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暴力犯罪嗎
是違法行為,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這樣的行為是屬于法律禁止的家暴行為的。
但是在精神暴力犯罪的立法上我國仍然需要完善。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將社會關注的精神暴力問題列入其中。
《反家暴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怎么認定精神暴力呢
第一,行為人的主觀態度。
如果行為人的消極行為是一時一事的,比如夫妻為生活瑣事爭吵時,一方因不冷靜出言不遜,傷害對方感情,這種情況因行為人不具有主觀上的傷害故意,即使言語有過激之處,也不宜認定為精神暴力。但如果一方是為達到離婚或其他非法目的,故意使用消極手段或?語言刺激對方,造成其心理壓力、精神恐懼的,應當認定行為人具有實施精神暴力的故意。
第二,精神暴力行為的隱蔽性。
與家庭暴力的“拳腳相交”不同,精神暴力經常表現為不作為或消極作為的形式。例如在妻子患病,精神和身體遭受病痛折磨之時,丈夫惡意?逃避家庭責任,明知妻子的全部生活信心寄托在他身上,卻以不回家、不負擔經濟費用、斷絕音訊等方法折磨妻子,使妻子的精神遭受嚴重打擊。丈夫的這些消極“不作為”應成為妻子精神受傷的侵權行為。
第三,有比較嚴重的損害后果。
單從“暴力”的字面分析,就比普通的侵權嚴重許多。鑒于精神暴力在判斷上存在明顯的主觀局限性,所以把是否具有較為嚴重的損害后果作為評判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應審查損害后果與暴力行為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這也是要求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的直接原因。
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是排除導致受害人損害后果其他原因的可能性,如果僅有比較嚴重的損害后果發生,但導致發生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或者實施侵害行為人的侵害因素只起到很小的作用,那么在處理時不應考慮構成精神暴力,而應從導致感情破裂的責任劃分上給予保護。
精神暴力也是違反家暴法精神的,因為精神暴力比身體暴力的傷害更大,它給受害人帶來的后果有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精神分裂、抑郁、對生活失去信心等,因為精神暴力而導致受害人自殺的案例比比皆是,民眾在自身受到傷害的時候應該懂得保護自己,無論是尋求鄰里親友還是法律,都是不錯的選擇,千萬不要獨自一人默默承受。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如何處理
2020-12-11解約定金與違約金的區別
2020-11-24道路交通事故協議書格式
2021-03-20酒后駕車的法律責任和行政處罰
2020-12-12企業破產受理后能解除失信嗎
2021-02-22征地補償規定有哪些呢
2020-12-08非婚生子可以繼承生父遺產嗎
2021-01-08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不是要雙方到場簽字
2020-11-13公司部門解散可以辭退員工嗎
2021-02-19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3-09商業車險訂過了退保是否可以
2021-02-04再保險公司有什么樣的問題
2021-03-18重復保險分攤原則
2021-03-18人壽險的理賠知識
2020-11-09保險公司能否拒賠改裝機動車
2021-01-01為什么要保險人向投保人明確說明責任免除條款
2021-03-11人壽保險的種類及保險責任
2020-12-28農民土地流轉合同書范本
2020-12-29拆遷補償協議不是房屋所有權人簽字有效嗎
2020-12-16拆遷補償協議在哪有備案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