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部法律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一般就會表決通過。但在本月24日至29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上,爭議中的物權法將迎來四年來的第七次審議,這是全國人大立法史上第一部進入七審的法律草案。
????很多人把這次審議看作是物權法立法的“沖刺”,并預計《物權法(草案)》將在明年3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表決。但就在幾天前,去年因一封《一部違背憲法和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物權法草案〉》的公開信,而直接令該草案審議進程放緩的北京大學教授鞏獻田再次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公開信:《關于第六次審議后的〈物權法(草案)〉仍在五個重大原則問題上違反憲法必須認真修改的意見》。
昨日,鞏獻田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物權法中應該明確規定,“對于侵犯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責任追究不受時間限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仍然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新的公開信是12月9日發出的,除鞏獻田教授外,還包括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成瑞、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張勤德等領導干部、教授、學者718名各界人士的聯名。
目前網上簽名仍在繼續,不斷有老師、農民等新的名字出現在簽名欄里。
鞏獻田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向176位全國人大的常委寄出了公開信,估計已有三分之一的常委收到了公開信,這幾天有一些發往外地的信被退了回來,他正忙著重新郵寄。
鞏獻田說:“我們希望能夠延長《物權法(草案)》討論的時間。美國一直在做一個聯邦的刑法典,從1946年開始著手,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出臺。《物權法》是要管一百年、兩百年的,公開討論的時間延長一點是完全必要的。”
鞏獻田說,這封新的公開信起關鍵作用的是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成瑞,公開信的主要內容是由李成瑞起草的,主要有七八個學者和干部,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商定。主要關注的有五個問題,除了物權法中應該堅持“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并依據憲法清楚表述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外,還包括關于集體所有財產如何保護,如何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問題,關于公民
合法的私有財產如何保護的問題,以及關于被侵占的財產如何追討,如何防止把非法侵占的財產合法化的問題。
物權法保護的應是合法財產
鞏獻田說,這些年來,國家和集體財產大量流失,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在
房屋拆遷、征用土地和
勞動報酬的取得等方面的基本財產權利,也往往受到嚴重侵犯。他們迫切要求和殷切希望,物權法嚴格遵循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為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為追討流失的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草案對此存在問題。
????鞏獻田認為,根據憲法第12條關于“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物權法中應當規定:對于侵犯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責任追究不受時間限制。否則,就會使那些侵吞公共財產的
犯罪分子在一定時間之后將非法占有的公共財產變為合法的私有財產,應負的法律責任也就自然免除。
另一個爭議的焦點來自物權法保護的私有財產。在《物權法(草案)》的討論中,有一個著名的思維,《物權法》的原則是“乞丐的討飯棍與富人的金馬桶平等保護”。但平等保護里是否應該有一個前提,“討飯棍”與“金馬桶”的來歷清楚與合法問題。
《公開信》認為,草案中對于保護私有財產,作了許多細致的具體規定,這是必要的。但所有這些規定,都必須以劃清合法私有財產與非法私有財產的界限為前提。
他認為,憲法第13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
繼承權。”但是,在草案有關條文中,在“私有財產”、“私人的動產和不動產”之前,卻沒有了“合法的”這一表示物權重要屬性的定語,這就容易使非法占有財產的人鉆空子,給某些人把非法占有的財產以投資合法企業的方式達到合法化的目的提供便利條件。 #p#分頁標題#e#
“對侵犯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責任追究應不受時間限制”
記者:您認為經過第六次修改的《物權法(草案)》中,在國有財產的保護方面,仍有一些條款是違反憲法的嗎?
鞏獻田:是的,即便經過了第六次修改,《物權法(草案)》仍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仍舊存在違背憲法的問題。
雖然現在的《物權法(草案)》在第一條加入了立法依據,即“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在形式上是吸收了大家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憲法中規范我國財產關系的兩個核心和關鍵條文在該草案的具體條文中并沒有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對于憲法第12條"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和第13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原則精神沒有真正得到體現,而是一味強調所謂的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產的平等保護。在世界上,如今任何一個國家中也沒有這樣講的。這是把物權主體和市場主體混淆了,把作為保護者的國家和被保護者的集體和公民并列在一起了,這就變成了沒有主體的活動和沒有人的行為。這不是迎合“私有化、市場化、國家和政府職能最小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嗎?
