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水器內膽爆裂 消費者欲討知情權
患者就醫要講知情權,公共信息也要求公開、透明讓公眾獲得知情權……知情權,是眼下被屢屢提及的一個名詞,近日,
哈爾濱市的消費者忠先生也因為自家的電熱水器爆裂要討個知情權。
去年8月,忠先生在哈爾濱市一家商場花1000多元購買了電熱水器,誰知一年后,這臺熱水器卻給他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今年9月20日下午,正在單位上班的忠先生接到所住小區物業公司打來的電話,稱其家中不知何故漏水,已漫至樓下。趕回家的忠先生推開房門一看,頓時驚呆了:地上的水足有半尺深,地板全被泡起,幾扇實木門底部的漆被泡得崩裂,家具、衣物悉數被淹……經查看,原來是電熱水器內膽突然爆裂了。淘了一下午的水,濕漉漉的家已無法居住,忠先生與家人不得不借宿親友家,還得向樓下被淹的鄰居賠禮道歉,并協商賠償事宜。
一臺電熱水器會帶來如此大的損失,忠先生始料未及。氣急之下的忠先生第二天便到商場討說法。但在調解過程中,廠家派駐商場的促銷員卻辯解說是忠先生自己沒保管好,因為電熱水器在家中無人時必須把進水管閥門關閉,否則會有發生內膽爆裂的可能。對于這種解釋,忠先生極為不解:“這已經不是我家用的第一臺電熱水器了,原來的電熱水器也是這樣使用的,可從未添過亂啊。就算這臺電熱水器‘要求高’,可在當初購買時,這一重要環節促銷員也沒告訴我啊,我怎么知道出門前必須關閉進水閥呢?這不是侵犯了我的知情權嗎?”
為了討回損失,在多次和廠家、商家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忠先生一怒之下欲將其告上法庭,后在消費者協會的調解下,忠先生退掉了這臺電熱水器并拿到了地板損失一半的賠款。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許多消費者都有類似的經歷。一位消費者向記者感慨地說:“在家電這個的領域里,廠家根本不把消費者的知情權當回事,能隱瞞就隱瞞,消費者得全憑自己擦亮眼睛!”
●買家電 知情難
消費者知曉商品信息,對所購買的產品享有選擇權,這看上去是一樁公平的買賣,很容易實現。然而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家電領域還真難實現。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
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使用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但正是《消法》賦予消費者的這項極其重要的權利,卻常常被許多家電廠商所漠視,消費者屢屢遭遇知情難。
消費者柳女士向記者說起她知情權遭侵犯的一件事至今還非常氣憤。去年她花3000多元買了一臺抗菌冰箱,但這并未使她家免受食物變質的侵害。購買冰箱時,廠家銷售人員向她介紹說這種冰箱采用了新型抗菌板材,能保證冰箱內壁無病菌,同時還能殺死食物表面的大腸桿菌及導致食物腐爛變質的黃曲霉菌等,翻看冰箱說明書發現也有類似的表述,誰知用起來卻和普通冰箱并無二致,食物照樣腐爛變質。北京市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一位研究員這樣解釋:目前市場上的抗菌家電只是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一種抗菌塑料為原材料,抗菌塑料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但并無殺菌功效??咕蜌⒕莾蓚€概念,廠家、商家對抗菌冰箱、洗衣機等產品的宣傳嚴重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近日記者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身份走進一些家電賣場,發現如果不是事先對相關的家電知識有所了解,記者也必然會被各種促銷花樣所蒙蔽。在北京
朝陽路一家電器賣場,記者向一促銷員詢問電熱水器的安全問題,該促銷員顯出一臉被誤解的惱怒:“我們的熱水器沒有任何質量問題,也不會出安全問題!”記者遂問:“聽說買電熱水器必須要有接地線裝置才行。”他則對此表示不屑,聲稱那是以前的事情,如今人人家中都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如此回答與中國消費者協會最近有關中國家庭用電環境調查的“60%的中國家庭存在地線接地不良甚至無接地情況”的調查結果相差何其懸殊!看促銷員輕描淡寫的態度,也難怪我國的電熱水器傷人事件總是此起彼伏。#p#分頁標題#e#
調查中記者發現,消費者稀里糊涂地買回家的家電遠不止于此。買了健康空調,卻不知活性碳濾網、負離子發生器、光觸媒等健康源并非永不失效;買了紫外線電器用來消毒,卻不知不當使用也會燒傷皮膚、灼傷眼睛;扛回一個16:9的大屏幕彩電,到家卻發現播出的圖像都走了樣;另外,家電說明書中沒標注使用壽命,是不是可以無休止地用一生?電磁爐、微波爐不標示電磁輻射提醒,孕婦、幼兒無防范接觸出了問題誰負責?等等等等,消費者在購買家電時對這些并不知情,這樣的情況在家電領域俯拾皆是,令人擔憂。
●知情權為何屢遭侵犯
消費者購買家電產品為何屢屢遭遇知情難?著名營銷專家曹文博士在回答記者這個問題時分析說,這是家電這個特殊的行業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家電領域是一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行業,在家電專業知識和技術方面,由于廠家具備了大量消費者不具備的信息,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和條件對消費者作出主觀引導,消費者無法洞悉家電的專業知識,往往是經銷者說什么就是什么,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真假難辨,一些不良經營者于是利用消費者對產品性能、質量缺乏了解而實施欺詐,其實這是一種很短視的做法。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北京匯佳律師事物所律師邱寶昌特別指出,關于消費者的知情權,目前我國相關法律都有明確規定,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工業產品使用說明準則、消費品使用準則中,都規定對產品的使用方法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必須做到明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都對消費者有告知的義務。家電是一個特殊的產業,其產品性能和質量更事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消費者只有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才可以實現自由選擇,并在使用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方法,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面對日益增多的商品服務類投訴案件,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人士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應知未知的情況下,所購商品出現任何問題,都應及時向消協投訴,維護自身的知情權。此類投訴一旦產生,說明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已經受到損害,所以,關鍵還是消費者在購買家電產品之前,要對產品的相關情況詳加了解,掌握常用知識,認真查看產品標識和說明書,看是否和銷售人員口述一致,堅持對商品“驗明正身”。只有多比較、多詢問,才是避免吃虧上當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