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株洲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株洲市區域衛生規劃(2006-2010)》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2-15 · 9797人看過
株政發〔2007〕22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辦、各直屬機構: 《株洲市區域衛生規劃(2006-2010)》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七年十二月三日 株洲市區域衛生規劃 (2006年-2010年)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制定依據。為促進我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優化全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保健需求,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發〔1997〕3號),國務院《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國發〔2007〕16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衛生部《關于開展區域衛生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計社會〔1999〕261號),衛生部《中國2001-2015年衛生人力發展綱要》(衛人發〔2002〕35號)和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省財政廳、省衛生廳《湖南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湘計社會〔2001〕584號),結合我市衛生資源現狀及城市發展戰略,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筑和諧社會為出發點,以保障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為落腳點,以強化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為主線,圍繞構建和諧株洲目標,鞏固公共衛生體系,發展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創新醫療服務體制,整合衛生資源,優化行業風貌,提升服務質量,促進全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條規劃目標。 (一)總目標:本著“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建立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適應的醫療服務體系,與疾病譜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適應的預防保健體系,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相適應的衛生監督體系。 (二)具體目標: 1.人群健康指標:平均期望壽命76歲;孕產婦死亡率31.79/10萬以下;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9.85‰以下。 2.資源指標:千人口床位數2.92張、醫生數1.95人、護士數1.36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所。中心衛生院27所。株洲市中心醫院建成竣工投入使用。 3.衛生事業主要指標: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城市達到95%以上,農村達到90%以上。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5%以上,兒童保健覆蓋率80%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0-55%。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覆蓋率達98%。城市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達到100%,農村為80%以上。主要慢性病規范管理率達到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農村人口達到80%以上。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血吸蟲病防治在2010年力爭達到國家傳播阻斷標準。2010年前創建成國家衛生城市。 第四條基本原則。 (一)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的原則。通過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從區域總體上達到功能互補,形成整體的、綜合的、高效的衛生服務體系,促進資源共享,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二)堅持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的原則。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衛生服務,重點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衛生事業,加強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 (三)堅持深化改革和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的原則。打破行政隸屬關系和所有制界限,區域內不同隸屬關系和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衛生資源都納入本規劃的調控范疇,由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對衛生資源實行全行業管理,有效地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作用。 (四)堅持完善機制和改革創新的原則。體現衛生改革政策,建立各項準入制度,引入競爭機制,為各類衛生機構營造公平、有序、高效的競爭環境,逐步建立起宏觀調控有力、微觀運行富有生機的新機制。 (五)堅持“財政導向”原則。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使衛生資源從醫療服務領域向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流動,從大型醫療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流動,從城市向農村流動。 (六)堅持統籌規劃,逐步實施的動態管理原則。從整體上把握規劃,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在把握規劃總體目標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和完善規劃,條件成熟一項調整一項,防止急于求成和遇難而退兩種傾向。 第五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規劃,對全市所有衛生資源實行政策指導、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對現有衛生資源逐步調整,對新增衛生資源依據準入條件審批。政府其它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做好區域衛生規劃工作。 第二章規劃背景與現狀分析 第六條現狀分析。 (一)機構現狀: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3477家,其中:醫院73家(城市四區44家),鄉鎮衛生院12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8家,農村衛生室2057家,門診和診所1392家,婦幼及疾病預防控制、計劃生育服務機構等155家。 (二)人員現狀:到2005年底,全市衛生從業人員共計1417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296人,管理和工勤人員1883人,分別占全市衛生工作人員總數的86.7%、13.3%。衛生技術人員中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5189人,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4802人,從事藥劑和檢驗等工作的2305人,分別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42.2%、39.1%、18.7%。