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二)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
(三)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
(四)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
(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于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
(七)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經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
(八)請求國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的。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
【釋義】 本條是關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的規定。
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規定拒絕引渡的情形,主要體現了國家的主權原則、政治主張和人道主義等。本條是關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具有本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也就是說,凡具有本條規定的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之一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引渡。因此,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有時也被稱為“絕對不引渡”的條件或者“拒絕引渡的強制性理由”。
根據本條規定,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以下八項情形: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被稱為“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規定不引渡中國公民,即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為了更有利于維護我國刑法規定的屬人管轄權。我國刑法規定了對我國公民犯罪的屬人管轄權,即使我國公民的犯罪行為是在國外實施的,只要犯的是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我國司法機關就擁有刑事管轄權。二是出于保護我國公民的考慮。由我國司法機關行使刑事管轄權,就可以使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我國公民不在外國接受審判,也不會在外國的監獄中服刑,更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在適用這一規定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確定被請求引渡人是否屬于我國公民,要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包括《憲法》、《國籍法》等進行審查。只要依照我國法律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就屬于我國公民;二是對于經審查被請求引渡人屬于我國公民的,不論引渡請求是否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引渡條件,也不論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是否觸犯了我國刑法,我國是否有管轄權,都必須拒絕引渡。應當注意的是,在引渡法制定前,我國與有些國家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中,有的未將本國國民作為絕對不引渡的條件,而是作為相對不引渡的條件,如《中泰引渡條約》第五條關于“締約雙方有權拒絕引渡本國國民”的規定。在辦理與泰國之間的引渡案件時,本國國民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而是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
(二)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有利于維護我國司法主權的權威性以及保護被請求引渡人的正當權利。這里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包括我國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等依照刑事訴訟法辦理刑事案件的有關機關。“生效判決”,是指已經發生了法律效力的有罪、無罪和免予處罰的判決。“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是指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后撤銷案件和人民檢察院經審查決定不起訴等決定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情況。在審查我國司法機關是否已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時,要注意有一項時間上的限制,即“在收到引渡請求時”。只有在外交部收到請求國的引渡請求時,我國司法機關已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的,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對于在收到引渡請求時,我國司法機關正在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進行刑事訴訟,包括已作出有關判決但判決尚未生效的,都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而是屬于本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
(三)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應當拒絕引渡。本項共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被稱為“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政治犯罪”是引渡法的一個特有概念,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不涉及一國是否存在所謂“政治犯”的問題。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均無關于“政治犯”的規定,也不承認本國有“政治犯”的存在,但這些國家的引渡法幾乎都規定了“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并采用了“政治犯罪”的措辭。我國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對外締結的引渡條約中,也已經采用過“政治犯罪”或者“政治性質的犯罪”的措辭。“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已有較長的歷史,幾乎與近現代引渡制度同時產生。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即1833年制定的《比利時引渡法》,就規定了“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各國廣泛采用“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各國愿意在打擊普通刑事犯罪方面開展引渡合作,另一方面,各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對于涉及他國的政治性質的犯罪,一般不愿提供引渡合作。從各國實踐看,即使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基本相同的國家,出于國家利益和外交關系方面的考慮,一般也遵守“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如1978年一名叫Doherty的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在殺害英國安全部隊成員后逃往美國,英國向美國提出引渡Doherty的請求,美國就以“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為由拒絕引渡。考慮到以上因素,本條明確規定,對于“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應當拒絕引渡。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應當拒絕引渡。這里所規定的“受庇護權利”,是指我國給予因為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的受庇護的權利,包括在我國居留和不被驅逐、遣返或者引渡的權利。我國憲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因為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可以給予受庇護的權利。”對于已經獲得我國給予受庇護權的被請求引渡人,不論是因為什么犯罪而被請求引渡,都應當一律拒絕引渡。
