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申報和審批程序
第三章 獎勵標準及辦法
第四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的規范化管理,調動電視技術工作者搞好業務、鉆研技術的積極性,促進我國電視節目技術質量不斷提高,特制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節目技術質量(金帆獎)獎勵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全國各級電視臺,獎勵范圍為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
第三條 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獎(以下簡稱金帆獎)每年評定一次,共設錄制技術質量、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聲音制作技術質量、播出技術質量、安全播出五個分項獎和一個綜合獎。
第四條 金帆獎的獲得者,其業績記入本人技術檔案,作為今后考核晉級、評定職稱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二章 申報和審批程序
第五條 錄制技術質量獎、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獎、聲音制作技術質量獎的各類獎項,每年由中央、直轄市、省級和計劃單列市電視臺各送一個節目參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對所轄的其它電視臺制作的節目進行初評后,每類可選送一個節目參評。
播出技術質量獎和安全播出獎的參評單位為中央和省級電視臺。
第六條 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每年按規定日期向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申報。
第七條 申報的項目須認真填寫申報表。申報的節目磁帶必須按規范記錄,報送的表格及其手續必須齊全。
第八條 申報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員限額為:錄制技術質量獎中新聞和專題類各4名,綜合文體和電視劇類各8名;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獎中片頭、短片和動畫片類各4名;聲音制作技術質量獎中專題紀錄片和譯制片類各2名,綜合藝術類4名,電視劇類3名;播出技術質量獎和安全播出獎,全年總播出時間少于5000小時者4名,5000~10000小時者5名,10000~20000小時者6名,20000~30000小時者7名,30000小時以上者8名。
第九條 金帆獎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技司歸口管理,委托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技委電視中心專業委員會負責組織評獎工作,評定結果經總局批準后公布并予以獎勵。
第三章 獎勵標準及辦法
第十條 金帆獎各分項獎評定辦法:
1.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見附件一);
2.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見附件二);
3.聲音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見附件三);
4.播出技術質量評定辦法(見附件四);
5.安全播出獎定辦法(見附件五)。
第十一條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金帆獎申報表格(見附件六)。
第十二條 金帆獎各分項獎中各類獎均設一、二、三等獎。取得總積分第一的單位,獲得金帆獎綜合獎。
第十三條 一等獎頒發獎杯、獎狀、證書和獎金,二、三等頒發獎狀、證書和獎金。獎金由各獲獎單位自酬解決。
獎勵等級 獎金 一等獎 8000元 二等獎 5000元 三等獎 3000元
綜合獎獲獎單位保留流動獎杯一年,單位名稱刻寫在獎杯上,累計三年獲獎者,授予綜合獎獎杯。
第十四條 如發現參評單位有弄虛作假者,經查明屬實,即撤銷其獎勵,并視情節輕重給予一至三年內不得參加評獎的處罰。
第四章 附則
第十五條 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實施,1994年頒布的《廣播電影電視部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獎獎勵辦法》(暫行)版同時廢止。