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為3.32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7226人,每千人口擁有數為1.95人;執業護士4635人,每千人口擁有數為1.25人。醫護比為1:0.64。 (三)床位現狀:到2005年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編制床位11333張,每千人口擁有3.06張。其中:城市四區為5981張,每千人口擁有7.62張;五縣5352張,每千人口擁有1.83張。 (四)醫療機構運營情況:2005年,醫療機構總的病床周轉次數為20.55次,病床工作日為213.91天,床位使用率為58.61%,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9.62天。 綜上所述,與全國平均水平的醫生數1.5人/千人口,護士數1.03人/千人口,病床數2.41張/千人口相比,我市衛生資源總量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醫療機構運營處于非飽和狀態,因此,我市的醫療服務和資源利用流向是呈現供大于需的狀況。 第七條城市發展對醫療衛生質量和布局提出新要求。我市是湖南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內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全市總面積112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37平方公里。按照城市發展規劃,2010年,城市人口預計將增至380萬左右。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方便了居民就醫,增強了醫療服務機構的輻射能力,環線建成后,我市與相鄰地區的快速通道更加完善,使得醫療機構的集散能力和輻射半徑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將逐年提高。 第八條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狀亟待調整。在城鄉配置上,衛生資源過多地集中在城市,農村衛生基礎薄弱。市區衛生機構人才密集,而基層尤其農村缺少衛生人才,特別是富有實際工作經驗、技術優良的中青年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人才的城鄉分布結構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狀。城鄉每千人口擁有的衛生資源(醫院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醫療設備總額)比約為4?1。 在區域配置上,我市三級醫院和絕大多數二級醫院主要集中在城區的中心區域,布局結構合理性較差,表現為條塊分割、設置重疊、功能交叉、盲目發展,造成資源浪費,難以形成合力。且中心城區的醫療資源已經飽和、過剩,河西新城區卻相對薄弱,分布不均衡。 在衛生人力資源配置上,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學歷層次偏低,醫護比例倒置。衛技人員本科及以上學歷僅占14.36%,其中博、碩士只占0.35%。護士的學歷以中專為主,護士大專及以上學歷占34.13%,醫護比例倒置,遠遠低于衛生部1?2的建議值。其次是專業層次不高,高級人才比例較低,占衛技人員總數的5.53%,正高僅占0.63%。另外,高中級人才年齡結構偏大,高級人才40歲以下的僅占衛技人員總數的0.97%,中級人才40歲以下的占15.71%。職稱結構正高、副高、中級、初級人員比為1?8?49?99,人才梯隊建設不盡合理,衛技隊伍中學科帶頭人、全科醫生和護士短缺。 在結構配置上,存在著重醫療、輕防保的問題。城市二級以上的大中型醫院資源集中,承擔了大量基層醫院可用較低成本診治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工作,一些符合大眾利益的基本醫療、基層醫療和具有較大社會效益的預防保健工作,發展相對滯后。 在硬件設施配置上,由于歷史原因和過去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市絕大部分二級以上醫院基本設施配置較低,病房和門急診環境簡陋、擁擠,與我市的整體形象不相匹配。在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上,呈現低水平重復配置,盲目追求“大”而“全”,與醫院功能不相匹配,使用率低下。 第九條醫療服務模式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目前市區大醫院看病擁擠,而社區衛生服務卻因政策不配套,投入不足,全科醫生短缺,雙向轉診機制未健全,導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診療費用增加,尚未形成“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的醫療模式。 第十條衛生管理機制欠完善。在現有衛生管理體制下,全行業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衛生行政部門對衛生資源宏觀調控乏力,市、區、鎮衛生機構缺乏統一規劃,致使機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 第十一條衛生投入方式不盡合理,醫療服務補償不足。目前按人員、床位編制決定衛生經費投入的做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衛生投入渠道單一,投入結構不盡合理,數量不足。衛生服務價格制定與管理辦法滯后于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醫療服務價格結構不合理,市場補償不足。 第十二條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保障是人民群眾對衛生工作的根本要求。雖然,我市已初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但覆蓋面和保障質量還有待提高,基本醫療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突出。衛生安全、疾病預防、保健、醫療急救、健康促進等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和供給質量還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第十三條改革開放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對衛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中國加入WTO,醫療衛生市場更加開放,競爭機制進一步引入,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加強,給我市衛生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這就要求我市醫院加快建設速度,改革運行機制,更新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和綜合競爭力;要求衛生行政部門轉變職能,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運作的雙重手段,促進多元化競爭,營造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的需求。 第十四條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居民健康意識、健康消費觀念滯后,運動不足、吸煙、酗酒、生活不規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未被有效遏制,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和合理營養等問題未受到足夠重視,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增加。人們對健康與生活質量的關注更加強烈,日益增長的健康消費需求,對衛生資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章醫療衛生機構設置 第十五條按照保障可及、綜合服務、結構完善、布局合理的原則,調控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形成以城市為中心,農村為重點,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適合人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城市實行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兩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配置。