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財政部(93)財會字第03號《關于印發對外經濟合作企業會計制度的通知》的規定,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將于1993年7月1日執行新的《對外經濟合作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原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執行的《對外承包企業會計制度》、《對外承包企業示范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以下簡稱“原制度”)將同時廢止。
為保證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的要求組織會計核算工作,便于財會人員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新制度,現將對外經濟合作企業新舊會計制度銜接中的調帳問題規定如下:
一、調帳原則及程序
企業于1993年6月30日前仍然按照原制度的規定設置會計科目,并按原制度規定的記帳方法進行日常會計核算,編制有關的會計報表。1993年7月1日起,執行新制度。執行新制度后,對1993年6月30日以前的業務事項不再調整。
企業調帳前,應按原制度將6月底以前發生的經濟業務全部處理完畢,進行結帳并編制有關會計報表。
企業調帳時的業務處理,應作為結帳后的會計記錄,調帳業務處理完畢后,企業應編制會計科目余額表,以示調帳業務處理的正確。
企業根據調帳后按原制度編制的會計科目余額表,按照新制度設置的會計科目和核算內容的要求,編制新舊制度會計科目轉換對照表,并以此作為7月1日建立新帳時的月初數。
二、將有關科目余額在轉帳前進行相應調整
執行新制度后,企業應將原制度使用的會計科目余額轉入按新制度設置的會計科目,在轉帳前應按下列規定進行調整。
1.“現金”“銀行存款”科目
新舊制度的核算內容基本相同,只需將原在“銀行存款”科目核算的其他貨幣資金余額,轉入按新制度設置的“其他貨幣資金”科目進行核算。轉帳時,應從“銀行存款”科目余額中扣除這部分數額,轉入按新制度規定設置的“其他貨幣資金”科目,其余部分直接轉帳或沿用舊帳。
2.“有價證券”和“債券投資”科目
對“有價證券”和“債券投資”科目的余額應作分析,并分別情況處理:屬于一年內可以變現并準備變現的有價證券,保留或轉入“有價證券”科目,其余部分轉入“長期投資——債券投資”科目。
原制度對企業的債券投資收益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的會計處理方法,即在實際收到利息收入時再予記帳,事先不預計。新制度規定,企業的對外投資收益應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計入企業當期損益。企業執行新制度后,長期債券投資的應計利息應按期預計。
3.“應收票據”科目
新舊制度對應收票據的核算內容相同,轉帳時,企業應將“應收票據”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帳或沿用舊帳。
4.“應收合同款”“應收銷貨款”“公司往來”“分包單位往來”“預收合同款”“應付購貨款”科目
新制度統一設置了“應收帳款”“分期應收帳款”“應付帳款”“預收款”“預付款”五個往來結算科目,核算企業與發包單位、分包單位、供應單位、購貨單位的債權債務關系。原“應收銷貨款”“公司往來”“分包單位往來”“預收合同款”“應付購貨款”科目的余額,應分別其債權債務關系,按債權人、債務人分別轉入新制度的“應收帳款”“應付帳款”“預收款”“預付款”科目。預收、預付款業務不多的企業,也可不單獨設置“預收款”“預付款”科目,直接將其余額轉入有關“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科目的貸方或借方。其中對“應收合同款”科目余額應加以分析,屬于延期付款項目結算形成的應收款項,應轉入按制度規定設置的 “分期應收帳款”科目,其余部分轉入“應收帳款”科目。
新制度根據稅利分流的原則,對在所得稅以外分配給各投資者的利潤,單獨設置“應付利潤”科目進行核算,企業在轉帳時,應將按原制度規定在“內部往來”“分包單位往來”“公司往來”“其他應付款”科目核算的應交上級利潤、應交主管部門利潤、應付分包單位利潤、應付其他單位利潤的期末余額轉入“應付利潤”科目,其余各科目余額再分別情況處理。
5.“內部往來”“備用金”“其他應收款”科目
新舊會計制度均設置這三個會計科目,且核算內容基本相同,企業應分別根據這三個科目調整后的余額(扣除應付利潤調整數部分),直接轉帳或沿用舊帳。
6.“待攤費用”科目
新會計制度仍設置“待攤費用”科目,但核算內容有所變化。原制度“待攤費用”科目核算的各項費用,攤銷期限在一年以內的,仍保留在“待攤費用”科目核算,攤銷期限超過一年的,轉入新制度設置的“遞延資產”科目?!斑f延資產”科目核算企業發生的不能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應由以后年度分期攤銷的費用,包括開辦費、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和大修理支出,以及攤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長期待攤費用。調帳時,企業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1)對“待攤費用”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屬于一年內可以攤銷的費用,仍保留在該科目內不予結轉;屬于攤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費用,轉入“遞延資產”科目。
