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計劃單列市(區)人民政府:
《關于探索建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的報告》已經國務院同意,并指出:“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各地情況不一,開展這項工作需逐步進行,應以民政部為主先進行探索和試點,不宜一下鋪開。”現將民政部給國務院的報告印發你們,望把這項工作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并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的工作。
附:民政部關于探索建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的報告(1986年12月24日)
“七五”計劃明確提出,“七五”期間,我國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雛形。這是一項重大決策。社會保障制度在西方國家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的課題,特別是在農村更是全新的領域。為了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我部于一九八六年初即組織力量調查研究,開展理論探討,并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了試點。十月中旬又在江蘇省沙洲縣召開座談會,邀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民政廳(局)長、中央有關部門和一些專家學者,探討了在我國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形成了一些粗線條的構想。現將主要意見報告如下:
一、新形勢下的新情況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使中國農村出現了飛躍式的進步,從經濟領域到思想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由于農村改革正處于兩種體制并存的過渡時期,新舊體制還在發生摩擦,為新體制服務的一些配套工程還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因而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主要是:一、產業結構、勞力結構的變化,促使家庭向小型化轉變,家庭的養老扶幼功能在削弱;二、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改善,人口壽命延長,老年比重增加,養老任務加重;三、一些地區原有的集體保障功能削弱,新的保障體制沒有建立;四、由于千千萬萬農民從事商品生產,參與流通,進入多種經營領域,風險加大;五、一些地區已出現揮霍浪費的現象,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更為普遍,消費需要積極引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區受一九五八年“共產風”的影響,又出現了“十個不要錢”、“八項免費”,大包大攬社會福利的傾向。這些新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必須有緊迫感,理順各種關系,拖得越久,積累的問題越多,解決問題越困難。這不僅影響農村社會的安定,而且將影響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大家認為,適應農村新的形勢,建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必然的配套措施。目前,不少地方的群眾已經自發地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應抓緊時機,因勢利導,積極工作,實現“七五”計劃的要求。
二、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雛形的構思
大家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必須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建立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要從我國國情出發,以國家、集體、個人承受能力為限度。當前,要以“社區”為單位,以自我保障為主,充分重視家庭的保障作用。在起步時,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范圍要由小到大。根據我國農村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目前只能先建立“社區型”的以鄉為單位的社會保障網絡。在自愿的基礎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自我保障,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擴展,逐步完善,形成全縣、全省以致全國的保障體系,最后經過立法,成為國家頒布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是內容要因地制宜,由少到多。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保障的內容不可能搞一個模式。目前,貧困地區主要搞救濟和優撫,首先解決五保戶和群眾的溫飽;經濟中等水平地區,在救濟優撫的基礎上,開展福利生產,興辦福利事業,開展群眾性的互助儲金活動;經濟發達地區,應在上述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開展社會保險。無論哪類地區,都應先從解決群眾最急需的項目開始,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增加。
三是標準要由低到高。由于社會保障的標準具有不可逆轉性,開始時標準要低,從維持最低生活水平做起,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能超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承擔能力。
三、資金來源
大家認為,妥善地研究解決資金來源,建立基金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條件。“七五”計劃指出,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改變過去全部由國家包下來的辦法”。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籌集,也要貫徹這一精神。根據我國農村集體積累和農民個人收入不高,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不僅不能照搬國外做法,也不能照搬國內城市的做法。不同地區要采取不同的籌措辦法。貧困地區,以國家提供的救災費、救濟款、優撫費和各級財政補貼為基本保障資金,繼續發揮現有福利網絡的作用。這些地區的群眾無力出錢,可在自愿的原則下,開展互助儲金活動。富裕地區,要采取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合理分擔的辦法。具體分擔比例,要根據保障項目的不同性質而區別對待。這類地區鄉鎮企業比較發達,可以提取一部分資金;群眾比較富裕,個人也應出點錢;有的保障項目甚至應以個人出錢為基礎,以便增強群眾的自我保障觀念,把個人在社會保障中的權力和義務統一起來,防止產生依賴思想。
應該指出的是:社會保險是一項社會安全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財產保險。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在生病、致殘、失業、年老失去勞動能力時,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我國在城市已建立起以勞動保險、公費醫療、職工離退休為主體的社會保險。在農村還沒有這方面的工作,必須探索。
社會保障資金要按不同的保障項目,分別建立基金制,這些基金要與地方財政分開,單獨列戶,自主管理,群眾監督。并通過生產的發展,逐步加以擴大。
四、重視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我國農村傳統的保障單位,分布最廣,覆蓋面最大。家庭的照料比任何專門機構更情愿,更有效。因此,在我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一定要吸取西方國家過多的社會保障促成家庭解體的教訓,發揮家庭的保障作用,可以減輕社會壓力。
發揮家庭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強宣傳教育,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二是要堅持依法辦事,用法律保護老人和兒童。要通過普法教育,使社會成員都懂得,父母有扶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三是逐步實行鼓勵家庭保障的優惠政策和開展有效服務。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還可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如:建立必要的制度,把敬老扶幼列入鄉規民約;在鄉、村成立老年人自愿的組織——老人協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倡和表彰親朋鄰里互助互濟的風氣,重視和支持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等。
五、明確主管的部門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制度,在我國是新事物,但許多具體工作,已經開展多年。民政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相當部分屬于社會保障的范疇。根據“七五”計劃界定,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扶工作四項內容,除社會保險由幾個部門分別承擔外,其余三項都是民政部門已經主管的任務。而且民政部門已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組織系統,培養了一批熟悉這項業務的干部隊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探索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任務繁重,要求緊迫。必須有一個主管部門,抓試點,搞規劃,進行理論探討,政策研究,總結經驗,反映情況。民政部愿意承擔這項任務。
以上構想是否妥當,請批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010-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2009-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的決定
199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關于修改2002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議定書》的決定
2006-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04修正)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1990-09-07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1986-01-20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
1987-11-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已修定]
1992-09-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04-29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事務擔保條例
2010-09-14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草案)[失效]
1984-09-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試行)
2011-07-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
2013-02-10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2-09-01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12-03-22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
2010-08-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0-01-21關于加強中央企業班組建設的指導意見
2009-03-3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2009-03-17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江蘇省南通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09-01-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地震災區醫療衛生防疫工作的意見
2008-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