農村實行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配置。 第十六條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符合準入標準為條件,以衛生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前提的原則;堅持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原則;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 第十七條為保障正常的醫療秩序,促進各醫療機構有序競爭,新設和變更的醫療機構與已設置醫療機構之間應滿足不同的有效距離要求。 (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個體醫療機構的設置一般要與社區衛生服務站直線距離保持1千米以上。 (二)門診部:同類醫療機構之間直線距離保持1千米以上,同級不同類醫療機構之間直線距離保持0.5千米以上。 (三)醫院:綜合醫院之間保持3千米以上,專科醫院與其他醫院之間直線距離保持1千米以上,同類別的專科醫院之間的直線距離保持3千米以上。 (四)具體情況根據所在地區人口數量、居民健康狀況及已設醫療機構情況適當調整。 (五)原則上暫不設置本規劃以外的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同一地區優先設置高級別和具專科特色優勢的醫療機構。 第十八條綜合醫院設置。 (一)市一醫院將現有醫療衛生資源整體搬遷河西,在此基礎上建設株洲市中心醫院。該院建成后達到1200張床位,1300多衛生技術人員的規模,成為我市集高科技、高設施、高水平、高人才、高服務于一體的醫療救治服務中心和臨床醫學教育、培訓、實習中心。承擔全市醫療機構技術指導、疑難重癥病員的診斷治療、會診、轉診等醫療工作。 (二)河東三區各選擇一所功能齊全的二級甲等醫院為龍頭,聯合相鄰的其他一、二級綜合醫院,采取多種形式,組建醫院集團,發揮大型醫院規模優勢,使之成為轄區內能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的綜合性醫院。 (三)在中心城區范圍內選擇一所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級甲等醫院,按照三級醫院的標準建設成為河東部集科研、教學、臨床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和臨床指導醫院。 (四)現有的其他各類二級綜合醫院,或與其他綜合醫院聯合組建醫院集團,或走專科發展和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道路。 (五)現有的其他各類一級及以下綜合醫院,原則上全部向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轉變。 (六)對醫療服務量長期不足,以及不符合規劃要求、與服務功能不適應的醫療機構,通過兼并、撤銷等方式進行調整。市四醫院因區域醫療資源過剩,應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轉體,原醫院的專科技術資源并入其他市直綜合醫院。 (七)除市中心醫院外,原則上在城市四區范圍,規劃期內不再增設新的綜合性醫院。 第十九條專科醫院設置。 (一)保留和發展現有的專科醫院。我市現在已經設置的婦幼保健、精神病、眼科、口腔、風濕病、骨傷科等專科醫療機構,要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不斷完善專科基礎設施功能,加強專科人才培養,提高專科技術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二)利用現有綜合醫院的專科特色,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規模優勢,組建腫瘤醫院、耳鼻喉醫院、老年康復醫院、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等一系列我市較為缺乏的、又符合居民健康需求的、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專科特色醫院。 (三)未納入綜合醫院建設體系的其他二級綜合醫院,要利用已經具備的專科條件,從綜合醫院向大專科、小綜合轉軌,并逐步向專科醫院發展。要逐步削弱或撤并與本專科關系不密切的科室和專業,提高專科醫療技術水平。確需設置起支撐作用的其它臨床科室,不得開設床位。 (四)鼓勵利用社會力量在不增加總量的前提下投資改造現有的二級綜合醫院,轉向專科發展。 (五)按市區、五縣(市)的區域劃分,在同一區域內已有的專科醫院不得重復設置。 第二十條中醫醫院設置。 (一)保證中、西醫協調發展,鼓勵開展中醫學術研究、傳統中醫經驗的整理,開拓社區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服務。 (二)市中醫院要利用成為省中醫藥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的大好機遇,加快發展,建設成為綜合服務功能強,專科專病優勢突出,診療技術和科研能力居全國先進水平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三)市中醫傷科醫院,要充分利用中醫骨傷科優勢做強做大,逐步撤并與本專科關系不密切的科室和專業,提高中醫骨傷科醫療技術水平。 (四)市區范圍內原則上不再新設中醫醫院。 第二十一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 (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必須堅持布局合理,覆蓋全面,面向社會,服務家庭的原則,努力提供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綜合衛生服務。 (二)城區設置2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一般按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設置,服務人口3-5萬人左右。中心難以覆蓋的地區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0.7-1.5萬人。 (三)城區具體設置按株洲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株洲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的通知》(株政辦發〔2006〕33號)文件執行。 (四)到2010年,視城市發展和服務人口的增長情況可增設5-8個中心。 (五)2010年前,城區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六)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管。明確區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的不同,控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發展規模,加快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的雙向轉診制度,轉診率必須達到衛生行政部門規定要求。 (七)建立嚴格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準入制度,積極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多種形式、多渠道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八)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 第二十二條城區社會醫療機構設置。 (一)根據本規劃及需求,按照“總量控制,依法準入”的原則設立個體診所、門診等社會醫療機構。 (二)允許投資舉辦口腔、眼、耳鼻喉、醫療美容及其他確有專長的傳統中醫、針炙推拿、老年護理、醫學康復等醫療診所,限制傳染病、性病、精神病、戒毒等診所設置。 (三)各企事業單位內部醫務室(所)不得對外開放,確因改革改制剝離出來面向社會開放的,需嚴格按本規劃要求和法定程序申報辦證后方可執業。 (四)城區四區范圍內個體診所、門診等社會醫療機構嚴格準入標準,總量以2005年12月30日前批準設置數為準,原則上不再增加。 2005年株洲市社會醫療機構設置數目表 單位 株洲市 衛生局 蘆淞區衛生局 荷塘區衛生局 石峰區衛生局 天元區衛生局 合計 基數 210家 42家 77家 45家 26家 400家 (五)個體診所、門診等社會醫療機構的設置,原則上按服務人口0.5至1萬人或按服務半徑1公里設置1處。 第二十三條農村醫療機構設置。 (一)五縣(市)設置一所綜合性醫院和一所中醫院,其120急救站依附一家醫院設置。各縣(市)設置民營醫院、個體診所和其他類別醫療機構可根據本規劃要求,依法適度審批。 (二)鄉鎮衛生院按照中心衛生院、防治結合型衛生院、防保型衛生院分類管理和建設。各鄉(鎮)設置一所政府主辦的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和鄉(鎮)衛生院不重復設置,“拆擴并”后的衛生院分院、醫療點的人、財、物由其主管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 重點加強中心衛生院建設,全市設置中心衛生院29家。各中心衛生院應設有符合標準的隔離病房,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三)農村個體診所、門診等社會醫療機構設置參照本規劃《城區社會醫療機構設置》要求設置。 (四)各行政村原則上設置一個衛生室,面積較小或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鄰近村可聯合設置。實行鄉(鎮)村一體化管理,在鄉(鎮)衛生院領導下開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 第二十四條醫療急救資源配置。 (一)構筑全市醫療急救服務網絡,提高承擔急救任務的醫療機構醫療急救服務質量,實現醫療急救的功能完善和高效覆蓋。 (二)完成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中心建設。隸屬市衛生局管理,承擔全市緊急醫療救援指揮調度工作,堅持“就近、就專業、就病人自愿”原則,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整合急救資源。 (三)建立健全以“120”為中心的全市醫療急救網絡,建立以應急救援中心、急救中心、急救網絡單位為一體的應急救治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120”醫療急救中心的服務和指揮調度功能。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在城區不同方位選擇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級綜合醫院建立市醫療急救分站,使城區內醫療急救服務半徑縮短到3-5公里,平均反應時間縮短到7-9分鐘。 (四)各縣分別在縣級醫院建立縣“120”急救站,在各鄉鎮衛生院建立醫療急救點,使醫療急救網絡覆蓋到每個鄉鎮。 (五)在市二醫院設置株洲市傳染病區,五縣(市)在人民醫院內設置傳染病區,依法承擔傳染病救治義務,并負責轄區內培訓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應急能力。 第二十五條采供血機構設置。 (一)設置株洲市中心血站,并下設醴陵、攸縣分站。 (二)為保證轄區內臨床用血需要,市中心血站可以在株洲縣、茶陵縣、炎陵縣人民醫院內設置儲血點。儲血點應當具備必要的儲存條件,以保證臨床用血安全。 第二十六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置。 (一)設株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株洲市公共衛生監測中心)。其職能是負責全市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并負責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和業務考核。 (二)各縣(市)區設置1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本轄區范圍內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并負責對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防保組)和村衛生室鄉村醫生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業務考核。 (三)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防保組。 (四)在炎陵縣設置麻風病防治機構(株洲市皮膚病防治所),負責轄區內麻風病防治具體工作。 (五)根據血防體制改革要求,在血吸蟲病疫區村設置血防室。 第二十七條婦幼保健機構設置。 (一)設株洲市婦幼保健院。其職能是負責全市婦幼保健工作,并以婦女兒童健康、生殖醫學為重點專科,同時負責對下級婦幼保健機構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要在新生兒疾病的治療和婦科微創手術方面形成重點發展方向。可整體搬遷市一醫院原址,擴大規模后組建成為株洲市婦女兒童醫院或婦幼保健中心。 (二)各縣(市)設同級婦幼保健院一個,各區設同級婦幼保健所一個,負責本轄區范圍內的婦幼保健工作。 第二十八條職業病防治機構設置。 設株洲市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所。其職能是負責全市職業病防治和勞動衛生現場監測工作,在法律法規規定范圍內抓好相關職業病防治工作。 第二十九條衛生監督機構設置。 設置株洲市衛生執法監督處,各縣市區設同級衛生監督所。其職能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衛生監督執法的執行機構。其主要職責為負責轄區內醫療機構、公共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飲用水衛生、母嬰保健、傳染病防治、采供血等綜合監督執法具體工作。依據衛生法律法規進行衛生監督,對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負責對下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 第三十條衛生信息服務機構設置。 以市衛生信息中心(在市醫學科技情報研究所基礎上組建,本規劃期內完成)為主體,輻射全市各級衛生機構,形成衛生管理、衛生監督、疾病控制、醫學技術、醫院綜合、網上醫院等綜合的信息服務網絡。2010年前全市實現醫院聯網。 第三十一條對企業綜合醫院要根據國家和省市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的有關要求,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納入區域衛生規劃和行業管理范圍。醫療資源過剩的中心城區內國有企業自辦醫院,要結合其改制分離和我市區域衛生規劃總體要求,區別不同情況對醫療服務功能和醫療資源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對醫療服務量不足的企業醫院要縮小辦院規模、進行功能改造和職能轉換,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株洲市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整體規劃;可視現有規模改制后發展成為專科醫院,或撤院建所。對醫療資源相對過剩地區企業自辦醫院改制分離時,可以與其他醫療機構實行資源整合或停辦。還可以立足現有醫療機構規模、床位和診療科目,引入社會資本改制分離為營利性醫療機構。 第四章醫療機構床位配置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床位是指各級各類醫院(包括婦幼保健院)、衛生院設置的正規編制床位,不包括觀察床、新生兒床、待產床、簡易床和家庭病床。 第三十三條根據株洲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在不突破“十一五”規劃控制總量的前提下,確定城市四區和各縣(市)配置總量,到2010年全市總床位數為11100張,2.92張/千人口。醫院應縮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 第三十四條醫療機構床位年平均使用率在80%以上的,可以申請新增床位,由衛生行政部門按規定程序審批;年平均床位使用率在50%以下的,應縮減床位至其使用率在60%以上。對床位使用率極低或不宜設置病床的機構,取消其床位配置。 第三十五條現有二級以上大中型綜合醫院床位數原則上保持現有規模,嚴格控制增量。新建的綜合、專科醫療機構,根據衛生部《醫療機構基本標準》,按醫院的規劃、功能、服務范圍核定床位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床位主要用于慢性病、老年病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設置床位。 第三十六條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的前提下,適量配置特需醫療床位。符合特需醫療服務條件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市級醫院按核定床位數的10%內配置,縣級醫院按核定床位數的5%內配置。營利性醫療機構依其規模和功能定位核定特需醫療床位數。 