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廖衛華)恐怖主義已成國際社會公害,但是如何界定恐怖主義,如何打擊和反對恐怖主義,各國的理念和方式均不相同。昨日,世界法學家協會名譽主席維德·南達教授透露,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將形成關于國際社會打擊和反對恐怖主義的決議,統一對恐怖主義的界定。這份決議將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供下周舉行的首腦會晤討論,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一項有關國際反恐的決定。
名譽主席呼吁建立全球反恐機制
昨日,第22屆國際法律大會國際恐怖主義專題上,與會代表就恐怖主義的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與法律運用、恐怖主義受害者賠償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世界法學家協會名譽主席維德·南達在“國際法與反恐戰爭”發言中,以“9·11”為分界點,分析了恐怖主義的一些新特征,論述了聯合國在反恐中的作用,強調反恐應加強國際合作。
南達認為,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危害后果非常嚴重,這些都是“9·11”之后恐怖主義出現的新特征。近期發生的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爆炸事件、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倫敦“7·7”地鐵爆炸案等都是典型例子。
南達認為,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具代表性和最有權威的國際組織,應當在全球反恐斗爭中發揮主導作用,有效建立起全球反恐機制。他在介紹區域性組織針對恐怖主義所采取的措施時,特別提醒各國不要打著反恐的旗號傷及無辜平民,要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在安全和自由之間找到平衡。
中國專家建議加強反恐人權合作
與會的外交學院江國青教授認為,各國目前在反恐問題上已形成了諸多共識,但是由于國際恐怖主義有深層復雜的原因,有些國家的反恐措施不得當。比如美國的《反恐怖法》擴大了電子偵察、監聽和情報分享的權限,授權執法部門在未經起訴的情況下
拘留外籍移民。執法部門還被允許秘密取證,在不通知本人的情況下進入私人辦公室和住宅進行搜查、照相和下載電腦上私人文件等。這些措施增強了反恐力度,但也對人的隱私權和外國人在美國的自由造成了侵犯。因此,各國在反恐問題上,應加強在維護和保障人權問題上的合作。
據透露,盡管國際社會制定了許多與反恐怖主義有關的國際公約,但是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系統的反恐怖主義法。目前,聯合國正在爭取在第60屆聯合國大會結束之前制定通過一個全面的國際反恐公約。
除此之外,
武漢大學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莫洪憲教授、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律師聯盟副主席吉姆·克勒斯等專家學者還就恐怖主義受害者賠償、中國的金融反恐、恐怖主義與法律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昨日,國際恐怖主義專題討論結束后,世界法學家協會名譽主席南達先生被記者們團團圍祝本報記者廖衛華就全球恐怖主義統一定義等問題采訪了他。
■對話
世界法學家協會名譽主席南達接受本報專訪
戰爭違反民意也是恐怖主義
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是本屆世界法律大會的主要論題之一。但是各國無法在恐怖主義的定義及手段上達成一致,已成為國際反恐合作的主要障礙。針對國際社會在反恐問題上究竟形成怎樣的共識這一問題,世界法學家協會名譽主席南達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你認為國際社會對反對恐怖主義可能形成哪些共識?
南達: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公害,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事情。單靠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完成打擊恐怖主義的任務。我們必須保證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合作,才能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
《新京報》:在本次專題研討結束后,有300多人舉手同意通過決議。這個決議有沒有形成一個框架性文本?
南達:這個決議將以世界法學家協會的名義發布,并在會議移師上海時公布,對成員國有指導意義。下周還將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討論。#p#分頁標題#e#
《新京報》:下周聯合國將舉行首腦會晤活動,是否會討論這個話題?
南達:下周三,安理會有可能簽署一項很重要的決定,決定的基礎就是本次大會形成的國際反恐共識決議。
《新京報》:本次大會對恐怖主義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嗎?
南達:任何行為只要是違反全民意志,是以戰爭或者其他危害人類安全形式出現的,都是恐怖主義。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目前中國在推動國際反恐合作方面的工作?