(2)如果企業的“預提費用——預提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科目有借方余額的,其借方余額按大修理周期的長短轉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
7.“材料物資”科目
新制度設置的“存貨”科目,核算企業庫存用作銷售或制造產品的各種材料物資的實際成本,以及實物結算物資的實際成本。新制度“存貨”科目的核算內容在原制度“材料物資”科目核算內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產成品”和“商品”的核算內容。在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反映的內容既包括該科目的核算內容,也包括在建項目和在產品等發生的成本支出。
企業在轉帳時,應將“材料物資”科目及有關明細科目的余額轉入新制度設置的“存貨”科目及有關明細科目中,其中“設備”“周轉材料”“低值易耗品”“生活物資”“實物結算物資”明細科目是新舊制度均設置的明細科目,應直接轉帳;原制度“材料物資”科目下的 “主要材料”“結構件”“機械配件”“其他物資”等明細科目的余額,按其與企業經營業務的關系分別轉帳,直接用于工程或產品并構成工程或產品實體的材料物資,轉入新制度“存貨”科目下的“原材料存貨”明細科目,其余部分轉入“其他存貨”明細科目。
8.“在途物資”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在途物資”科目,且核算口徑與“存貨”或“材料物資”科目的核算口徑一致。轉帳時,企業的“在途物資”科目如有余額,可直接結轉或沿用舊帳。
9.“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
原制度對企業聯營投資在“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核算,所取得的收益作為“其他單位分來的利潤”并入本企業的利潤總額,在“本年利潤”科目核算。新制度為了完整了解企業的對外投資及收益情況,單獨設置了“長期投資”和“投資收益”科目,企業在調帳時,沿用舊帳的企業,對已記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其他單位分來的利潤”可不予調整。執行新制度后,再改按新制度的規定,將投資損益記入“投資收益”科目,年終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開立新帳的企業,在開立新帳時,應將原在“本年利潤”科目核算的“其他單位分來的利潤”轉入“投資收益”科目。
企業在進行轉帳時,應注意“向其他單位投資”采用權益法記帳的問題。原制度規定企業的對外投資,只采用成本法記帳?!镀髽I會計準則》規定,長期投資中的權益性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和向其他單位投資),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在采用權益法核算的情況下,企業“長期投資”帳戶所反映的投資額,要隨被投資企業凈資產的增減變化而變動。為簡化會計核算,企業轉帳時,應先根據投資合同、協議等有關資料,按成本法和權益法的要求,對“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的核算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按不同方法核算長期投資的項目,并按帳面價值結轉到“長期投資——其他投資”科目,待年終時,對于應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投資部分,再根據接受投資單位決算報表凈資產的增減情況,按權益法的核算要求調整“長期投資——其他投資”科目的帳面價值。
10.“撥付所屬資金”科目
企業撥付所屬內部獨立核算單位用于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資金,按原制度規定在“撥付所屬資金”科目核算。新制度根據明晰產權關系的要求,將企業撥付所屬內部獨立核算單位經營使用的資金,視同企業對所屬單位的投資,并入“長期投資”科目核算,下級企業收到上級撥入的資金,視同上級企業對本企業的投資,在“實收資本”科目中單設“上級撥入資金”明細科目核算。新制度在“長期投資”科目下單獨設置了“撥付所屬資金”明細科目,轉帳時,企業應將原“撥付所屬資金”科目余額直接轉入“長期投資——撥付所屬資金”明細科目。
11.“固定資產”科目