草案也與吳邦國委員長去年9月26日關于進一步修改物權法草案所強調的原則精神相背離。吳邦國指出,修改物權法“要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立足于中國實際。法律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與西方國家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私有制有著本質區別。制定我國的物權法,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確立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物權法律制度。我們要借鑒國外物權法律制度中對我有益的東西,但絕不能照抄照搬。”
記者:您為什么非常強調加入“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一內容?
鞏獻田:有人說,憲法中已經有了(指第12條),就沒有必要再在物權法中規定了。這樣說是不對的。憲法中早就有第12條的規定,為什么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還規定了“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憲法第33條已經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為什么在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四條中還要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即
刑法學界一直強調的我國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之一的平等原則?原因就在于,平等原則對于定罪和刑罰太重要了。而對于我國財產關系的調整,第12條和第13條,也是太重要了。
記者:新的《公開信》中突出談到了國有財產權誰行使的問題嗎?
鞏獻田:國有財產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艱苦奮斗,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寶貴財富,對于國有財產的所有權,應當遵循憲法的規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這是防止國有財產流失的根本保障。
目前我國國家財產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是行政(或黨的)一把手說了算,不經過各級人大討論、批準。我認為,對于侵犯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責任追究應該不受時間限制。
主張盡快制定《國有財產法》
記者:您強調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那么現在社會主義公共財產流失有哪些形式?
鞏獻田:首先是金融系統通過改制造成的流失,國有企業改制造成的流失,還有在征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造成的集體經濟組織財產的大量流失等。
記者:那您希望通過近800人的再次聯名“上書”的方式達到何種效果?
鞏獻田:我們強烈要求,在2006年12月,全國人大對《物權法(草案)》進行第七次審議中,應該嚴肅認真全面準確地糾正所有違反憲法的條文,為了維護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真正做到“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延長《物權法(草案)》的審議時間很有必要,在延長審議期間,應該繼續傾聽各方意見,開展廣泛的討論。 #p#分頁標題#e#
全國人大常委會應首先公布第六次審議修改后的草案全文,并對其中的重大問題向社會公眾作出說明,包括:為什么不把憲法中關于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規定寫入草案中?為什么把本應該由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國家財產所有權,卻規定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甚至是事業、企業單位行使,從而為國有資產的繼續流失開啟門路?為什么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加以模糊化?為什么對于流失的公共財產,在追訴時間,追訴對象和判斷應否追討等問題上,為非法侵占公共財產的人留下那么多可乘之隙?
為了保障最大多數公民的權益,為了防止國有財產繼續大量流失和加強廉政建設,為了社會的穩定,我們還強烈呼吁,盡快制定《國有財產法》和《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和公布法》。
四年七審
自2002年年底初審以來,物權法草案在四年來始終是社會熱議的焦點。隨著立法審議的逐次深入和社會討論的全面展開,曾經令國人陌生的“物權”概念開始深入人心。
在三審和四審之間,2005年8月12日,鞏獻田通過網絡發表題為“一部違背憲法和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物權法(草案)》——為《憲法》第12條和1986年《民法通則》第73條的廢除寫的公開信”一文,引起巨大反響。
2005年9月13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人大常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胡康生約見鞏獻田教授。9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于進一步修改《物權法(草案)》提出三點指示。
胡康生同年10月22日在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中,將吳邦國的指示具體化為三個原則:“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三是處理好物權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關系。”
經過整整10個月的醞釀,2006年8月22日《物權法(草案)》(五次審議稿)提交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曾經被疏忽的小區車位歸屬問題,在物權法草案五審稿中有了明確說法。而農村宅基地只能轉讓給同村內符合宅基地分配條件的農戶。
10月26日,“六次審議稿”再次提交審議。主要針對通過企業并購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嚴重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通過企業改制、合并分立、關聯交易等,低價轉讓、集體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文/圖 記者趙琳琳 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