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三十條規定,為了實施編制水長期供求計劃,制定本導則。
第二條 水長期供求計劃是指導性計劃。它以水的供求現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國土整治規劃為依據,以江河流域規劃、水資源綜合評價為基礎,測算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和用水需求,按供需協調,綜合平衡保護生態、厲行節約、合理開源的原則制定,以保證水的長期穩定供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第三條 水長期供求計劃要在宏觀上查清本地區今后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應遵循的基本方向,擬定水源地和供水設施等建設,以及水的合理使用和調配應采取的指導性、綜合性對策和切實可行措施。為國家和地區編制五年計劃、年度計劃,以及執行取水許可制度提供依據。
第四條 編制水的長期供求計劃時水平年的選取要以國民經濟的社會發展計劃的總目標相協調,一般要選取現狀、近期、中長期三個水平年分析本地區水資源供需情況。現狀水平年又稱基準年;近期水平年為基準年以后的5~10年;中長期水平年為基準年以后的15~20年。水資源超長期供需預測,可根據需要和資料條件作宏觀展望。
第五條 編制水長期供求計劃按照行政區劃結合流域綜合規劃分區,并確定重點區和一般區。對重點區,可再細分子區。重要城市(指城區)應單獨作為一個分區。
第六條 編制水的長期供求計劃,各分區選用的水文系列和代表年的保證率要協調一致。平水年保證率P=50%,枯水年保證率P=75%,特枯年保證率P=90%或95%。根據需要選擇相應保證率的代表年進行水資源供需分析。
第七條 水資源供需分析一般按月、或者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取適當的計算時段。
第二章 歷史與現狀水資源分析
第八條 編制水的長期供求計劃,應當全面回顧和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變遷,重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水利工程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演變過程和效益。
第九條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包括:基準年的實際供水和用水現狀:江、河、湖、庫及地下水的水質狀況;現有供水工程條件下不同來水保證率的水資源供需情況;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章 需水預測
第十條 需水預測以本地區不同水平年社會經濟發展指標為依據。主要指標包括:人口(城鎮、農村)、工業(一般工業和電力、分行業產值和產量)、農業(水田和旱地灌溉面積、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產量和產值、大小牲畜頭數等)、其他(水運、水力發電、環境生態、旅游等)。
第十一條 城鎮生活用水包括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公共用水、商品菜田用水以及城鎮河湖環境補水。要著重分析人口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發展對用水增長的影響。
第十二條 農村用水包括農田灌溉用水、林、牧、漁業用水、鄉鎮企業用水、農村人蓄飲用水。農村用水的預測要考慮灌溉面積的增長、節水灌溉措施的推廣、作物的合理布局、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農村人蓄飲用水的發展等因素。農田灌溉面積要保持穩定適度的發展,做到定水源、定工程措施、定面積,合理選用不同保證率的灌溉定額(包括污水灌溉)。
第十三條 工業用水預測按行業的萬元產值用水量及重復利用率估算,或用其他方法估算。要著重研究耗水量大的工業的發展,不同時期的用水定額要充分考慮節水措施。
第十四條 對有通航、沖淤、水力發電、環境生態等需水要求的河道,通過綜合平衡,確定河道內需水量。
第四章 供水預測
第十五條 不同水平新增加可供水量取決于新增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新增水源工程包括現有工程的挖潛配套、新建水源工程、污水處理回用工程等。
第十六條 不同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擬定依據:(1)本地區水資源的開發現狀和進一步開發的條件;(2)與用水需求相協調;(3)流域規劃、地區水利規劃以及供水規劃中擬定的水源工程,注意上下游協調,避免重復建設,避免取水矛盾。
第十七條 不同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的安排原則:(1)優先挖潛配套,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潛力;(2)先開發當地水,后考慮地區間、跨流域調水;(3)全面衡量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
第十八條 對地表水供水工程可供水量,要自上而下逐級調算,并考慮需水要求,估算出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證率的工程設施供給的水量。估算現有工程供水量時,應考慮工程老化、泥沙淤積等因素造成的供水量減少。
第十九條 地下水可供水量以補給量和可開采量為依據,分別估算出淺層、深層以及微咸水改造利用的數量。對超采地區要嚴格控制開采量,并考慮補救措施。
第二十條 污水處理回用量要結合城市規劃和工業布局考慮,分別估算出回用于工業和農業灌溉的數量。
第二十一條 對利用海水,主要估算直接利用海水量和替代淡水數量。
第二十二條 對新增工程要進行初步經濟分析,包括:(1)投資及投資可能性分析;(2)不同供水方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工程總投資、年總供水、年凈效益、投資回收年限、效益費用比等)比較。
第五章 綜合平衡與對策措施
第二十三條 初步供需分析:根據供水、需水預測,擬定若干組合方案,算出各組合方案分區的余缺水量和各項開發利用指標,并進行綜合評價。
第二十四條 平衡方案:是指按某一來水保證率條件下的供水和需水的基本平衡。不同水平年平衡方案保證率,應根據水源、技術、經濟等條件來選定。
第二十五條 當擬定的組合供需方案中提不出平衡方案時,應根據優先保證生活用水,統籌考慮工業和農業用水的原則,進行供水和需水的反饋計算,以求達到平衡,并進行分析評價。
第二十六條 實現不同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應采取開源、節流、保護、管理的綜合性對策措施,并進行相互協調,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側重點。
第二十七條 開源對策:實現供需平衡的合理供水工程布局;各類開源工程的規模、效益、投資、實施計劃;供水工程集資辦法和投資政策。
第二十八條 節水對策:節水規劃;節水技術、工藝、工程的推廣應用;節水的技術經濟指標;節水的投資政策的鼓勵辦法。
第二十九條 保護對策:建立重點水源保護區;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的保持和維護;地下水超采區的有效控制;江、河、湖、庫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海水入侵的防治。
第三十條 管理對策:實行計劃供水和取水許可制度;建立和健全用水統計和用水考核制度;在缺水嚴重地區,限制耗水量大的工礦企業和水稻面積的發展;征收水資源費和水費等。
第三十一條 擬定特殊干旱年與連續干旱年應急措施。
第六章 編制與審批
第三十二條 全國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和江河水長期供求計劃,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計劃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三條 地方的水長期供求計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導則和上一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水長期供求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報同級人民政府計劃主管部門審批,并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四條 水長期供求計劃每隔一定時間,根據情況變化而修正,使計劃具有現實性和連續性。
第三十五條 本導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負責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1992-11-0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戰爭遺留爆炸物議定書》的決定
201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修訂)
2004-08-28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
2007-03-0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006-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
2005-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1984-05-1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1993-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批準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建議的決定
1993-03-31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94-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199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規章如何確定罰款幅度問題的答復
1997-01-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共機構的徽記、印章、旗幟問題的決定
1999-04-10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修訂)
2015-06-1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修訂)
2016-06-19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工程咨詢行業管理辦法
2017-11-0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個體工商戶條例(2014修正)
2014-02-19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
2014-03-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7-11國務院關于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2-10-24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
2011-1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0-12-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09-12-07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11-17國務院關于表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的決定
200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