南達:中國做得非常好,在反對恐怖主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國際形勢
中國公安部反恐局副局長總結恐怖主義6大特征
防范薄弱地區正成恐怖熱點
本報訊(記者廖衛華)公安部反恐局副局長趙永琛昨日在世界法律大會的主題發言中指出,“美國‘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威脅一直存在且不斷變化,恐怖主義作惡者的成分,恐怖活動方式和襲擊目標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作為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國際恐怖主義”專題中方主席,趙永琛在《關于防范和懲處恐怖主義》主題發言中總結了新時期恐怖主義的6大特征。1、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呈擴大之勢,尤其以民族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為旗號的恐怖主義活動最為猖獗。2、大規模恐怖主義事件不斷發生,危害后果非常嚴重。“恐怖分子不僅以極端殘忍的手段讓更多的人死亡,而且還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這種血腥場面,以達到其最大的政治或極端意識形態宣傳的效應。”3、防范薄弱地區和地帶正成為恐怖熱點地區,恐怖襲擊的具體目標由攻擊政府或軍事設施等“硬目標”轉向防范薄弱的公共場所等“軟目標”的趨勢非常明顯。4、恐怖主義的襲擊方式日益多樣化,使用汽車炸彈和人體炸彈進行自殺式爆炸襲擊的案件不斷增多,連環爆炸作案突出。5、恐怖組織的跨國活動已經成為恐怖主義的一種基本活動模式。6、恐怖主義和跨國有組織犯罪,尤其是販毒、跨國秘密融資的緊密聯系形成共生關系。
國內形勢
“東突”已成我國主要恐怖威脅
反恐官員指出“東突”與“基地”有染,且擁有上千名成員
本報訊(記者廖衛華)昨日,公安部反恐局副局長趙永琛說,從近十幾年的情況看,中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主要來自境內外的“東突”恐怖勢力。
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最近十幾年來,
新疆地區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即“東突”三股勢力)在中國境內外制造了260多起恐怖暴力事件。趙永琛說,“東突”三股勢力一方面鼓吹民族分裂主義,另一方面積極從事恐怖活動,在中亞、南亞地區比較活躍,宣傳宗教仇恨思想,鼓吹“圣戰”,公開號召中國境內極端分子通過爆炸、投毒等手段,針對幼兒園、學校、政府等目標制造恐怖事件或襲擊中國武裝力量和政府部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新聞發言人馮希光介紹說,“東突”勢力受到國際恐怖主義頭目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等國際恐怖勢力、國際宗教極端勢力直接支持。“9·11”前,他們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為活動基地,以我國周邊國家的一些地區為前沿陣地,大肆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他們曾在境外建有恐怖活動訓練基地,培訓暴力恐怖分子上千人,配備了輕重武器,還建有兵工廠。
中方立場
我國反恐官員闡述中方反恐基本立場
中國反對雙重標準對待反恐
本報訊(記者廖衛華)昨日,趙永琛介紹了中國防范和控制恐怖主義的基本立場,強調反恐不能持雙重標準。
趙永琛說,恐怖主義沒有好壞之分,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都是國際社會的公害。任何國家或政黨、團體不能基于政治目的或其他自私的目的,在對待恐怖主義問題上搞雙重標準。
他說,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從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國際安全出發,無論恐怖主義以何種方式出現在何時、何地、針對任何人,國際社會都應采取一致的反對立場,絕不姑息。”趙永琛認為,對于恐怖主義不應該采取單一的軍事打擊手段和措施,還應積極致力于解決日益嚴重的發展問題;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縮小國際貧富差距,推動社會公正與公平,真正實現共贏、共享、共存的全球發展戰略,才能有助于更好地鏟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p#分頁標題#e#
趙永琛還呼吁盡早締結一個反恐的全面國際公約,以在全球形成一個共識,共同采取國際社會所認同的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的措施。在反恐戰略的選擇上,應更多注重民眾的安全,防止恐怖主義采取各種措施,大規模殺傷無辜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