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各計劃單列市民政局:
我部于今年五月五日至九日在
湖南省
湘潭市召開了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工作座談會。會議開得很成功。這次會議是繼一九八四年“
漳州會議”以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專業會議,對于推動全國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發展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現將座談會紀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貫徹執行。
附: 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工作座談會紀要
(1989年5月10日)
民政部于一九八九年五月五日至九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開了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工作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民政廳、局主管城市社會福利工作的處長、副處長和部分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的院長。民政部副部長張德江同志在座談會上作了題為“深化改革,提高效益,進一步開創城市社會福利事業的新局面”的報告。會議貫徹第九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總結了五年來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取得的成績,交流了深化改革的經驗,分析了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城市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改革方向。紀要如下:
(一)
會議認真總結了五年來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漳州會議以來,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正在從封閉型向開放型、救濟型向福利型、單純供養型向供養康復型轉變,出現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興辦城市社會福利事業的局面,標志著我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主要表現是“五個改變”。
1.改變了社會福利事業由國家包辦的體制,出現了社會福利社會辦的新局面。據一九八八年統計,國家興辦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達1098所,五年間增加了25.4%;街道舉辦的集體福利事業單位達8133個,五年間增加了24倍;也出現了一批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出資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
2.改變了單純救濟和恩賜觀點,確立了全心全意為收養人員服務的思想。通過改革和整頓,加強了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建設,發揚了無私奉獻精神,提高了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收養人員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院容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3.改變了只重社會效益、忽視經濟效益的觀念,開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新路子。各地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一手抓社會效益、一手抓經濟效益,積極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經濟收入逐年增加,為改善收養人員生活、改造危舊房屋開辟了財源。據去年不完全統計,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生產總值達三千多萬元;純收入達一千六百多萬元,相當于年事業費的10%。
4.改變了單純供養的做法,實行供養與康復相結合。各地社會福利事業單位認真貫徹供養與康復并重的方針,積極開展老年人、殘疾兒童、精神病人的康復活動。參加康復訓練的殘疾兒童、老年人已分別占收養殘疾兒童、老人總數的40%和24%。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勞動治療、文娛治療四結合療法為主要內容的精神病人康復活動,已普遍開展。有些福利事業單位還利用人員、技術、設備的有利條件,指導和幫助街道開展社區康復活動。
5.改變封閉式的辦院模式,開展社會化服務活動。許多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在做好“三無”對象收養工作的前提下,面向社會,實行有償服務、收養離退休孤老、家庭無力照顧的老年人、殘疾兒童和精神病人,并不斷拓寬社會化服務的領域。
會議認為,漳州會議以來,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所以取得顯著成績,其基本經驗是:抓觀念更新;促思想解放,是增強干部職工改革意識的重點環節;抓改革整頓,煥發事業生機,是辦好社會福利事業的根本出路;抓經濟效益,促進社會效益,是增強社會福利事業活力的有效手段;抓領域開拓,擴大服務范圍,是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
會議分析了城市社會福利事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認為我們的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不少缺點和問題。突出表現是“三個不適應”。
1.五十年代的辦院模式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要求。現有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大多數是五、六十年代初期建立的,主要是收養社會上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孤老殘幼和精神病人,解決了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社會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三無”對象明顯減少,而離退休孤老、身邊無人照顧的老人、殘疾兒童和精神病人日益增加,形成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些人的福利需求也不斷增長,要求提供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但是,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仍處于封閉型、救濟型、單純供養型的辦院模式,不適應變化了的形勢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2.吃“大鍋飯”的狀況不適應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長期以來,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單純依靠國家撥款過日子,福利院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福利院“大鍋飯”,花錢不少,效益不高。部分福利院領導班子臃腫,科室林立,人浮于事,多數事業費花在工作人員身上。這種不講核算、不講效益、缺乏生機的狀況,已不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
3.國家辦的福利事業單位現有的設備條件、人員素質不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福利要求。全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的危房面積達40萬平方米,約占總建筑面積的四分之一。不少單位醫療設備僅停留在“老三件”(即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水平上。醫護人員缺乏,醫療水平不高。全國還有一半以上的縣和中小城市至今還沒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這種狀況同當地群眾最基本的福利需求很不適應。
