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來源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的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侵害商業秘密案件屬于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中的反不正當競爭糾紛,本質上則是侵權之訴。
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管轄制度是民事訴訟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管轄權不但涉及受理案件的法院是否有權對案件進行審理,同時也涉及當事人的重大程序利益,由于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因此厘清如何正確選擇具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訴訟是成功啟動案件的第一步。
一、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管轄的確定
(一)級別管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2號)第十八條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四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一般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各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可以確定若干基層人民法院受理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已經批準可以審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繼續受理”。因此,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原則上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的基層人民法院亦可受理。
(二)地域管轄
由于我國法律對于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問題并未做特殊的規定,因此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在實務中,一般對于被告住所地無異議,但是對于“侵權行為地”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筆者用以下兩則案例予以闡明。
1.使用商業秘密制造的產品的銷售地是否是侵權行為地:
2004年4月8日,四維公司、四維深圳公司以艾利尼森公司、艾利廣州公司、艾利昆山公司、艾利中國公司、里水印刷廠、汾江經營部侵犯其乳化型壓克力感壓膠外加增粘劑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等商業秘密向廣東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后移送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案件答辯期間艾利尼森公司、艾利廣州公司、艾利昆山公司、艾利中國公司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管轄權異議,主張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不包括侵權產品銷售者的行為,且四維公司等只在訴訟請求部分要求里水印刷廠、汾江經營部停止銷售侵權產品,并沒有涉及該兩被告行為的指控,因此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一審階段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
此案經最高人民法院提審[(2007)民三終字第10號],認定“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實施地和結果發生地是重合的,使用商業秘密的過程,通常是制造侵權產品的過程,當侵權產品制造完成時,使用商業秘密的侵權結果即同時發生,不宜將該侵權產品的銷售地視為使用商業秘密的侵權結果發生地。因此雖然四維公司、四維深圳公司指控艾利丹尼森公司將被控侵權產品銷往佛山市,但佛山市并不是艾利丹尼森公司等使用商業秘密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不能據此具有本案的管轄權”。
然而還有學者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框架下所保護的法益應當是相關市場內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有序的社會經濟秩序。而若排除侵權產品銷售地法院管轄權,則不利于維護商業秘密權利人在相關地域市場內維護其正當競爭利益。如此來保護商業秘密,忽略了在產品銷售端對市場秩序的維護,不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目的和宗旨。
目前業界對使用商業秘密制造的產品的銷售地是否是侵權行為地的問題仍存在爭議。
2.侵權結果地應當理解為侵權行為直接產生的結果的發生地:
湖北潔達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與鄭州潤達電力清洗有限公司、陳庭榮、吳祥林侵害商業秘密糾紛管轄權異議案件中,被告對湖北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權提出異議。最高人民法院在提審該管轄權異議案件[(2013)民提字第16號]階段查明,陳庭榮和吳祥林系湖北潔達公司原員工,在工作期間與湖北潔達公司簽訂了具有競業限制條款的勞動合同。而吳祥林在2009年11月擅自從湖北潔達公司離職后,化名加入鄭州潤達電力清洗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利用其在湖北潔達公司獲取的商業秘密開展業務;陳庭榮于2006年離職后利用在潔達公司工作期間獲取的商業秘密在其后的單位從事與湖北潔達公司相同的清洗業務。陳、吳二人以鄭州潤達公司為掩護,利用在湖北潔達公司獲取的商業秘密,先后在深能和合力(河源)有限公司、湖北黃石電廠、襄陽電廠、寧夏大唐國際大壩電廠承攬清洗施工業務,給湖北潔達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書中載明“侵權結果地應當理解為侵權行為直接產生的結果的發生地,不能簡單地以原告受到損害就認定原告住所地是侵權結果發生地。”認為“對于吳祥林和陳庭榮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這一被訴侵權行為而言,其侵權行為實施地應是涉案商業秘密的使用行為地。被訴使用商業秘密實施清洗行為的行為地是深能和合力(河源)有限公司、湖北黃石電廠、襄陽電廠、寧夏大唐國際大壩電廠所在地,均不位于荊州市。對于陳庭榮作為法定代表人的鄭州潤達公司明知陳庭榮和吳祥林的違法行為卻使用他人商業秘密這一被訴侵權行為而言,其行為實施地與前述吳祥林和陳庭榮的被訴侵權行為實施地重合,亦不位于荊州市。”因而判定湖北潔達公司關于荊州市是侵權結果地的主張不能成立。
二、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競業限制約定引發的商業秘密侵權糾紛
化學工業部南通合成材料廠、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南通中藍工程塑膠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7日以南通市東方實業有限公司、周傳敏、陳建新、陳晰、李道敏、戴建勛侵犯其技術秘密和經營秘密為由,向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主張原告作為關聯企業,共同從事塑料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擁有本案涉及的商業秘密,六被告構成對其商業秘密的共同侵權,請求判令各被告立即停止侵權并連帶賠償原告4500萬元。被告陳建新在答辯期內以本案系勞動爭議應當由南通市勞動仲裁委員會裁決為主要理由,提出管轄權異議。最高人民法院在提審本案[(2008)民三終字第9號]審理認為,對于因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競業限制約定引發的糾紛,如果當事人以違約為由主張權利,則屬于勞動爭議,依法應當通過勞動爭議處理程序解決;如果當事人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主張權利,則屬于不正當競爭糾紛,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直接予以受理。本案原告訴訟請求是要求各被告停止侵害其商業秘密并賠償其損失的侵權民事責任,訴訟標的是原告與被告之間的侵權法律關系,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該案作為侵權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因此,如果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其商業秘密并賠償其損失,則應該作為侵權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并按照前述級別和地域管轄原則確定正確的管轄法院。
要在現實生活中的的實際情況是比較復雜的,當然具體問題要我們具體是分析。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股權確認如何判斷
2020-11-25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如何處理?
2020-11-18醫療事故處理標準
2021-01-25拆遷過程中如何通過訴訟進行維權
2021-02-18辱罵法官要判幾年刑
2021-01-27承諾書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公司承包給個人清潔還需為承包人買五險嗎
2020-12-02交通事故需要賠償哪些費用
2021-02-07行政處罰超過期限怎么延期
2021-02-27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有何異同
2020-12-29哪些人屬于非直系親屬
2021-03-20發生交通事故,警察依據什么判定責任歸誰
2020-11-30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如何處理
2021-01-07誤工費怎么計算?誤工費計算公式
2021-02-17辦酒不領證算結婚嗎
2021-03-05口頭協議和合同哪個會更好
2020-12-19喪失繼承權會造成哪些影響
2020-12-06土地糾紛找民政嗎
2021-02-21載同事上班遇車禍判賠153萬之律師說法
2021-02-10公司倒閉員工按入職時間怎么賠償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