到2010年株洲市床位配置規劃表 2005年 2010年 床位 區域 實有床 位數(張) 每千人口擁有數(張) 規劃床位數(張) 調整數(張) 每千人口擁有數(張) 城市四區 5981 7.62 5654 -327 7.03 株洲 縣 563 1.28 603 40 1.34 醴陵市 1741 1.75 1785 44 1.75 攸縣 1647 2.21 1600 -47 2.1 茶陵縣 954 1.68 1021 67 1.76 炎陵縣 447 2.51 437 -10 2.4 合計 11333 3.06(平均) 11100 -233 2.92(平均) 第五章衛生人力資源配置 第三十七條衛生人力資源配置以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為基礎。主要任務是實現衛生人事工作從計劃管理向計劃調控與市場配置相結合轉變,逐步建立與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相適應的衛生人才管理機制;逐步建立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衛生專業技術隊伍和高水平的職業化管理隊伍;造就一批具有創新意識、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在省內有影響、市內一流的學科帶頭人隊伍。 第三十八條在控制全市衛生人員總量前提條件下,重點調整現有衛生人員的結構和布局。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增加到13220人左右,到2010年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3.48人左右;執業(助理)醫師總量在每千人口1.95人基礎上不變,增加到7410人,增加184人;執業護士總量在每千人口1.25人的基礎上提高到1.36人,醫護比達到1?0.7,執業護士總量達到5190人左右,增加555人。 第三十九條堅持“凡進必考”,嚴把準入關,進一步提升全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全面提高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三級醫院執業醫師98%達到本科學歷,執業護士50%達到專科以上學歷;二級醫院執業醫師70%達到本科學歷,執業護士50%達到專科學歷;一級醫院執業(助理)醫師40%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執業護士20%達到專科以上學歷;社區全科醫生具備大專以上學歷;鄉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大專學歷以上的占60%以上。無相關專業執業資格的人員一律不得從事衛技專業。到2010年,全市醫學博、碩士力爭達到200人左右。 株洲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2005年學歷結構及2010年學歷結構規劃表 2005年 2010年 規劃 學歷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調整數 本科以上 43 0.35 198 1.5 155 本科 1723 14.01 2645 20 922 大專 3770 30.66 6610 50 2840 中專 6230 50.7 3437 26 -2793 無學歷 530 4.31 330 2.5 -200 合計 12296 100 13220 100 924 株洲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2005年職稱結構及2010年職稱結構規劃表 2005年 2010年 規劃 學歷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調整數 高級 680 5.53 1322 10 642 中級 3816 31.03 3966 30 初級及無職稱 7800 63.44 7932 60 132 合計 12296 100 13220 100 924 株洲市執業(助理)醫師、 執業護士2005年學歷結構及2010年學歷結構規劃表 2005年情況 2010年規劃情況 2005年情況 2010年規劃情況 執業(助理)醫師 所占比例(%) 執業(助理)醫師 所占比例(%) 調整數 執業護士 所占比例(%) 執業護士 所占比例(%) 調整數 本科以上 43 0.6 198 2.67 155 0 0 155 3 50 本科 2065 28.57 3062 41.33 997 105 2.26 大專 2334 32.3 3705 50 1371 1477 31.87 1973 38 496 中專 2618 36.23 445 6 -2173 2919 62.97 3062 59 143 無學歷 166 2.3 0 0 -166 134 2.9 -134 0 -134 合計 7226 100 7410 100 184 4635 100 5190 100 555 第四十條實施科教興衛,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建立健全市、縣二級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體系,完善相關制度與配套政策,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嚴格執行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制度,把繼續醫學教育與衛生技術人員年度考核、聘任、職稱晉升和執業再注冊密切掛鉤。 鞏固全市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到2010年,全市各醫療單位舉辦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項目的學科專業(一級學科)覆蓋率達到100%;全市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獲取學分的達標率達到100%。實行專科醫師培訓管理制度。建設一支穩定的社區全科醫生隊伍。 第四十一條用高標準、科學化的評價體系規范、優化專科建設。根據重點學科和特色專科的不同特點,實行分級管理,合理投入,不斷探索和完善內部機制,整合醫療資源,使之得到合理利用。通過學科建設培養一批在市內和全省知名度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創造一批較高水平的醫學科研成果,促進全市醫學界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營造一個學科建設與醫院發展相協調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名院、名醫、名科”。 第四十二條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認真制定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培訓規劃,積極為社區培訓全科醫師、社區護士,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完善全科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制度,制訂聘用辦法,加強崗位培訓,開展規范化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組織大中型醫院、預防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中級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計劃地組織衛生技術人員到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活動。鼓勵退休醫護人員依照有關規定參與社區衛生服務。 第四十三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確定合理的崗位設置、結構比例和聘用條件,實行評聘分離,規范兼職行為。逐步建立按需設崗、公平競爭、擇優聘用、契約管理的用人新機制。對新進人員一律實行公開招考制度。改革內部分配機制,堅持重實績、重貢獻和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傾斜,同時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服務市場建設,完善人事代理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組建和完善全市統一的衛生系列人才引進測評機構,加強衛生人才的社會評價管理。推進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進程,做好相關政策銜接,平穩分流后勤人員,減少行政后勤人員的配置。 第四十四條建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出暢通的引進和流動機制。既要嚴把準入關,嚴格控制非衛生專業人員進入衛生系統,又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采取公開招聘、經費資助、政策傾斜等方式,建立以智力、技術為特征的衛生人才流動制度和方式,研究實施衛生人才流動相關政策。