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現對有關外幣(即記帳本位幣以外的貨幣)業務的會計處理辦法規定如下:
一、實行新的外匯管理體制后,不論企業今后是否允許開立現匯帳戶,均應將企業現有外幣帳戶的外幣年初余額按1994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市場匯價的中間價(以下簡稱“市場匯價”)折合為記帳本位幣金額(采用分帳制核算的企業除外)。按1994年1月1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與原帳面記帳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可記入增設的“195待轉銷匯兌損益”科目(外商投資企業該科目的編號為1951),并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待轉銷匯兌損益”科目如為借方余額,在資產負債表中并入“遞延資產”項目反映;如為貸方余額,在資產負債表中并入“其他長期負債”項目反映(金融企業并入“其他負債”項目,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并入“長期應付款”項目加以反映)。外商投資企業“待轉銷匯兌損益”科目如為借方余額,在資產負債表“其他遞延支出”項目下單列“待轉銷匯兌損失”項目反映;如為貸方余額,在資產負債表“遞延投資收益”項目下單列“待轉銷匯兌收益”項目反映。
企業的外幣帳戶包括外幣現金、外幣銀行存款、以外幣結算的債權(如應收帳款、應收票據、預付貨款等)和債務(如
短期借款、
長期借款、應付帳款、應付票據、應付工資、應付股利、預收貨款等)。
二、企業原調劑買入的外幣按實際調劑價單獨記帳的,應將單獨記帳的外幣存款年初余額并入相同幣種的銀行存款帳戶,一并按1994年1月1日的市場匯價進行調整,調整差額按第一條的規定辦理。企業調入外幣時將調劑價與國家外匯牌價之間的差額記入“外匯價差”科目的,應將這部分差額從“外匯價差”科目轉入“待轉銷匯兌損益”科目。“外匯價差”科目中屬于購入外匯額度而支付的人民幣金額部分,仍保留在該帳戶中,并在使用時按第三條規定辦理。
匯率并軌后,企業仍有向外匯調劑中心買賣外匯的,應視同向銀行買賣外匯,按第五條第三款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企業如有購買外匯額度的,仍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
三、企業如有尚未使用的外匯額度,根據《通知》規定可以按1993年12月31日的國家外匯牌價繼續使用。使用時,仍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對于有留成外匯額度的企業以及將購入外匯額度而支付的人民幣金額記入“外匯價差”科目的企業,使用外匯額度時按購入的外幣金額與按當日或當期期初的市場匯價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戶”等科目,按實際支付的人民幣金額貸記“銀行存款—(人民幣)戶”科目,按應分攤的外匯價差金額貸記“外匯價差”科目,按借貸方差額借記或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對匯率并軌前已經辦理結匯,但尚未分配入帳的留成外匯額度,應在1994年1月31日前記入有關外匯額度輔助帳戶,并按上述原則使用和進行會計處理。
四、企業如有外匯券“現金”、“銀行存款”帳戶,在使用時,仍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如向銀行兌換外幣或結匯的,按下列辦法處理:
1.對于以人民幣作為記帳本位幣的企業,按規定可以按1993年12月31日的國家外匯牌價將外匯券兌換成外幣的,兌換時按實際兌入的外幣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指企業選定的業務發生當日或當期期初的市場匯價,下同)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戶”科目,按實際兌出的外匯券金額貸記“現金—外匯券”、“銀行存款—(外匯券)戶”科目,其差額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
按規定企業的外匯券只允許向銀行結匯的,按實際兌入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人民幣)戶”科目,按實際兌出的外匯券金額貸記“現金—外匯券”、“銀行存款—(外匯券)戶”科目,其差額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
2.對于以某種外幣作為記帳本位幣的企業,按規定可以按1993年12月31日的國家外匯牌價將外匯券兌換成外幣的,兌換時按實際兌入的外幣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或按實際兌入的記帳本位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戶”科目,按實際兌出的外匯券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貸記“現金—外匯券”、“銀行存款—(外匯券)戶”科目,其差額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
按規定企業的外匯券只允許向銀行結匯的,按實際兌入的人民幣金額與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人民幣)戶”科目,按實際兌出的外匯券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貸記“現金—外匯券”、“銀行存款—(外匯券)戶”科目,其差額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
五、實行新的外匯管理體制后,企業發生的外幣業務按下列原則辦理:
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時,應當將有關外幣金額折合為記帳本位幣金額記帳。除另有規定者外,所有與外幣業務有關的帳戶,均采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價作為折合匯率,也可以采用業務發生當期期初的市場匯價作為折合匯率,由企業自行選定。
企業因向銀行結售或購入外匯而產生的銀行買入、賣出價與市場匯價之間的差額,記入“財務費用”科目。
月份(或季度、年度)終了,各種外幣帳戶的外幣期末余額,應當按照期末市場匯價折合為記帳本位幣金額。按照期末市場匯價折合的記帳本位幣金額與原帳面記帳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記入“財務費用”等科目。
經營多種貨幣信貸或者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分幣記帳制。
六、對于按《通知》規定屬于允許開立現匯帳戶范圍以外的現匯存款,在實行結匯制后,可繼續保留原有現匯帳戶,只許支用,不許存入,用完為止。其會計處理按第五條的規定執行。
不允許開立現匯帳戶的企業,仍應設置除外幣現金和外幣銀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外幣帳戶,用以核算企業發生的外幣業務,核算方法按照第五條規定執行。對于出口企業,如按規定在外匯指定銀行設立臺帳的,應在備查帳薄中進行登記。
七、企業不得因匯率并軌而對“實收資本”帳戶的帳面余額進行調整。
對1994年1月1日以后投入的資本,如需折合記帳本位幣,按下列原則辦理:
1.對有關資產帳戶,按收到出資額當日的市場匯價折合。
2.對“實收資本”帳戶,合同約定匯率的,按合同約定的匯率折合;合同沒有約定匯率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按下列方法處理:
(1)企業用于登記注冊的貨幣如與記帳本位幣一致,按收到出資額時的市場匯價折合;
(2)企業用于登記注冊的貨幣如與記帳本位幣不一致,按企業第一次收到出資額時的市場匯價(1994年以前稱“國家外匯牌價”,下同)折合;如果投資人分期出資,則各期出資均應按第一期第一次收到出資額時的市場匯價折合。
3.由于有關資產帳戶與實收資本帳戶所采用的折合匯率不同而產生的記帳本位幣差額,作為資本公積核算。
八、需要建立償債基金的企業“銀行存款”科目下增設“××外幣償債基金戶”明細科目單獨核算。企業根據規定按負債金額的一定比例以人民幣向銀行購入外匯建立償債基金的,按實際購入的外幣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按實際支付的人民幣金額,貸記“銀行存款—(人民幣)戶”科目,其差額借記或貸記“財務費用”等科目;企業如按規定可以從現匯帳戶劃出一部分外匯作為償債基金的,于劃出時,按劃出的外幣金額與按帳面匯率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外幣)戶”科目;企業以國家批準的專項還貸出口收匯作為償債基金的,在收到外匯時,按實際收到的外幣金額與按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人民幣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貸記“應收帳款”、“應收票據”等科目。以該專項存款償還債務時,按支付企業選定的市場匯價折合的人民幣金額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借記有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外幣償債基金)戶”科目。該帳戶的期末余額也應按第五條的規定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