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1994]川高法申字第7號《關于對澳亞(
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與
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集資建房案的管轄問題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認為: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與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在1994年3月6日簽訂的《合作開發澳亞國際食品大廈項目
合同書》中對仲裁的約定,是雙方對發生爭議時解決方式協商一致的意思表示,有明確的仲裁事項和仲裁機構。糾紛發生后,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即向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提交了仲裁申請,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也向該仲裁委員會提交了法人代表身份證明、委托律師代為訴訟的委托書等有關材料以及延長答辯期的請求。故應認定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承認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選擇的仲裁機構。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條例規定,此類合同糾紛屬于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仲裁范圍。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依據合同雙方的選擇及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的指定受理此案并無不妥。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在仲裁答辯期內又向法院起訴,應適用
經濟合同法、
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不應受理。據此,同意你院傾向性意見,即此案以由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立案受理為宜。
附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對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與深圳
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集資建房案的管轄問題的請示報告函
最高人民法院:
1994年7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向本院書面請示報告稱;今年6月6日收到原告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訴被告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集資建房糾紛的
起訴狀。該院審查后認為,符合法定立案條件,于同日立案受理。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于同年5月19日向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書面申請。該仲裁委依據該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已于5月20日立案受理。該仲裁委請求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將該案移交該仲裁委員會處理。雙方就此管轄問題協商未成。故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請示本院。該院認為,該案應由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其主要理由:1.本案不屬工商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仲裁的范圍。工商仲裁是經營、流通領域內的經濟合同糾紛,而集資建房糾紛是超出了仲裁范圍。2.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確定。在該合同中約定:如協商不成,可交經濟合同仲裁機關處理。“可交”只是一種選擇,而非確定性、肯定性。3.《經濟合同仲裁條例》第12條第2款明確規定“一方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仲裁機關不受理。”4.澳亞公司在答辯期內未向仲裁機關提供答辯狀,視為未接受仲裁,并在答辯期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予受理。6月27日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書面向本院作了反映。該仲裁委認為應由仲裁委受理。其主要理由:1.根據該合同仲裁條款約定,如發生糾紛,經協商解決不成,可交仲裁機關處理,依照《經濟合同法》第48條規定,應由仲裁機關立案受理。2.被申請方澳亞公司已向仲裁機關提供了該單位法人代表韓建中的身份證明書和委托律師進行訴訟的
授權委托書。3.6月12日被申請方澳亞公司向成都市經濟仲裁委員會遞交了要求延長答辯時間的書面報告。說明被申訴方已接受了仲裁。要求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公正裁決。
二、本院審查情況
經審查:1994年3月6日澳亞(成都)房地產有限公司為甲方,在成都與乙方深圳中科財實業發展公司簽訂了《合作開發澳亞國際食品大廈項目合同書》,該合同載明:占地11523.83平方米,建筑面積81045平方米的商場、公寓、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食品大廈(在成都)。甲方提供該項目的所有報批手續。甲乙雙方對等投入建設資金。利潤分成:甲方在總利潤中占8%作為報批手續費,余利92%按雙方對等投資對等分利進行。該合同中第18條規定:“因執行本合同所發生的或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可交經濟仲裁機關處理。”在履行合同中發生了糾紛。深圳公司于1994年5月19日向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申請了仲裁。
申請書提出:澳亞公司違反合同,采取欺騙手段,向開戶銀行謊稱乙方法人代表的印鑒遺失,擅自單方在銀行提走4.5萬元(人民幣),同時還想轉走人民幣200萬元用于與合作項目無關的項目,現失去本
合同履行條件,要求終止合同履行。申請仲裁次日即5月20日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決定立案受理,以[94]裁字第10號通知書通知了申訴人深圳公司。同時該仲裁委又以[94]裁字第10號裁定書,決定對被申訴方澳亞公司在銀行的存款人民幣1000萬元暫止支付。該仲裁委5月23日將受理案件通知書送達了澳亞公司。6月2日澳亞公司向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提供了法定代表韓建中身份證明書和委托四川省聯一
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嘉翔律師為本案的代理人的授權委托書。6月12日澳亞公司致函該仲裁委,請求延長答辯時間。6月1日甲方澳亞公司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訴深圳公司的起訴狀。該起訴狀稱:在該合同前期工程履行中,雙方約定對等投資人民幣各500萬元左右,我方辦完了征地、建設規劃的全部手續,正當我方在負責組織
拆遷工作急需資金3000萬元投入時,被告方深圳公司不履行合同,以欺騙手段,要求拆回雙方共同管理的帳戶上的資金1000萬元,致使合同不能履行,要求法院依法判決。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于當日審查后決定立案受理,并向起訴方澳亞公司送達了受理案件通知書。
上述案件管轄問題,雙方當事人均向本院作了書面反映,分別要求仲裁機關處理和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其事實和理由均與仲裁委和中級法院的反映和請示的事實和理由相同。
三、請示意見
本院傾向性的意見認為:根據本案的事實,依照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規定,由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立案受理為宜。其主要理由:依照《經濟合同法》第48條規定:“經濟合同發生
經濟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愿意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據合同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后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在經濟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事后又沒有書面達成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該案所根據的雙方簽訂的合同中的仲裁條款第18條約定“因執行本合同所發生的或者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雙方應通過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不能解決,可交經濟合同仲裁機關處理”。因此,按仲裁約定,應由成都市經濟合同仲裁委仲裁。經征求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意見,該局基本同意成都市仲裁委的意見。至于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請示中提出關于本案糾紛不屬工商仲裁范圍的問題。根據1983年8月22日國務院發布的《仲裁條例》第3條規定“仲裁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處理經濟
合同糾紛案件”。《經濟合同法》也有同樣的規定。尚無明確規定集資建房這類糾紛不屬經濟合同仲裁機關處理范圍的規定。關于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請示中提出《仲裁條例》第12條規定“一方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仲裁機關不予受理”。這是198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條例,但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修改通過的《經濟合同法》有關條款與上述《仲裁條例》的第12條相抵觸,按最高法院的有關規定,法律與法規相抵觸時,應執行法律的規定。因此,《仲裁條例》中第12條應屬失效。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請示中提出,該合同中的仲裁協議約定:協商不成可交仲裁機關處理。“可交”只是一種選擇性,而非確定性,因此協議仲裁不明確。討論認為既然協議仲裁約定“可交”仲裁機關處理,表明是雙方協商一致表示,而客觀事實上一方又向仲裁機關申請了仲裁。這一事實應理解為約定不是不明確的。至于澳亞公司向仲裁機關遞交了
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和授權委托書,要求推遲答復的請求的問題,成都中院認為不應屬視為接受仲裁的認識欠妥的。
討論中提出了第二種意見:由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其主要理由:
1.合同中仲裁條款不確定。“可交”仲裁機關處理。這意味著如對仲裁發生異議,還需進一步再次協商,本案對管轄發生爭議后雙方沒有協商。這就違背了協商仲裁的立法本意,必須是雙方同意仲裁。
2.合同中的仲裁內容不明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的,或者事后達成仲裁協議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應不予受理。但仲裁條款、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的,無法執行的除外。該合同中的仲裁條款無明確的仲裁事項,故仲裁機關無權仲裁,由人民法院受理。
特此請示,請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