新會計制度仍然使用“固定資產”科目,但對固定資產的標準作了調整,按照新規定,境內固定資產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施工機械、生產設備、運輸設備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不屬于生產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作為固定資產;境外固定資產應同時具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1000美元以上兩個條件。由于新制度和原制度對固定資產標準的規定不同,原制度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的勞動資料,可能轉為低值易耗品,而原制度作為低值易耗品核算和管理的勞動資產又可能轉為固定資產。為了簡化企業的會計核算,根據有關規定,對企業原固定資產轉為低值易耗品的部分,應轉作低值易耗品核算;原低值易耗品轉為固定資產的部分可不予轉帳,仍作為低值易耗品進行核算。企業按新制度固定資產標準的規定,轉為低值易耗品的固定資產,應將其折余價值,轉入“低值易耗品”科目,并視其數額大小及企業的承受能力,再分別轉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核算,攤銷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轉入“待攤費用”科目;攤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轉入“遞延資產”科目。固定資產轉為低值易耗品的會計處理為:按固定資產的已提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的凈值,借記“低值易耗品”科目,按固定資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而由低值易耗品轉為固定資產的部分,對于尚未領用的部分,仍保留在“材料物資 ——低值易耗品”科目,隨“材料物資”科目余額一并轉入“存貨”科目;對于已經領用轉入“待攤費用”科目的部分,仍保留在該科目核算,不需要轉為固定資產。企業執行新制度以后增加的固定資產,再按新的標準和方法進行核算。
12.“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清理”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這二個會計科目,且核算內容相同。轉帳時,企業可直接將其調整后的余額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3.“固定資產購建支出”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這個科目,但核算內容有所區別。按原制度規定,與購建固定資產直接相關的負債費用(包括借款和發行債券的利息費用和外幣折算差額),不作為本科目的核算內容,而按新制度規定應計入固定資產價值,并通過本科目核算。企業在轉帳前,應將固定資產購建項目尚未完工或已完工尚未辦理竣工決算之前發生的負債費用補計入本科目,隨固定資產購建完成交付使用,轉入固定資產價值,轉帳時按調整后的科目余額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4.“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科目
原制度將這兩個科目在科目表附注中加以說明,未作為表內科目,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新制度將其作為表內科目,核算企業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在租賃期內的原價及累計折舊。企業如有采用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的,即自行增設的上述兩科目有余額的,轉帳時,應將其余額直接對轉到新帳中或沿用舊帳。
15.“無形資產”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該科目,且核算內容基本相同,只是明細科目的分類有所區別。轉帳時,企業應將該科目余額,根據新制度“無形資產”科目的分類方法轉入新帳。
16.“其他資產”科目
原制度“其他資產”科目的核算內容,按新制度規定在“遞延資產”科目核算。轉帳時,企業應將“其他資產”科目的余額分別各明細科目對轉到按新制度設置的“遞延資產”科目的有關明細科目中。
新制度設置的“其他資產”科目,核算企業除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以外的各種其他資產,如特種儲備物資、凍結存款等,企業發生的這類資產項目,可在該科目核算。
17.“短期借款”“應付票據”科目
新舊制度所設置的這兩個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轉帳時應將其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8.“應付工資”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本科目,且核算內容相同,轉帳時應將“職工獎勵基金”科目調整后的余額轉入本科目,并按調整后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9.“應交稅金”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本科目,且核算內容相同,轉帳時應將本科目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0.“應交能源交通建設基金”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其他應交款”科目,核算企業除應交稅金以外應上交國家的各種款項,如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預算調節基金、教育費附加等。轉帳時,企業應將“應交能源交通建設基金”科目余額直接轉入“其他應交款”科目。