堅持以培養人才為主,科學引進人才為輔的原則,堅持人才引進的標準,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大力引進省內外優秀醫學人才,努力吸引重點高校、科研院所本科以上畢業生來我市工作,促進人才交流,保持我市衛生高級人才隊伍的領先優勢。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扭轉衛生人才逆向流動的狀況,鼓勵三級衛生機構人才向二級、一級機構流動,二級衛生機構人才向一級機構流動,城市衛生人才向農村基層流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流動以單位、行業為基礎,內部消化為主,探索多層次、多渠道的流動形式。 第四十五條制定政策措施,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醫學院校本科畢業后赴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連續工作五年的,財政應給予一次性補助。建立面向農村的工作機制,做好隊伍充實與管理工作。建立對口支援和巡回醫療制度,嚴格執行城市醫生在晉升副高以上職稱前到農村累計服務一年的制度,并建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晉升職稱時必須到上級醫院進修半年以上的制度。 第六章大型醫用設備配置 第四十六條本規劃所指大型設備包括CT、SPECT、PET(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裝置)、VFCT(超高速CT)、MRI(核磁共振)、眼科準分子激光治療儀、X-刀、γ-刀、醫用直線加速器以及根據國家規定需要管理的其他大型醫用設備。 第四十七條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原則是:與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機構的層次、功能相適應,提倡適宜技術和常規設備,合理布局、資源共享、提高效率。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用設備,必須服從省級規劃總體要求。 第四十八條不論何種資金來源、何種渠道的大型醫用設備,均應納入區域規劃范圍。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應遵循省衛生廳統一規劃要求,原則上不新添置大型設備,總量控制,以新替舊。 第四十九條鼓勵組建大型儀器共享中心,如影像檢查中心、生化檢驗中心、放射治療中心等,不斷提高醫用設備的利用率。 第五十條大型醫用設備的購置納入政府采購范圍,應委托具有機電設備招標資格的中介機構,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確定供應商。 第七章衛生經費配置 第五十一條衛生事業經費配置應根據政府管理衛生事務、行使衛生監督執法工作職責、公共衛生工作任務、基本醫療服務和事業發展需要等確定,按照定員定額、項目論證立項、零基預算等方法核定。 第五十二條衛生事業經費的配置標準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發〔1997〕3號)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于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國辦發〔2001〕39號)及其配套文件精神執行。 第五十三條各級政府要隨著經濟發展逐年增加衛生投入,增長幅度應不低于本級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按照公共財政、分級財政體制要求和國家有關規定,明確政府對衛生事業發展提供資金補助的范圍和方式,逐步建立起投資責任明確、補償渠道規范、資源利用合理的衛生投入機制。 第五十四條衛生經費補助的范圍是: (一)衛生行政部門及執法監督機構對醫療機構、食品、化妝品、藥品等進行監督過程中取得的收入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在履行衛生管理和監督職責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支出,包括人員經費、公務費、業務費和發展支出。 (二)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事業機構經費,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事業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支出,主要項目為:1.甲類和部分乙類傳染病以及對人群健康危害嚴重的其他傳染病的監測、控制和疫情處理;2.政府指令性計劃免疫;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和重大災害防疫;4.衛生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5.與健康相關產品、藥品的檢測檢驗;6.保障人群健康的環境衛生、放射衛生、食品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的監測與預防;7.對人群健康危害嚴重的慢性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特別是血吸蟲病的監測與控制;8.婦幼保健工作;9.健康教育;10.政府指導性計劃免疫;11.部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與預防;12.預防醫學應用研究。 (三)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開辦費和發展建設支出,及政策性基本醫療服務虧損。 (四)政府舉辦的社會衛生服務組織承擔的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支出。 (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配套補助經費和工作經費。 (六)采供血服務和獻血服務機構所必需的工作經費。 (七)農村衛生、預防保健、中醫藥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支出。 (八)醫學科研和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重點醫學學科建設等專項支出。 (九)社會弱勢人群的醫療救護費支出。 第八章政策與措施 第五十五條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實行全行業管理。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政府對發展衛生事業、保障人民健康負有重要責任。政府應將區域衛生規劃的實施列入重要工作目標,納入議事日程,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的、難度大的問題,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打破衛生資源部門所有、自成體系、各自管理、條塊分割的局面,由衛生行政部門將企業辦、社會辦的衛生機構統一納入規劃中,按照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相結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企業自愿及當地對衛生資源的需求的實施原則,采取逐步移交分離、走向市場、內部改革、重新整合與調整的方式,優化配置并加強管理。 實行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將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醫療服務體系以非營利醫療機構為主體,正確引導社會辦醫,進一步完善多渠道辦醫的體制。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由財政給予合理補助,醫療服務價格執行政府指導價;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享受政府補助,醫療服務價格執行政府指導價。營利性醫療機構服務價格放開,服從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規范化管理,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 第五十六條完善衛生經濟政策,確保衛生事業投入。各級政府應保持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確保政府衛生投入的增加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確保衛生投入落實到位。 進一步完善價格政策。