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犯罪率也在快速增長,由犯罪導致的被害人的痛楚和困境日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也被提上議事日程。為此,了解國際上犯罪被害人救助?補償 的最新發展,對于我國的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
?
?
國際上犯罪被害人救助?補償 的最新發展
當前,國際上關于犯罪被害人救助?補償 的一個最新發展和動向是,2005年12月,世界被害人學會召集各國被害人學專家,為聯合國起草了《為犯罪、濫用權利和恐怖主義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約?草案 》。該聯合國公約草案由序言、一般適用、權利與義務、實施、監督與合作及結語等五部分組成,其中與犯罪被害人救助?補償 有關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關于援助。要求締約國通過政府性的、自愿的、立足于社區以及本土化的方式向被害人提供必要的、物質的、醫療的、心理的和社會性的援助;鼓勵發展包括刑事司法、社會服務、健康與精神健康服務、被害人援助服務和其他相關團體或機構在內的網絡,鼓勵建立地方性的或區域性的被害人援助中心,以協調救助網絡的運轉,發展和促進案件的移送,擴展被害人救助的范圍,等等。
2.關于恢復性司法。要求締約國應當致力于建立或者強化將被害人的恢復作為首要考慮的恢復性司法制度;應當確保被害人有機會在現有國內法律框架下選擇恢復性司法程序,并通過這些程序給予被害人應有的尊嚴、同情,以及與本公約所規定的相似的權利與服務。
3.關于賠償。要求締約國應當立法使犯罪人或者有責任的第三方向被害人、被害人的家庭成員,或者依賴于被害人生活的人進行公平的賠償,賠償包括歸還財物,或者賠償損害或遭受的損失,以及因受害、提供服務和恢復權利所帶來的開銷,等等。
4.關于補償。要求締約國當被害人無法從犯罪人或者其他渠道獲得賠償時,致力于向遭受嚴重罪行造成重大身體傷害或身心健康損害的受害者,以及由于這種受害情況造成死亡或身心殘障的受害者的家屬特別是受扶養人補償;鼓勵創立、加強、擴展國家的、區域性或地方性的被害人補償基金,并可以考慮通過一般收入、特殊稅收,罰款、私人捐贈或其他途徑來籌集資金:保證這些基金公平、適當和及時的補償,在跨越國境的犯罪案件中,發生犯罪的國家應根據互惠原則對外國當事人進行補償。
建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關于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立法的理論依據,國外有國家責任說、社會契約說、社會福利說、命運說、社會保險說、公共援助說、訴訟參與說等等,各種學說從不同的角度為國家補償制度提供了理論支持。筆者認為,在這些理論中,國家責任說具有較大的說服力。任何國家,不論其性質如何,都負有保護和救助杜會弱者的義務,可以說,對被害人進行補償是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同時,公民被犯罪所害,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國家沒有完全盡到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責,沒能給公民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所以要承擔一定責任。從歷史發展來看,在國家的公力救濟取代市民的私力救濟之后,國家就承擔起了制裁犯罪和保護被害人的責任,如果國家對受到犯罪傷害而陷于困境的被害人不予救助,就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因此,從理論上講,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有著充分的根據。
具體到我們國家的現實,建立國家補償制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我國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均在幾百萬起,破案率也只有一半左右,這樣我國每年有大量的被害人不可能從罪犯那里獲得賠償:即使那些已經偵破并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可能被無罪釋放;最后的有罪判決案件中,由于犯罪人沒有能力賠償或者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也占相當的比例。由于被害后的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部分被害人還可能轉化為犯罪人。所以,在我國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較快速度發展,經濟原因已不成為阻礙我國補償立法的主要因素,關鍵在于觀念和制度的變革。#p#分頁標題#e#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國家補償作為一種正式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建立。短短幾十年時間,不僅英國、新西蘭、美國、法國、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奧地利、芬蘭、德國等歐美、大洋洲國家通過立法建立了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制定了有關立法。截至今年年初,亞洲有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我國的香港和臺灣等6個國家和地區通過了有關被害人的立法。歐盟還制定了一個強制性的標準,要求歐盟每一個成員國政府提供:1.為被害人的基本服務;2.被害人補償和調解制度;3.給被害人一定的法律援助,并且強制每—個成員國政府就進展情況作出報告。可見,建立被害人國家救助或補償制度是世界性的發展趨勢。
對我國被害人補償立法的若干建議
1.關于法律的名稱及調整范圍。各國關于被害人立法的名稱不一,瑞典為“刑事損害補償法”,日本為“犯罪被害人撫恤金給付法”,韓國為“犯罪被害人救助法”,德國為“暴力行為被害人賠償法”,美國有的州為“被害人法”,有的州為“犯罪被害人補償法”,我國臺灣地區為“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法律名稱不同,調整的范圍也不同。“被害人法”或“被害人保護法”的調整范圍較廣,而“被害人補償法”的范圍則較窄。具體到我國,從長遠來看,應當制定一部“被害人法”或“被害人保護法”,但就目前而言,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解決被害人因犯罪導致的生活困難問題,因此,以先制定“犯罪被害人補償法”較為適宜,也較為現實。
2.關于國家補償的資金來源。建立國家補償制度首先要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對此,各國做法不盡一致,在亞洲,我國臺灣地區的補償經費主要來自法務部和內政部預算,香港特區主要來自社會福利署,韓國主要是來自法務部,日本主要采自警察機構。當然,經費緊張是亞洲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所以,在臺灣,罪犯的勞動報酬或沒收財產刑取得財產的25%,要作為給予被害人的基金。美國國家補償資金也主要來源于對罪犯收繳的罰金和國家稅收。近幾年,有些國家將被害補償的財政負擔部分轉由犯罪人承擔,具體措施是,向那些被判處罰金刑的犯罪人征收“被害人罰金附加稅”,即使該犯罪是所謂的無被害人犯罪。借鑒國外的經驗,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建立一個被害人補償專項基金。這個基金應當以國家財政預算作為主要財源,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對犯罪人判處罰金、沒收財產等財產刑時所取得的部分財產?比如20—30% ,罪犯在服刑期間獲得的部分勞動收入,法院收取的部分訴訟費以及社會捐贈等。