21.“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科目
新舊制度所設置的這兩個科目的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轉帳時應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邦A提費用”科目如有借方余額,視其攤銷期限長短,轉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
22.“壞帳準備”科目
原制度將“壞帳準備”科目作為負債類科目設置,新制度將其作為資產類“應收帳款”“分期應收帳款”科目的備抵科目,核算內容及核算方法沒有變化。轉帳時,企業應將“壞帳準備”科目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3.“職工福利基金”科目
原制度中將企業從成本提取和稅后利潤形成的用于職工福利(包括用于職工個人和集體福利設施)方面的資金,在“職工福利基金”科目核算。如企業職工福利基金為赤字,在轉帳前,福利基金的赤字應按有關規定,用指定的其他資金予以彌補,直到補平無余額,無需轉帳。如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有結余,轉帳時,應將其余額轉入“應付福利費”科目。執行新制度后,將用于職工福利方面的資金分作兩部分,用于職工個人福利部分,從成本、費用中提取,未支付分配給個人前,在設置的流動負債類科目“應付福利費”科目核算。用于職工集體福利設施部分,從稅后利潤中提取,在“盈余公積”科目中設置“公益金”明細科目核算。
24.“職工獎勵基金”科目
原制度中將企業從成本中提取、財政核撥的創匯獎勵金以及稅后利潤形成的獎勵基金均在“職工獎勵基金”科目核算。企業轉帳時,應將“職工獎勵基金”科目調整后的余額進行分析,屬于創匯獎勵金的部分轉入新制度單獨設置的“應付創匯獎勵金”科目,不屬于創匯獎勵金部分的余額轉入“應付工資”科目。
25.“長期借款”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長期借款”科目,企業在轉帳前,應先預計長期借款的應計未計利息和外幣折合差額,對于發生的應計利息進行分析,分別情況處理:
(1)凡借款購建固定資產的項目未完工或已完工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應計入有關購建工程成本,借記“固定資產購建支出”科目,貸記“長期借款”科目;
?。?)凡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項目已完工的以及其他長期借款項目,屬于1993年6月30日以前借入的款項,已經發生的利息,經批準沖減企業的“企業發展基金”科目,借記“企業發展基金”科目,貸記“長期借款”科目;企業發展基金不足抵沖應計利息的,計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待以后分期轉入 “財務費用”科目;執行新制度后發生的利息,有承受能力的企業,按照新制度規定計入“財務費用”,沒有承受能力的企業,經主管財政機關批準,先記入“遞延資產”科目,分期轉入“財務費用”科目。
?。?)屬于1993年7月1日以后借入的款項,發生的借款利息,按照新制度規定,計入“財務費用”。
26.“實發公司債券”科目
新制度將原制度中“實發公司債券”科目的核算內容按籌集資金期限的長短分為“短期債券”和“長期債券”兩個科目。償還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債券為“短期債券”,一年以上的債券為“長期債券”。企業應根據“實發公司債券”科目的核算內容,劃分為短期債券和長期債券兩部分,對于長期債券的應付利息和外幣折合差額,屬于與購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在固定資產尚未交付使用或者雖已交付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以前發生的,計入“固定資產購建支出”科目,待固定資產完工交付使用或辦理竣工決算時,計入固定資產價值;屬于購建工程已完工交付使用并已辦理竣工決算的以及其他用途的長期債券,企業在轉帳前,應先預計應付未付利息,發生的借款利息,比照長期借款處理。
27.“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科目
企業如有采用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在租賃期內,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有關的應付款項,按原制度規定,在自行增設的“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科目核算,轉帳時,該科目如有余額,轉入按新制度規定設置的“長期應付款”科目的有關明細科目中。
28.“國家基金”“其他單位投入資金”“上級撥入資金”“企業發展基金”科目
原制度雖然按資本類劃分的科目類別,但并未按產權歸屬設置總帳科目,而是將企業的資金按其來源分設“國家基金”“上級撥入資金”“企業發展基金”“其他單位投入資金”科目。為了明確產權關系,以及反映企業資本的構成及其增值情況,新制度把所有者權益分設“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四個科目核算。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應將“國家基金”“其他單位投入資金”“上級撥入資金”科目的余額,轉入“實收資本”科目,并按投資主體進行明細核算:“企業發展基金”科目調整后的余額轉入“盈余公積”科目。企業轉帳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轉帳前,應按有關財務規定將用于彌補職工福利基金赤字的部分予以扣除。
