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三年前一個朋友找到我,說有一個項目很有前景,但缺錢,想讓我集資出些錢,并約定年利18%,我當時雖然知道這種集資不合法律規定,但出于對朋友的信任,又覺得18%的利率不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息的四倍,就當是民間借貸了。我就參加了,數額還比較大(但當時很多人都不敢參加)。
一年后,我如數拿到了利息,有的人看到發了利息就也開始參與進來。
又過了一年,我開始覺得那個“項目”有些不對勁,就再第二次拿利息的時候要求退本金,因為當時很多人都拿到了利息,所以要求參加集資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把本金退給了我。
之后不久,那些做“項目”的人就不見了,很快有人報了案,公安局發現所謂“項目”是假的,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的集資詐騙。現在有人說我也有責任,人家就是看我拿了利息才“跟進”的,還有懷疑我是詐騙團伙成員的,也有讓我退還利息的。
我該不該負責任啊?利息還用上繳么?
你告訴大家:“三年前一個朋友找到我,說有一個項目很有前景,但缺錢,想讓我集資出些錢,并約定年利18%,我當時雖然知道這種集資不合法律規定,但出于對朋友的信任,又覺得18%的利率不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息的四倍,就當是民間借貸了。我就參加了”。
從你所講的情況看,你只是一個借款人而已。無論你那朋友是否構成犯罪,你肯定不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即便該行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那你符合該犯罪的主體要件嗎?就是說是你吸收存款了嗎?你只是向你朋友出借資金了呀。
不過,你原來的那“朋友”倒可能真的構成了犯罪,但罪名是集資詐騙罪。
國務院在1998年7月13日專門制定了關于《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以下簡稱《取締辦法》)。其第三條規定,非法金融機構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擅自設立從事或者主要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票據貼現、資金拆借、信托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外匯買賣等金融業務活動的機構。非法金融機構的籌備組織,視為非法金融機構;其第四條還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變相吸收公眾存款”進行了行業性解釋:“前款所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所稱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這為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適用刑法,提供了規范性的依據。
可以看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客觀方而表現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在社會上以存款的形式公開吸收公眾資金或者通過其他形式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
而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編造謊言﹑捏造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騙取他人信任、非法集資的行為。
這里的非法集資是指公司﹑企業﹑個人或者其他組織,以非法占有他人資金為目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通過不正當手段﹑渠道,向社會公眾或者集體募集資金。
該犯罪的特征是:
一﹑侵犯的客體是繁雜客體,他既侵犯了社會經濟管理秩序,又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還侵犯了投資者的財產權利。
二﹑在客觀方面的表現為:
1﹑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
2﹑采取欺騙的手段,編造謊言﹑捏造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信任;
3﹑非法向社會公眾或者集體募集資金;
4﹑達到數額較大程度。
最后告訴你這兩個罪的最大區別: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不以非法占有存款本金為目的,只是通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來非法獲取利潤,是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集資詐騙罪”,則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像你說的這個案子,做“項目”的人就不見了,當然把錢也席卷一空,造成了借款人的血本無歸。
所以,本案的定性只能是集資詐騙罪,而你僅僅是一個提前覺悟、沒有造成后果的受害人,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裝修延期責任如何界定
2020-12-22父母去世房產繼承順序是怎樣的
2020-12-14商標侵權經銷商有責任嗎
2021-01-21定金與訂金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1-02-13企業法人分支機構提供保證的有效情形
2021-01-13離婚后前夫不讓我探望孩子怎么辦?
2020-12-23《婚姻法》規定探望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9判決后如何申請執行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28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2021-01-29重慶公交車墜江涉及哪些罪名
2021-03-14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勞動仲裁能保全公司財產嗎
2021-01-26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買房定金是否能退回
2020-12-24入職多久才算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1哪些情形勞動者解除事實勞動關系嗎
2021-03-22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有什么不同
2020-12-07車險理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01索賠發生糾紛能否單獨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
2020-12-31本案受讓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