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為償還生態環境欠賬立法 礦企要邊開采邊治理
《太原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近日施行。該辦法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山西省太原市以立法的形式,創設了有效督促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義務的新模式。一座城市為償還生態環境欠賬立法,這在山西省尚屬首次。
地質環境惡化催生立法
“太原市礦山地質環境本身就十分脆弱,極易引發各種地質災害。”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法規處處長王引平介紹說,在國家劃分的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等48種地質災害中,太原就多達26種,經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查明的地質災害或隱患點達830處,受威脅人數達9萬余人。
太原市粗放型開采礦山資源,在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地質環境破壞。礦山企業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淡薄,導致太原市礦山地質環境狀況逐年惡化。
據初步統計,太原市最多時有煤礦769座,造成地面坍塌、地裂縫面積達350多平方公里,淺層水源疏干的村莊82個,因地質環境破壞形成災害、隱患的村莊達216個,共計2.33萬戶8.5萬人受災,房屋破壞12.9萬間,僅此一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2.58億元。
太原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孟凡政表示:“歷史欠賬過多、現實生活環境的需要以及治理地質災害環境刻不容緩等,都急需太原市出臺一部專門的法規來改善目前礦山地質環境狀況。”
保證金督促企業盡義務
辦法規定,礦山企業在開采之前,要先繳納一筆資金,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管部門保存,在采礦過程中,礦山企業要邊開采,邊治理恢復。一次性治理恢復完成或者分期治理恢復完畢,經驗收合格的,保證金的80%將返還礦山企業。自驗收合格之日起3年內,為質量觀察期,期滿后沒有出現質量問題的,保證金余額及利息將全額返還。
采礦權人未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義務或者未達到治理恢復要求的,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恢復;逾期未治理恢復或者經驗收未達到治理恢復要求的,其繳存的保證金及利息不予返還,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統籌用于治理恢復。
辦法規定,保證金管理遵循采礦權人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財政部門在共同確定的銀行開設保證金專用賬戶。
辦法還規定,采礦權人未繳存保證金或者未按期補足差額的,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繳存;逾期不繳存的,不予年檢,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責令停產停業。不履行限期繳存決定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孟凡政對《法制日報》記者說,保證金既不是行政事業收費,也不是財政收入,更不是增加企業負擔的攤派。保證金的實質是采礦權人為治理恢復自身采礦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全面履行法定義務而預先繳存的具有擔保性質的治理費用。保證金及其利息屬采礦權人所有,專門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辦法的實施,可以促使采礦權人積極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義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行為將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保證金制有助責任落實
山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何建華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該辦法是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規的有關規定,借鑒其他省市的管理經驗,結合太原市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其目的是為了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督促采礦權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義務,促進礦山生態恢復和改善,保護礦山地質環境。
何建華說,該辦法的實施,轉變了過去“重發展,輕保護,只破壞,不治理”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扭轉了“企業破壞,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不合理現象,采用了保證金制度這條有效途徑,使采礦權人自覺承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既是對國家實行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具體落實,也是國際通用的慣例。#p#分頁標題#e#
作為該辦法的被約束者,太鋼集團礦業管理部主任林虎生說:“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和治理,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特別重大。作為山西省最大的國有企業、龍頭企業,我們認為出臺辦法很及時也很有必要。特別是一些零散小企業生存時間短,企業關閉后就不履行治理地質災害的義務,保證金有效地起到了督促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義務和社會責任的作用。”同時,林虎生建議,為避免企業誤解,政府部門之間應將一些收費協調起來綜合治理,比如水利部門的水土保持、環保部門的植被保護、國土部門的土地復墾等收費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
1982-12-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決定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決定(2006)
2006-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決定
2002-10-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國和加拿大領事協定的決定
199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2-09-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
1978-05-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武漢、九江、蕪湖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的決定
1991-10-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決定
1990-04-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的準備工作機構的決定
1993-03-3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
1992-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08-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0-27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
2003-03-04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2-19農業保險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救援銜標志式樣和佩帶辦法
2018-11-06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3-12-1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
2013-08-28國務院關于支持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3-07-15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金屬非金屬礦山整頓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3-01-30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
2012-05-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
2012-04-17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于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