(2)新制度中將上級撥入資金視同上級企業對本企業的投資,應將原“上級撥入資金”科目的余額,作為實收資本入帳。
29.“本年利潤”“利潤分配”科目
新舊制度所設置的“本年利潤”科目的核算內容基本相同,只在使用方法上有所區別,原制度采用帳結利潤的方法,按新制度規定采用表結利潤的方法,“本年利潤”科目年度中間除由“遞延收益”科目轉入,以前年度遞延本年已實現利潤外,一般不發生記錄。新舊制度銜接時,為簡化核算手續,在扣除已結算延期付款項目實現的收益后,將“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余額直接轉入新帳中“本年利潤”科目的有關明細科目中。按原制度規定,采用結算形式劃分法核算實物結算項目實現的損益,已計入本年利潤的部分不再進行調整,在執行新制度后,再按新制度規定的項目劃分法進行核算。
新制度考慮到對外經濟合作企業經營特點,將企業以延期付款、實物結算等方式承包項目的核算獨立出來,單獨設置了“分期應收帳款”“遞延營業收入”“遞延營業成本”“遞延收益”科目。轉帳前,企業應將按原制度規定在結算科目和各損益類科目核算的這部分內容單獨劃分出來,分別情況處理:屬于結算款項的應自“應收合同款”科目,轉入“分期應收帳款”科目;屬于營業收入的部分應自“承包工程收入”“勞務合作收入”“技術服務收入”等科目轉入“遞延營業收入”科目;屬于營業成本的部分應自“承包工程支出” “勞務合作支出”“技術服務支出”等科目轉入“遞延營業成本”科目;屬于經營損益的部分,應自“利潤分配”科目所屬“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轉入“遞延收益”科目。
原制度規定“利潤分配”科目除“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外一般無余額。在轉帳時,企業應將這部分余額轉入“遞延收益”科目,并按新制度規定設置“未分配利潤”科目核算企業的年度利潤分配情況。
30.“承包工程收入”“勞務合作收入”“技術服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物資銷售收入”“物資儲運費收入”“出國人員費收入”“管理費收入”科目
采用帳結法的企業,按原制度設置使用的上述收入類科目,期末一般無余額。轉帳時,企業應結束舊帳,按新制度規定設置“營業收入”科目,并按本企業業務類別設置有關明細科目。
采用表結法的企業,按原制度設置使用的上述收入類科目的期末余額,在企業轉帳時,應按新制度規定轉入“營業收入”科目的有關明細科目內。
31.“承包工程支出”“勞務合作支出”“技術服務支出”“其他業務支出”科目
原制度未設置成本費用類科目,對于企業在施工、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支出在“承包工程支出”“勞務合作支出”“技術服務支出”“其他業務支出” “輔助生產支出”等損益類科目核算。期末將已結算部分成本、費用作為其成本,自各項支出科目直接轉入“本年利潤”科目,未結算項目或在產品成本反映在各支出科目的余額中。
新制度單獨設置了“生產成本”“建造費用”等成本費用類科目,歸集施工、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支出。轉帳時,企業應將“承包工程支出”“勞務合作支出”“技術服務支出”等科目的期末余額,按業務類別轉入“生產成本”科目及各有關明細科目中。
由于新制度改變了產品成本的核算方法,由現行的完全成本法改為制造成本法,企業的在產品、產成品、已結算項目和未結算項目無需再分攤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企業執行新制度時,為簡化核算手續,對已計入在產品、產成品、已結算項目和未結算項目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不需再分解出來。因此,企業的在產品、產成品、已結算項目和未結算項目的成本均不再調整。
32.“物資銷售費”“物資儲運費”科目
按原制度規定設置的這兩個損益類科目,期末一般無余額。轉帳時,企業應結束舊帳,并按新制度規定設置“進貨費用”“銷售費用”科目核算企業在材料物資、商品進銷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國內采購或轉口采購向國外調撥的材料物資所發生的采購費用。
33.“國外人員費”“經營管理費”“匯兌損益”科目
原制度的“國外人員費”科目的核算內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內出國人員發生的費用,一部分是雇傭當地人員發生的費用;為簡化核算,新制度設置的“出國人員費”科目,只核算國內出國人員發生的費用。國外雇傭當地人員發生的費用直接記入有關經營項目的成本費用中。
轉帳時,“國外人員費”“經營管理費”“匯兌損益”科目一般無余額,只需結束舊帳,并按新制度規定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
有匯兌損益掛帳的企業,包括以前年度年終調整匯率產生的匯兌損益,應按照財務規定進行轉帳。
由于新制度設置的損益類科目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及有關財務規定重新設置的,因此這些科目核算的成本項目和費用項目與原制度規定的成本項目和費用項目有較大變化;企業在建立新帳時,應根據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對成本、費用項目作適當調整。