附件一: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附件二: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附件三:聲音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附件四:播出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附件五:安全播出評定辦法
附件六: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金帆獎申報表格
2002年7月30日
附件一: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1.概述
本辦法是為評定錄制技術質量而制定的,適用于對各種電視節目磁帶進行技術質量的評定。
電視節目磁帶分為新聞、專題、綜合文體和電視劇四類。
2.對參評磁帶的要求
2.1參評的電視節目必須是本臺人員錄制,且首播時間在上一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的期間之內。
2.2參評的電視節目必須完整,節目時間長度為:新聞10分鐘以上(自選某一天內一次新聞節目);專題10分鐘以上;綜合文體45分鐘以上;電視劇一集。
2.3參評磁帶應嚴格按照有關錄制和交換規范中規定的內容依次進行錄制,具體規定見下表:
磁帶段 持續時間 圖像 聲音 控制磁跡 時間碼 (秒) ????????????? 磁跡1 磁跡2 ? 保護 ?????? 約10 ? 空白帶 引帶 100/0/75/0 ????????? 基準磁平 ? 校準 ??????? 60 彩條信號 ??????? 1000Hz信號 (見注) 提示 ??????? 30 黑底 ? 無聲 ???? 無聲 正式節目 節目實際 節目 連續 ?????? 連續 運行時間 帶尾 ? ≥10 黑底 ?? 無聲 ??? 無聲
注:原始記錄時,彩條信號應是經過信號處理和切換系統輸出的標準測試信號;用ENG方式記錄時,彩條信號與隨后的節目圖像信號應取自同一編碼器輸出。復制時,由錄機記錄在節目磁帶引帶上的彩條信號必須是用放機從素材帶引帶上原錄彩條重放的信號。使用多盤素材磁帶進行編輯時,由錄相機記錄在節目磁帶引帶上的彩條信號可取自該制作系統的標準信號發生器。
2.4參評磁帶的聲音信號必須按照有關錄制和交換規范中的規定,記錄在相應的聲音磁跡上。除新聞節目外副聲跡必須錄有國際聲。綜合文體類節目如屬于現場實況轉播時,允許副聲跡記錄與主聲跡相同的混合聲。國際聲是在專用聲音磁跡上記錄的節目自然聲(現場的背景聲)、音樂聲和效果聲等。
聲跡分配規定為:聲跡1(對應CH1)記錄單聲道節目混合聲,聲跡2(對應CH2)記錄國際聲。
3.圖像質量的評定 3.1圖像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3.1.1測試項目和指標 a)引帶彩條亮度信號峰值電平 標準值:0.7V±0.02V b)引帶彩條R-Y信號幅度 標準值:0.525Vp-p±0.015V c)引帶彩條B-Y信號幅度 標準值:0.525Vp-p±0.015V d)引帶彩條彩色相位偏離 |ΔΨ|<2.5° e)節目全信號峰值電平 不大于0.8V f)節目亮度信號峰值電平 不大于0.77V g)黑電平與消隱電平差(底電平) 標準值:0+0.05V h)字幕峰值電平 不大于0.8V i)時碼 連續并在引帶彩條信號開始點置零 3.1.2 測試方法 a)測試前重放錄像機生產廠家提供的標準校準帶,根據彩條信號調整錄像機視頻 重放增益控制鈕,使波形示波器的示數為標稱值。 b)在經過3.1.2a步驟調整的錄像機上重放節目磁帶,使用波形示波器對重放視 頻信號進行測試。 c)重放節目磁帶引帶中的100/0/75/0彩條標準信號,對3.1.1中有關項目進行 測試。 d)在節目磁帶上選取節目時間全長的1/6、2/6、3/6、4/6和5/6附近處進行重 放,對3.1.1中有關項目進行測試。 3.1.3測試結果的評分 測試結果采用5分制評分。在3.1.1項中所列項目的測試結果全部指標合格為5 分;a、b、c、d四項中,每有一項指標不合格扣除0.3分; e、f、g三項各有5個 測試點,共計有15個數據,其中每有一個數據指標不合格扣除0.2分;h、i兩項中, 每有一項指標不合格扣除0.4分。 3.2圖像質量的主觀評定 3.2.1圖像質量的主觀評定方法 參照GB 7401-1987《彩色電視圖像質量主觀評價方法》采用5分制進行評分。 3.2.2評定標準 a)雜波和干擾可見度 5分:覺察不到; 4分:稍可覺察,但不令人厭煩; 3分:明顯覺察,令人有些厭煩; 2分:雜波或干擾嚴重,令人厭煩; 1分:極嚴重。 b)畫面清晰度 5分:十分清晰; 4分:個別畫面欠清晰; 3分:一些畫面欠清晰; 2分:總體上不是很清晰; 1分:不清晰。 