是財產權,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而侵害人身權的侵權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人身權,即人格權和身份權,因而它具有如下特點:(1)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不是財產損失或者不是直接的財產損失,而是表現為人體傷害和人格利益損害。(2)侵權行為的后果難以用金錢計算損失,一般通過其他標準計算金錢損失。(3)侵權行為在權利主體消失后,亦能有條件的構成。如公民死亡后,其某些人格利益仍受保護。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已被執行的股權如何解除質押
2021-02-12怎樣進行農民工傷殘賠償
2020-11-09唯一住房能逃避法院強制執行嗎
2020-12-29離婚財產如何分配離婚財產分配原則
2021-02-01沒收手機算犯罪嗎
2021-01-04被取保候審了就表示結案了嗎,還會判刑嗎
2020-12-03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
2021-02-14購房之后應怎樣避免吃虧
2021-03-04什么是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2021-01-07終止的勞動合同應保存多久
2021-01-20提供虛假學歷,入職近10年還能解雇嗎
2021-02-28如何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4女職工產假時間如何保證,產假期間的工資如何保障
2020-12-11單位裁員怎么計算失業補償金
2020-12-14定期人壽保險是怎么進行理賠的
2021-02-12法律對產品責任保險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免責條款效力爭議案
2021-03-14家庭財產保險的現狀如何
2020-12-02怎樣改善保險經紀人的外部生存環境
2021-03-13被保險人自殺保險公司會不會賠償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