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辦發〔2008〕209號
關于印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州、市、縣(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區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策性農業保險
保費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積極支持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市場化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根據財政部《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財金〔2008〕26號)、《中央財政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財金〔2008〕27號)及自治區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下簡稱“農業保險”),是指國家給予財政、稅收等政策扶持,由商業保險機構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遭受特定事故、自然災害或動植物疫病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的保險活動。
第三條 自治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是指由中央、自治區、地州市、縣(市)政府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為投保的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的補貼資金。
第四條 自治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工作的運作模式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政府引導是指財政部、自治區及區級以下財政部門通過保費補貼等調控手段,協同農業、水利、氣象、宣傳等部門引導和鼓勵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參加保險,調動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市場運作是指財政投入要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農業保險業務以農業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的市場化經營為依托,經辦機構要重視業務經營風險,建立風險預警管控機制,積極運用市場化手段防范和化解風險。自主自愿是指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辦機構、各級財政部門等有關各方的參與都要堅持自主自愿。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可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協同推進是指保費補貼政策要同農業信貸、其他支農惠農政策有機結合,以發揮財政的綜合效應。各級農業、水利、氣象、宣傳、財政等有關各方應對經辦機構的承保、勘察、定損、理賠、防災防損等各項工作給予積極支持。
第五條自治區農業保險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三低一廣”,即:低保費、低保額、低保障、廣覆蓋。
第六條自治區農業保險實行分級負責制,地州市、縣(市)政府(行署)按照本《辦法》負責對農業保險的政策宣傳和組織引導工作。自治區農業保險工作以縣(市)為單位,由縣(市)政府統一組織,整體推進。
第二章 保險范圍及保費補貼資金來源
第七條 列入農業保險的險種種植業:玉米、水稻、小麥、棉花以及大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養殖業:能繁母豬、奶牛。
第八條 保險責任原則上確定如下:種植業:因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內澇、風災、雹災、凍災、旱災、病蟲草鼠害等對投保農作物造成的損失。養殖業:因重大病害、自然災害和
意外事故所導致的投保個體直接死亡。自然災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風災、雷擊、地震、冰雹、凍災。意外事故包括:泥石流、山體滑坡、火災、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運行物體墜落。能繁母豬重大病害包括:豬丹毒、豬肺疫、豬水泡病、豬鏈球菌、豬乙型腦炎、附紅細胞體病、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支原體肺炎、旋毛蟲病、豬囊尾蚴病、豬副傷寒、豬圓環病毒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魏氏梭菌病、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病及其強制免疫副反應。奶牛重大病害包括: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牛焦蟲病、炭疽、偽狂犬病、副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出血性敗血病、日本血吸蟲病。
第九條 保障水平種植業:原則上為保險標的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以自治區權威部門公開的數據為標準),包括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灌溉成本、機耕成本和地膜成本。養殖業:參照投保個體的生理價值(包括購買價格和飼養成本)確定。
第十條 在中央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確定的險種內,各級政府、參與農業保險的相關部門和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協商確定農業保險的險種、費率和保額。
第十一條 保費資金分擔比例種植業:中央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35%;自治區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25%;地州市、縣(市)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20%;投保人自繳保費總額的20%。養殖業:能繁母豬:中央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50%,自治區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30%,投保人自繳保費總額的20%。奶牛:中央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30%;自治區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30%;地州市、縣(市)財政補貼保費總額的20%;投保人自繳保費總額的20%。投保人自繳保費不到位的,財政不予補貼。
第三章 資金的歸集
第十二條 農業保險以縣(市)為單位開展,縣(市)政府是農業保險的第一責任單位。縣(市)政府根據當年農業生產情況、農業保險的要求(補貼險種的承保面積或頭數、保險費率、補貼比例),以及本級財政的承受能力,提出年度農業保險預算計劃,同時對上級財政部門做出書面承諾。認真籌措落實本級財政的保費補貼資金,并按照規定程序及時撥付到位。對當年已發生保險業務而保費補貼資金未撥付到位的,縣(市)政府要向上級政府做出書面說明。自治區將從第二年開始,在三年時間內取消該縣(市)農業保險業務,并在第二年度的自治區對下轉移支付中扣除應到未到的保費補貼資金。
第十三條 農業保險投保人自繳保費部分由各級農村信用社代收。各級農村信用社應與經辦機構逐級簽訂農業保險業務委托
代理協議,并設立“農險專戶”,實行專戶管理。
第十四條 投保人提出投保申請并足額繳納保費后,經辦機構應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保險合同生效。
第十五條 在農村信用社已經有貸款或擬
申請貸款的貸款人均應參加農業保險。貸款人先投保再申請、先繳足保費再辦理貸款。一次性繳足保費的,申請貸款的利率在原
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下浮10%,其中:棉花貸款利率下浮5%。被保險人在發生保險責任事故后,獲得的保險賠款應優先償還金融機構貸款,以確保貸款本息的安全。