c)亮度層次 5分:亮度層次豐富,畫面柔和細膩; 4分:亮度層次較豐富,畫面基本上柔和細膩; 3分:個別畫面偏亮、偏暗或缺少層次; 2分:一些畫面偏亮、偏暗或缺少層次; 1分:總體上亮度層次欠豐富。 d)彩色保真度 5分:彩色清晰、自然,膚色正常,不同鏡頭色彩一致性好; 4分:彩色較清晰、自然,膚色基本正常,不同鏡頭色彩基本一致; 3分:彩色欠清晰、自然,膚色有可見的失真現象,不同鏡頭色彩一致性不夠好, 有瞬間變色和滲色現象; 2分:彩色清晰度差,色度不正常; 1分:彩色質量很差。 e)制作難度 根據固定或移動拍攝、使用單臺或多臺攝像機、拍攝環境條件、節目所含的鏡頭 數量、編輯難易程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分。 5分:有很大難度; 4分:有一定難度; 3分:比較簡單。 4. 聲音質量的評定 4.1聲音信號電平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對節目磁帶中引帶校準信號和正式節目的聲音電平進行測試。所錄制節目的聲音 基準磁平應符合所用磁帶的標準,這時對應輸入、輸出的標準電平是+4dBu. 4.1.1測試項目和指標 a)CH1引帶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電平 標準值:0VU±1VU -18dBFS±1dBFS b)CH2引帶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電平 標準值:0VU±1VU -18dBFS±1dBFS c)CH1節目聲音平均電平 標準值:語言-7~-3VU 瞬間最大值允許達到0VU 音樂-7~0VU瞬間最大值允許達到+3VU d)CH1節目聲音峰值電平 標準值:語言≤0PPU 音樂≤+5PPU ≤-10dBFS ≤-5dBFS(暫行) e)CH2節目聲音平均電平 標準值:語言-7~-3VU 瞬間最大值允許達到0VU 音樂-7~0VU 瞬間最大值允許達到+3VU f)CH2節目聲音峰值電平 標準值:語言≤0PPU 音樂≤+5PPU ≤-10dBFS ≤-5dBFS (暫行) 4.1.2測試方法 a)測試前重放錄像機生產廠家提供的標準校準帶,根據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 調整錄像機聲道1、2(CH1、CH2)的音頻重放電平控制鈕,使輸出標準電平為+4dBu 時,音量單位表的示數為0VU,峰值表的示數為-8PPU或-18dBFS. b)在經過4.1.2a步驟調整的錄像機上重放電視節目磁帶,使用音量單位表對節 目磁帶引帶中的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進行測試。 c)在節目磁帶上選取節目時間全長的1/6、2/6、3/6、4/6和5/6附近處進行重 放,分別對兩個聲道的聲音電平進行測試。測試中同時用音量單位表監測平均電平和 用峰值表監測瞬間峰值電平。 4.1.3測試結果的評分 測試結果采用5分制評分。 在4.1.1中所列項目的測試結果中全部指標合格為5分;a、b兩項中,每有一項 指標不合格扣除0.5分;c、d、e、f四項各有5個測試點,共計有20個數據,其中 每有一個數據指標不合格扣除0.2分;新聞節目只測試主聲道,a項指標不合格扣除 1分,c、d項的每個測試點數據不合格扣除0.4分。 4.2聲音質量的主觀評定 4.2.1聲音質量的主觀評定方法 聲音質量的主觀評定是對電視節目磁帶中正式節目的主聲道聲音質量進行評定。 評定標準參照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GB/T 16463-1996《廣播節目聲音質量主觀評價 方法和技術指標要求》,從聲音質量主觀感覺的綜合優劣和聲音質量受損程度,采用5 分制對電視節目磁帶的聲音質量進行評分。 4.2.2評定標準 a)聲音質量 5分:聲音質量極佳,無可覺察的失真和噪聲; 4分:聲音質量好,僅出現短暫的不明顯失真或噪聲; 3分:聲音質量一般,偶爾有明顯的失真或噪聲; 2分:聲音質量差,多次出現明顯的失真或噪聲; 1分:聲音質量低劣,出現嚴重的失真或噪聲。 b)聲音音量 5分:音量符合標準,聲音銜接處過渡平穩、自然; 4分:音量符合標準,聲音銜接處過渡基本平穩; 3分:音量基本符合標準,聲音銜接處過渡稍顯生硬; 2分:音量不符合標準(過高或過低),聲音銜接處過渡生硬; 1分:音量忽高忽低。 c)聲畫協調 5分:聲音與畫面配合協調一致; 4分:聲音與畫面配合偶爾出現短暫的不協調現象; 3分:聲音與畫面配合多次出現短暫不協調現象; 2分:聲音與畫面配合出現較長時間不協調現象; 1分:聲音與畫面配合不協調。
5.明顯缺陷扣分
在主觀評價過程中,如發現圖像、聲音質量不屬于3.2.2和4.2.2項內容的嚴重缺陷者,酌情扣總分,扣分范圍一般為0.1~0.5分。
錄制技術質量客觀測試表
錄制技術質量主觀評定表