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6號)精神以及國家計委、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試行)》的通知(計價格〔2000〕1751號)要求,結合我市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衛生技術勞務性收入,降低藥品收入和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收入,基本醫療服務價格要保持相對穩定并嚴格控制;放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特需醫療服務指導價格,對不同級別的醫院和醫生的服務價格拉開檔次,引導患者選擇醫院和醫生。 堅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建立多渠道籌措衛生事業發展資金的機制,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同時,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醫療機構進入衛生領域,形成以國家、集體為主,其他社會力量和個人申辦的醫療機構為補充的辦醫格局。 建立醫療救助制度,設立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對困難職工、下崗職工和無支付能力的危重患者實行一定的醫療救助。 第五十七條加強預防保健網絡建設。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開、綜合管理”的原則,建立“精簡、效能、統一”的衛生監督執法新體制,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在全面履行公共衛生執法職能基礎上,將醫政、婦幼、中醫等衛生行政執法職能統籌納入,實現衛生綜合執法。按照“預防歸口、綜合防治”的原則,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新體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傳染病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水平。 加強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與控制,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報告、死因和行為危險因素等監測網絡,制定預防控制規劃,大力開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動,在社區、學校、醫院、工廠等場所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促進工作,針對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減少行為危險因素的危害。 加強傳染病預防控制,確保計劃免疫全程接種率保持在較高水平,搞好食品衛生工作,控制急性腸道傳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著力搞好農村改廁工程,降低“四害”的危害。規范性病、艾滋病的診療行為。 加強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確保血吸蟲病不發生重大疫情,逐步壓縮有螺面積,為達到傳播阻斷標準創造條件。 認真貫徹《母嬰保健法》,嚴格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準入,落實“兩綱”指標,抓好孕產婦、兒童的系統管理,不斷提高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兒童保健覆蓋率。 開展全社會、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全體居民健康知識普及率,增強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大力宣傳吸煙的危害,努力提高成人戒煙率。 第五十八條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合理配置中醫藥資源。認真落實“中西醫并重”方針,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鞏固完善現有中醫醫療機構,健全綜合服務功能,加強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使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共同承擔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鼓勵和引導中醫藥人力、技術資源向農村流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防病治病中的簡、便、廉、驗的優勢,提高農村的中醫醫療服務水平和中醫藥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中的貢獻率。 第五十九條積極穩妥調整與健全醫療服務網絡。按照“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對機構、床位、人員、設備進行總量控制,對布局不合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效率低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關、停、并、轉、遷。 (一)鼓勵醫療機構按市場原則進行整合,形成集團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繼續發揮政府在資源整合中的作用,按照市場規律組建醫療機構集團。 (二)通過調整配置不合理的基層醫療機構,在全市逐步形成社區醫療服務網絡,并建立起科學規范的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醫療服務格局,為群眾提供優質、價廉、便捷的醫療服務。 第六十條完善運行機制,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按照國務院十部委局《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衛基婦發〔1999〕326號)精神,創新機制。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種形式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明確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性質和功能,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服務。下大力氣合理調整和配置社區衛生資源。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激勵和外部監管機制,嚴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和技術項目的準入,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將社區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滿意作為評價工作的主要標準。協調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建立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等制度,完善醫療保險、藥品生產流通、醫療救助、教育、人事等相關配套政策。探索創新社區衛生投入機制,建立穩定的資金籌集機制,探索政府“花錢買服務”等資金投入、補償方式,并隨財力增長逐步增加投入。 第六十一條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積極推進農民健康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全市農村逐步建立起多種形式的、抵御疾病風險能力較強的、社會化程度較高的醫療保障制度。加強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建設,實施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鄉(鎮)村一體化”規范管理,調整鄉村衛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質量。 抓好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實現鄉鎮衛生院一無五配套(即無危房,房屋、人員、設備、技術、管理配套)目標,到規劃期末完成所有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配套的改(擴)建工作。 鞏固農村初保成果,逐步提高初級衛生保健水平。開展農民健康教育行動,普及醫藥科學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積極開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抓好省、市級衛生村的創建工作。