第十六條 各級財政根據簽訂保單的額度,通過財政國庫開設的中央專項資金賬戶,按以下程序審核撥付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縣(市)經辦機構收取投保戶應繳保費后,向同級財政部門申請保費補貼資金,縣(市)財政審核確認后,將本級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直接撥付到本級經辦機構“農險專戶”。同時,縣(市)財政向地州市財政申請地州級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地州市財政在確認縣(市)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到位后,將本級承擔的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及時撥付縣(市)財政中央專項資金特設專戶。同時,匯總本地區縣(市)農業保險情況,向自治區財政申請中央和自治區財政保費補貼資金。自治區財政在審核確認各地州市、縣(市)實際承保數量以及地州市、縣(市)財政補貼資金到位后,將中央、自治區財政補貼資金足額撥付到縣(市)財政中央專項資金特設專戶。各縣(市)在收到中央、自治區、地州市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后,將資金從縣(市)財政中央專項資金特設專戶足額撥付到本級經辦機構“農險專戶”。
第四章 保費補貼資金預算及管理
第十七條 自治區、地州市、縣(市)財政承擔的保費補貼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十八條 各級政府按照本級提出的保費補貼年度計劃,于當年8月底前,逐級向上級政府提出下年度預算申請。由自治區財政根據財力可能,確定保費規模,安排下年度保費補貼資金預算,并向中央財政申請下年度保費補貼資金。未按規定上報農業保險年度計劃和出具本級政府保費補貼資金承諾函的,自治區財政不予安排保費補貼資金。
第十九條 各級政府應嚴格執行當年財政部門核定的保費補貼規模預算。經辦機構應嚴格按照各級政府核定的當年保費補貼資金規模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第二十條 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有關支付憑證及會計核算管理,參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央專項資金支付管理的相關規定辦理。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
第二十一條 地州市、縣(市)財政需將撥付保費補貼資金的預算文件以及其他有關信息及時報自治區財政廳備案,自治區財政應及時撥付中央和自治區級保費補貼資金。
第二十二條 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結算,實行“按實補貼、一年一結”。各級財政部門應于年度終了后1個月內,對上年度中央財政和自治區財政保費補貼資金進行結算,逐級編制決算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承保規模、投保率、風險狀況、經營結果、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情況、存在問題、整改措施等。
第二十三條 各級農村信用社對農業保險業務實行專項管理,按照農業保險業務操作規程,建立業務臺帳,做到業務手續完備、足額收繳保費、單據賬額一致、臺帳登錄及時、入檔資料完整,不得將農業保險業務委托代辦。
第五章 經辦機構管理
第二十四條 經辦機構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經保險監管部門批準經營農業保險業務;
(二)具備專業技術人才和相關業務管理經驗,能夠做好風險評估、條款設計、賠償處理等相關工作;
(三)機構網絡設置健全,能夠深入農村基層開展業務;
(四)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能夠承受相關的經營風險;
(五)熟悉農業保險政策,嚴格執行財政財務管理規定,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 經辦機構制定的農業保險條款應通俗易懂,保單上必須明確載明中央財政、自治區財政、地州市財政、縣(市)財政、投保人等有關各方承擔的保費比例和具體金額。
第二十六條 經辦機構應根據保險行業法律、法規制定承保、查勘、定損、賠付等辦法和標準,對農業保險業務中的具體問題作出規范解釋。
第二十七條 經辦機構應加強對農村信用社代理農業保險業務的指導,提供完整的農業保險業務操作規程、有關保險單據及相關政策文件,對各級農村信用社代理業務人員進行培訓,確保代理業務操作規范。
第二十八條 各級政府應對經辦機構的農業保險工作給予積極支持,可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保險政策的前提下,采取“以險養險”等措施支持經辦機構開展業務。要充分考慮農業生產企業對當地經濟建設和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制定企業繳納保費的方案、比例和程序,發揮企業對農戶的組織和服務功能。
第二十九條 經辦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費實行總額控制管理。其中:管理費用控制在年度保費總額的10%-15%以內。此外,防災防損費用按年度保費總額的2%計取使用,專款專用,結余結轉下年度使用。經辦機構應編制經營管理費年度使用計劃,報經自治區財政廳審核批準后使用。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在農業保險推廣、宣傳和培訓等方面發生的費用,不得在經營管理費用中列支。
第三十條 經辦機構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從服務“三農”的全局出發,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應發揮網絡、人才、管理、服務等專業優勢,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應不斷加強業務宣傳和人才培訓,使農戶了解保費補貼政策、保險條款的具體內容。應按照預防為主、防賠結合的方針,幫助農戶防災防損。應按照合理、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和保險條款的規定,迅速及時地做好災后理賠工作。
第六章巨災風險準備金管理
第三十一條 應逐步建立應對農業保險巨災風險的長效機制,由經辦機構按照有關政策要求建立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逐年滾存。巨災風險準備金只能用于經辦機構進行的巨災賠付,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經辦機構當年經營產生的利潤,年底全部轉入一般風險準備金賬戶。上述風險準備金必須實行 專戶儲存,由經辦機構與財政部門共同負責管理,并接受審計部門審計。
第三十二條 農業保險發生巨災,經辦機構進行巨災賠付時,應按照當年保費收入、上年一般風險準備金、巨災風險準備金的順序進行賠付。
第七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 要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的監督檢查機制。自治區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要對農業保險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審計部門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管理。保險監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業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及時查處存在的問題。
第三十四條 自治區財政應建立對各級財政保費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的績效評價制度,并作為調整下年度保費補貼額度的依據。
第三十五條 凡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經辦機構提供虛假材料騙取中央和自治區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的,自治區將責令其改正,追回相應財政保費補貼資金,取消對該地州市、縣(市)農業財政保險保費補貼,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給予處罰。
第八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自治區農業保險領導小組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和自治區農業發展情況,調整或增減農業保險品種,其保險責任、保險金額、保費資金分擔比例另行確定。
第三十七條 各級政府組織制定本級農業保險的實施細則,報自治區農業保險領導小組備案。
第三十八條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