附件二: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1.概述
本辦法是為評定視頻圖形制作類電視節目技術質量而制定的,適用于對電視技術人員提出創意并制作的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的評定。
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獎是對通過計算機圖形或與視頻圖像合成制作的電視節目而設立的。共有片頭、短片、動畫片三類。
2.對參評磁帶的要求
2.1參評磁帶的內容必須全部是本臺人員制作,且首播時間應在上一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的期間之內。
2.2參評的電視節目必須完整,節目時間長度為:片頭1分鐘以內;短片10分鐘以內;動畫片一集。
2.3參評磁帶應嚴格按照錄制和交換規范進行錄制,具體規定參見《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2.3和2.4項。其中片頭類、短片節目副聲道不要求記錄國際聲;動畫片類節目副聲道必須記錄國際聲。
2.4參評的作品必須帶有創意設計和制作說明(500字左右,A4規格紙1頁)。
3.評定
3.1圖像和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3.1.1圖像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圖像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與《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3.1項相同。其中片頭類和時間長度少于5分鐘的短片類節目e、f、g三項指標測試不采取選點方法,而進行全程重放。測試結果全程合格得3分;不合格時間段之和不超過節目全長的10%,扣除0.6分;不合格時間段之和超過節目全長的10%但不超過20%,扣除1.2分。
3.1.2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與《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4.1項相同。其中片頭類和時間長度少于5分鐘的短片類節目c、d二項指標測試不采取選點方法,而進行全程重放。測試結果全程合格得4分;不合格時間段之和不超過節目全長的10%,扣除0.8分;不合格時間段之和超過節目全長的10%但不超過20%,扣除1.6分。
3.1.3創意設計和制作說明扣分
在客觀測試過程中,根據有無參評作品創意設計和制作說明及其水平,酌情扣總分,扣分范圍一般為0.1~0.5分。
3.2圖像和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主觀評定
對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除進行常規的圖像和聲音的主觀評定外,重點是要對制作中所特有的因素即主題、創意、制作技巧和整體效果等進行評定。評分采用5分制。
3.2.1主題、創意的評定
5分:節目主題表現明確,創意新穎,表現形式巧妙;
4分:節目主題較為明確,創意和表現形式較好;
3分:節目主題基本明確,創意表現形式一般;
2分:有一定的主題思想表述,創意平淡;
1分:節目的主題思想表述較差,創意不明確。
3.2.2制作技巧的評定
5分:構圖和造型美觀、規范,色彩和材質運用合理,用光考究,剪輯連貫,運動節奏流暢;有較高制作難度,技術手段豐富,并能準確表達創意意圖;
4分:構圖和造型美觀、規范,用光和色彩合理,有較高制作難度;
3分:制作水平較高,造型準確;
2分:制作水平一般,畫面平淡;
1分:制作水平差,畫面缺乏美感。
3.2.3整體效果的評定
5分:視覺整體效果突出、升華節目主題,畫面與音樂協調,感染力強;
4分:視覺整體效果突出、協調性較好;
3分:視覺整體效果較好,協調性一般;
2分:視覺整體效果一般,協調性較差;
1分:視覺整體效果及協調性差。
3.2.4綜合質量的評定
此項評定包括對圖像和聲音質量的主觀綜合評價,評定時考慮的因素和標準參見《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3.2項和4.2項。
3.2.5 明顯缺陷扣分
在主觀評價過程中,如發現不屬于3.2.1~3.2.4內容的嚴重缺陷者,酌情扣總分,扣分范圍一般為0.1~0.5分。
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客觀測試表
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主觀評定表
附件三:聲音制作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1.概述