會議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內,全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繼續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增強活力,充分發揮示范指導作用;繼續堅持社會福利社會辦,逐步形成以國家辦的社會福利事業為骨干,以集體福利事業為主體,以家庭自我保障為基礎的社會福利事業體系;繼續發展社區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繼續加強社會福利的理論研究和體制建設,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福利制度。
會議認為,要實現上述指導思想,必須堅持四條方針:一是堅持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尚不發達,國家財力有限,現階段只能實行以保證基本生活水平為主要特色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要與當地經濟文化水平相適應,不能操之過急,盲目追求高檔次。條件要改善,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提高效益,提高服務質量。二是堅持社會福利社會辦的方針。我國社會福利事業是在黨和政府的統一規劃指導下進行的,政府劃撥一定的專項經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但是國家不可能承擔社會福利的全部任務。依靠社會力量,實行國家、社會、家庭相互結合,互相補充,是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三是堅持以實業補事業的方針。要以福利事業為依托,興辦經濟實體,開展收費服務,增加資金來源。福利與生產相結合,事業與實業相依托,這是我國社會福利工作的一大特色,拓寬了我國社會福利的發展道路。四是堅持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方針。這是黨的優良傳統,體現著黨和國家性質的準則。勤儉辦福利,在困難的時候要講,條件改善了的時候也要講,這是福利事業應該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
(三)
會議一致認為,要使我國城市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再上一個新臺階,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下一步的改革應以提高效益、增強活力為中心,改革管理體制,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1.改革管理體制。要針對機構重疊、人浮于事、分配不合理、效益不高的弊端,重點抓好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實行院長負責制,確立院長的
法人代表地位,使其真正享有行政、醫療、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利。上級主管部門主要是管好院長的任命(或聘任、或選舉)、考核和民主監督。在實行院長負責制的同時,要加強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倡院長直接領導班組,精減中層機構,改變科室林立、人浮于事的狀況。要進一步推行以崗位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承包責任制。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鐵飯碗。實行責任制的具體形式要從實際出發,不能照搬企業的具體做法,不搞一刀切。
2.增加服務內容。社會福利事業單位要在搞好內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突出面向社會,開展社會化服務,推進公共福利事業社會化。要利用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各類適宜的服務項目,把福利院辦成本社區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要積極創辦適應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各類新型的福利設施,如老人公寓、老年醫院、老人庇護所、老人日托所、兒童庇護所、專業康復醫療機構等,為老人、殘疾人、精神病人和居民群眾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創建新型福利設施,要從實際出發,不搞名不符實的東西,不要濫用“康復中心”名稱。
3.提高服務質量。要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倡無私奉獻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提高職工隊伍的基本素質,樹立全心全意為收養人員服務的思想。要制訂職業道德規范,使各項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要堅決糾正一切違法亂紀現象,對因此造成嚴重后果者,必須查處。提倡工作人員和收養人員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形成平等、團結、友愛、互相的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對表現好、作出突出貢獻的職工,要給予表揚和獎勵,發揚全心全意為收養人員服務的“孺子牛”精神。要與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聯系,組織自愿者隊伍,為老年人、殘疾人和一切有困難的人開展各種形式的義務服務活動。要普及康復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搞花架子,使工作經常化。
4.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不能只靠事業費吃飯,要增強經濟觀點,學會聚財、用財之道,挖掘潛力,開辟生產門路,增加經濟收入。今后五年,力爭所有的福利事業單位都能有比較穩定的生產經營收入。一是要明確生產目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提高收養人員生活水平,因而既要抓經濟收入,也要抓服務質量,兩者不可偏廢。二是要明確經營原則。確定生產經營項目,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原則。三是要正確分配生產收入。確保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改善收養人員生活和福利設施,小部分用于職工獎勵。四是堅持生產勞動與康復活動相結合,組織收養人員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把參加生產勞動作為開展康復活動和參與社會的手段之一。
為確保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工作順利進行,會議一致認為,必須加強分類指導。各地經濟文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要求各地用統一的標準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是不恰當的。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大、中城市,可以適當辦一些水準較高的福利設施,在管理、服務、康復、科研等方面體現國家的一流水準。對外作為我國社會福利事業交流的窗口,對內發揮示范、指導作用,作為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樣板。大多數地區應大力發展普及型、低層次的福利設施,擴大覆蓋面,發揮“雪中送炭”的功效。經濟不發達地區,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發展群眾急需的社會福利事業。對孤老殘幼要實行集中收養與分散收養相結合的原則,除少數由國家集中收養外,大多數要依靠社區服務機構收養,鼓勵城鄉有代養能力的家庭代養或領養。大、中城市要逐步改造綜合性的福利院,有條件的應逐步向單一型、專業型過渡。小城市和縣鎮要根據需要,辦綜合性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遠離城市、又實在辦不下去的福利院,可關停一些,但應作科學論證,謹慎從事。對不同類型的院,可視收養人員不同,提出不同的改革方向和辦院方針。
與會代表決心在黨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認真貫徹第九次全國民政會議和這次座談會精神,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為進一步開創社會福利事業新局面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