3.關于國家補償的主管機構。各國有關被害人補償的主管機構不盡相同,有的是成立專門的委員會,有的是由法院等司法機構決定。在我國,對于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民政部門、專門委員會等諸主體中,多數學者更傾向于由法院來行使補償裁?決 定權,其理由為:?1 法院是刑事案件的最終裁判機關,它使案件有了最終結果,已確定了被害人。?2 法院審判人員熟悉案情便于確定補償的數量。?3 審判機關有審級設置,可采取兩審終局制,這樣也有利于對裁定的監督。筆者認為,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以設置在中央綜合治理委員會下的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專門委員會作為被害人補償主管機構較為適宜。但是,不論是哪個部門主管,補償的標準、方式、程序等都應當公開,并公平公正地執行。被害人如果對補償裁定不服,應當有一個救濟的渠道,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
4.關于申請人的范圍與條件。這主要涉及到補償對象遭受侵害的犯罪種類。當前,只有少部分國家把所有犯罪侵害的被害人都列為補償對象,如加拿大。大部分國家補償對象都僅限于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但是有些國家把家庭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排除在補償范圍之外,比如日本。還有一些國家,過失犯罪不在補償范圍內,比如德國。筆者認為,在我國,補償主要應限于對因犯罪造成人身傷害的被害人進行補償。因為侵害人身權的犯罪行為,相對其他犯罪行為而言,對被害人的傷害更嚴重,更具有國家救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只要造成嚴重人身傷害,不論是否暴力犯罪,也不論犯罪是否故意實施,都可申請國家補償。當然,屬于這個范圍內的被害人能否獲得補償,還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被害人未能從犯罪嫌疑人處獲得賠償,包括案件沒有偵破、犯罪嫌疑人被無罪釋放、犯罪人無經濟賠償能力、犯罪人被執行死刑等情況;二是被害人對遭受犯罪侵害沒有責任,或責任較小;三是被害人要配合司法機關的工作,如果有意不合作,也可減少或不予補償。#p#分頁標題#e#
5.關于國家補償的數額及標準。借鑒國外的經驗,學者們認為,對于國家補償數額和標準的確定,一般要堅持以下幾項基本原則:一是國家補償以被害人造成的損失為限,帶有救助的性質;二是補償的金額要考慮被害的性質和受損害的實際程度;三是對于被害人通過其他途徑?如犯罪人的賠償和保險公司的理賠等 獲得的賠償應當扣除。至于國家補償的具體數額,各國一般是規定一個最高限額,也有的規定具體的數字。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國家補償的數額可以確定一個范圍,即不僅要確定一個最高限額,而且要確定一個最低標準,以盡可能地保護被害人的利益。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鏈接
保護刑事被害人
聯合國行動軌跡
1985年11月,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了《為犯罪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宣言規定,當無法從罪犯或者其他來源得到充分的補償時,會員國應設法向被害人等提供金錢上的補償。此宣言之后,國際犯罪被害人救助?補償 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
1999年,聯合國通過了政策制定者實施《為犯罪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的指南,還通過了被害人使用和應用《為犯罪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的司法手冊;
200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對在刑法框架下貫徹恢復性司法基本原則給予了關注;
2003年,聯合國委員會資助了19個貫徹《為犯罪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的試點項目;
2005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采納了有關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司法指南,聯合國大會采納了關于公然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家人權法的受害人獲得救濟、恢復權利的基本原則和準則,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會通過的曼谷宣言中,加入了關于被害人的專門條款。
2005年12月,世界被害人學會召集各國被害人學專家,為聯合國起草了《為犯罪、濫用權利和恐怖主義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約(草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
1967-12-0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1992-11-07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處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勞改犯和勞教人員的決定[失效]
1981-06-10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失效]
1982-11-1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的決定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9-06-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1991-04-09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1993-03-22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9修訂)
2019-10-11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17-08-02物業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2018-04-0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6年)
2016-02-06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2015-08-18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規程》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工作守則》的通知
2013-12-18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1年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
2013-04-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3-03-26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3-01-01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8-0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山東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1-12國務院關于遼寧省和河北省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批復
2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