34.“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上述兩科目,核算范圍及內容有所區別。按原制度規定以上兩科目期末一般無余額,轉帳時企業應按新制度規定,相應調整營業外收支項目,建立新帳。
35.新制度增設的“應付股利”“財務費用”“營業稅金”“銷售折扣與折讓”科目
?。?)“應付股利”科目
新制度為適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對投入資本的核算,規定這類企業可將“實收資本”科目改為“股本”科目核算企業的核定股本,并設置了“應付股利”科目核算應付給股東的股利。
(2)“財務費用”科目
新制度單獨設置了“財務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發生的各項財務費用,企業開立新帳后,應按新制度的規定,核算企業發生的財務費用。
?。?)“營業稅金”科目
現行制度中對企業交納的營業稅金在各項營業收入科目的借方核算。執行新制度后,對已列入各項營業收入的“營業稅金”不予調整,7月1日以后發生的營業稅金,按新制度的規定記入“營業稅金”科目。
?。?)“銷售折扣與折讓”科目
現行制度對營業收入的核算一般根據實際收入數入帳,對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折扣與折讓沒有單獨進行核算。新制度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增設了“銷售折扣與折讓”科目,核算企業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折扣與折讓損失。
三、企業新舊制度銜接轉帳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編制調帳前的科目余額表,以示平衡。
第二步,根據有關財務政策和會計處理原則,將原制度的有關科目按調帳業務進行會計處理。
第三步,按原制度編制調帳后的科目余額表,以示調帳業務的平衡。
第四步,根據調帳后按原制度編制的科目余額表,按照新制度的規定,編制新舊會計科目轉換對照表,并以此建立新帳。
第五步,根據建立的新帳,編制按新制度規定設置的會計科目余額表,以示建立新帳后的平衡。
企業調帳的方法步驟可簡稱為兩調三試,即:按原制度進行帳務調整,按新制度進行轉帳,即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執行原制度調為執行新制度;調帳前試算平衡,調帳中試算平衡,調帳后試算平衡。
四、會計報表
企業1993年7月31日“資產負債表”的“年初數”欄內的各項目數字,應根據上年末“資產負債表”“期末數”欄內所列數字,按照新制度的規定進行調整后填列。調整方法可以參照上述調帳的有關規定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2013修正)
2013-08-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04-2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98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
1981-06-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3-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6-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11-27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學校體育工作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2018-04-0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1990-03-1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事業單位財務規則(2012修訂)
2012-02-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1-10-22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加強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1-04-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
2010-03-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09-12-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國旗回收處理工作的通知
2009-10-15國務院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
2008-12-18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200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