(四)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是在國際上得到普遍接受的引渡制度的一項內容,是針對犯有普通罪行的人的一項保護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被指控或者被判決犯有普通罪行的人在請求國受到迫害或者不公正的待遇。這里所說的“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包括針對任何犯罪的刑事訴訟和刑罰,比如被請求引渡人因為搶劫罪被請求引渡,但由于被請求引渡人的種族或者政治見解等原因,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就應當拒絕引渡。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應當拒絕引渡。“軍事犯罪不引渡”也屬于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將軍事犯罪排除在外,主要是因為軍事犯罪不是普通犯罪,它違反的某一國家法律規定的軍事義務,侵犯的只是該國的軍事利益,這種利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如果在這種僅涉及侵犯一國軍事利益的犯罪方面進行司法合作,無異于是一種軍事上的合作,遠遠超出了刑事司法合作的范疇。因此,各國一般都將軍事犯罪作為拒絕引渡的條件。在適用本項規定時,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判斷是否純屬軍事犯罪時,既要考慮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也要考慮請求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在我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中,即使一國將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規定為軍事犯罪,而不構成普通犯罪,另一國則將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規定為普通犯罪,而不構成軍事犯罪,也應當拒絕引渡。二是這里所說的“純屬軍事犯罪”,是指依照我國法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僅構成軍事犯罪,而不構成其他犯罪。比如戰時自傷罪、戰時臨陣脫逃罪等,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中規定的犯罪,但戰時自傷和戰時臨陣脫逃的行為依照我國刑法不構成其他犯罪,這兩種行為就屬于“純屬軍事犯罪”的情況。再比如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虐待俘虜罪,既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中規定的犯罪,同時依照我國刑法還可能構成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殺人罪、傷害罪、搶劫罪、侮辱罪等,因此,不能作為本項所規定的純屬軍事犯罪。盡管在司法實踐中,對這種情況在處理時依照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和對法條競合的犯罪從一重處罰的原則,一般只按照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虐待俘虜罪追究刑事責任,而不實行數罪并罰。但不能因此將這幾種行為視為“純屬軍事犯罪”的情況,作為應當拒絕引渡的犯罪。
(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于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主要體現了對司法主權的尊重和對被請求引渡人的權利的保護。對于依照我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存在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的,如果將被請求引渡人引渡給請求國,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對被請求引渡人利益的侵害。在實踐中,如果依照請求國法律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請求國一般不會提出引渡請求,因為即使提出并成功引渡,也實際上無法追究被引渡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在適用這一規定時,主要是審查依照我國刑法是否有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本項規定共列舉了兩種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即“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和“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在審查犯罪是否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時,主要依照我國刑法總則第八節“時效”的規定進行。這里所說的“赦免”,在我國表現為特赦制度。根據《憲法》第六十七條第十七項和第八十條的規定,特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并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實施的犯罪我國具有管轄權,并根據我國的特赦令被免除刑事追訴,則應當拒絕引渡。
(七)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經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一貫堅持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依照我國政府于1986年12月12日簽署的,于1988年11月3日對我國生效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酷刑公約》應當承擔的國際義務。該《公約》第三條規定:“1?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時,任何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推回或引渡至該國。2?為了確定是否有這樣的根據,有關當局應該考慮到所有有關的因素,包括在適當情況下,考慮在有關國家內是否存在一貫嚴重、公然、大規模地侵犯人權的情況。”關于“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定義,我國在《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中,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和大量的具體性的規定,同時,對這些禁止性行為還有具體規定。此外,在適用本項規定時,除依照我國法律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進行認定外,還可以參照《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酷刑公約》中的有關規定。
(八)請求國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的,應當拒絕引渡。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刑事訴訟中的缺席判決,是指在被告人未出席法庭和有關的庭審活動的情況下進行審判作出的有罪判決。考慮到缺席審判使被告人喪失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其行使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的機會,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不允許進行缺席審判,因此,我國不承認外國在缺席審判中作出的判決,同時,也不允許根據請求國的缺席判決決定引渡。但本項規定包含了一種例外情況,即如果請求國作出承諾,保證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的機會,就可以同意引渡。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被請求引渡人被給予了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的機會,如果被請求引渡人不放棄該機會,則實際上原來的缺席判決的效力就被否定,而重新開始審判程序,被請求引渡人的訴訟權利就得到了保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08-04-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9-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009-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2007-03-1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失效]
1982-03-0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準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的決定
199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199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保加利亞共和國關于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3-06-0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1988-04-1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決定委托問題的答復
1996-11-0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08-30城市供水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政府投資條例
2019-04-14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2018-04-02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14-08-07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2014年修訂)
2014-02-20產品質量監督試行辦法(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
2013-03-19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
2012-06-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0-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修訂)
2010-01-09國務院關于發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