力爭創建省級衛生縣城1個,省級衛生村5個以上,市級環境衛生示范村22個。 加強農村基層衛生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素質,到2010年末,鄉村醫生應具備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吸引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衛生機構工作,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層次。鼓勵支持城市相對過剩的衛生資源和人才向農村流動,做好“衛生下鄉”工作,以促進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 第六十二條深化醫療衛生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按照國家衛生改革配套文件精神,嚴格規范醫療行為,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找準發展空間,調整運作方式,減員增效,降低物耗成本與勞務耗費;不斷深化勞動、人事用工、內部分配制度及后勤服務社會化等各項改革。針對財政補助原則與方式的改變及有關經濟政策,調整醫院預算及經費支出管理辦法,嚴格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規范醫療收費行為,完善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提高有衛生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 第六十三條實施科教興醫戰略,不斷提高醫學人才隊伍總體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依托現有優勢學科,結合居民健康需求及解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的關鍵技術,有計劃地進行重點學科建設,創建2-3個省級重點學科、10-20個市級特色專科,力爭在腫瘤治療技術、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微創技術、小兒外科、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精神醫學等專科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臨床重點學科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進入全省地市級先進行列。在努力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 進一步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大力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和一批適宜社區衛生服務的全科醫生;繼續加強對基層單位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衛生醫務人員的整體水平;加強衛生管理干部的培訓,到規劃期末對全部院級管理干部進行衛生管理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的輪訓,造就復合型管理人才。 第六十四條加強規劃的監督和評價。把區域衛生規劃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使規劃逐漸趨于完善。對規劃中提出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使機構、床位、人員、設備、經費等落到實處。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定期進行分析、評估,不斷修改完善,確保本規劃順利實施。本規劃實施結束后,對規劃期內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第九章附則 第六十五條各縣市區政府依照本規劃,制定相應的實施意見和具體措施,確保本規劃的貫徹落實。 第六十六條成立株洲市區域衛生規劃領導小組,由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人事局、市物價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衛生局等有關部門組成,負責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工作,制訂區域衛生規劃實施方案。 第六十七條按照邊規劃、邊實施、邊調整的原則,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或重大政策調整,由株洲市區域衛生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提出修訂意見,報市區域衛生規劃領導小組審定。 第六十八條本規劃由株洲市衛生局負責解釋。 第六十九條本規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趙倩

趙倩

執業證號:

11302201711106100

河北鴻翔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趙倩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

2011-12-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十號

2009-06-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主席令第六號)

2008-10-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

1970-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81-12-1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2000-12-28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200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2004-03-14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6-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2003-06-28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1999-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91-04-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1996)

1996-05-15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鹵水是礦產資源的答復

1992-07-1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四百一十條的解釋

2001-08-3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

2002-08-2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6-0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2016修正)

2016-06-06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7修訂)

2017-11-19

物業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

毒品違法犯罪舉報獎勵辦法

1970-01-01

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年修正)

2015-06-14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關于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2011修訂)

2011-01-08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2012修訂)

2012-11-30

國務院關于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012-01-27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