本辦法是為評定聲音制作技術質量而制定的,適用于對聲音制作要求較高的電視節目。
聲音制作技術質量獎是為聲音錄制人員提出創意并制作的電視節目而設立的,分為專題紀錄片、譯制片、綜合藝術、電視劇四類。
2.對參評節目磁帶的要求
2.1參評的電視節目必須是本單位人員錄制,且首播時間應在上一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的期間之內。
2.2參評的電視節目必須完整,其節目時間長度應為:專題紀錄片10分鐘以上、譯制片25分鐘以上、綜合藝術45分鐘以上、電視劇一集。
2.3參評電視節目磁帶的圖像和聲音應嚴格按照錄制和交換規范進行錄制,具體規定參見《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2.3項。
2.4參評電視節目磁帶的聲跡分配規定為:對于單聲道節目,聲跡1(對應CH1)記錄節目混合聲,聲跡2(對應CH2)記錄國際聲;對于雙聲道立體聲節目,聲跡1記錄左聲道信號,聲跡2記錄右聲道信號。
2.5參評的作品必須帶有聲音創意設計和錄制設計圖。
3.評定 3.1評定環境和設備 3.1.1電視節目聽音條件在國家沒有制定標準前暫按以下參考值執行: a)評審房間不小于50平方米; b)評審房間要有較好的建筑聲學處理。 3.1.2視聽設備 a)圖像監視器的屏幕尺寸不小于29英寸; b)監聽揚聲器為近場監聽系統,頻響為40Hz~18kHz±6dB,聲壓級為85dB SPL; c)調音臺為廣播級; d)功放為廣播級,有效值(粉噪)功率每路不低于200 W,帶寬不窄于20Hz~20kHz. 3.2客觀測試和評分 3.2.1測試項目和指標 a)CH1引帶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電平 標準值:0VU±1VU -18dBFS±1dBFS b)CH2引帶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電平 標準值:OVU±1VU -18dBFS±1dBFS c)CH1節目聲音平均電平 標準值:語言-7~-3VU,瞬間最大值不超過0VU 音樂-7~0VU,瞬間最大值不超過+3VU. d)CH1節目聲音峰值電平 標準值:語言≤0PPU 音樂≤+5PPU ≤-10dBFS ≤-5dBFS (暫行) e)CH2節目聲音平均電平 標準值:語言-7~-3VU 瞬間最大值不超過0VU 音樂-7~0VU 瞬間最大值不超過+3VU f)CH2節目聲音峰值電平 標準值:語言≤0PPU 音樂≤+5PPU ≤-10dBFS ≤-5dBFS (暫行) 3.2.2測試方法 a)測試前重放錄像機生產廠家提供的標準校準帶,根據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 調整錄像機聲道1、2的音頻重放電平控制鈕,使輸出標準電平為+4 dBu時,音量單 位表的示數為0VU,峰值表的示數為-8PPU或者-18dBFS. b)在經過3.2.2a步驟調整的錄像機上重放電視節目磁帶,使用音量單位表對節 目磁帶引帶中的1000Hz正弦波校準信號進行測試。 c)在節目磁帶上選取節目時間全長的1/6、2/6、3/6、4/6和5/6附近處進行重 放,分別對兩個聲道的聲音電平進行測試。測試中同時用音量單位表監測平均電平和 用峰值表監測瞬間峰值電平。 3.2.3測試結果的評分 在3.2.1中所列項目的測試結果全部指標合格為20分;a、b兩項中,每有一項 指標不合格扣除3分;c、d、e、f四項各有5個測試點,共計有20個數據,其中每 有一個數據指標不合格扣除0.7分。 3.2.4聲音制作說明和錄制設計圖扣分 在客觀測試過程中,根據有無聲音制作說明和錄制設計圖及其水平,酌情扣總分, 扣分范圍一般為1~3分。 3.3主觀評定 對節目磁帶中正式節目的聲音質量從技術、藝術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進行綜合評 定。 3.3.1主觀評定標準 主觀評定滿分為80分,分8項進行,其中a、b、c、d、e、f每項滿分為8分, 根據優、良、中、差四個等級,依次得分為8、6、3、1分。g、h每項滿分為16分, 根據難、較難、一般、簡單,依次得分為16、12、8、3分。 a)總體失真 優:沒有可覺察的失真; 良:有短暫的失真,但不嚴重; 中:有明顯的持續失真; 差:有嚴重的持續失真。 b)總體噪聲 優:沒有可覺察的噪聲; 良:聲源弱時可聽到持續噪聲; 中:有明顯的持續噪聲,但不令人厭煩; 差:有明顯的持續噪聲,令人厭煩。 c)音質處理 優:聲音飽滿、明亮、清晰、柔和; 良:聲音有欠缺,但不明顯; 中:聲音有明顯欠缺,但尚不影響清晰可懂度; 差:聲音有嚴重缺陷,清晰可懂度極差。 d)動態運用 優:動態范圍運用合理,聲音豐滿、有力度,低聲源清晰可辨; 良:動態范圍運用基本正常,聲音基本飽滿; 中:動態范圍運用較差、聲音不飽滿,低聲源有明顯噪音; 差:動態范圍運用不合理、聲音單薄且伴有失真或噪聲。 e)聲音的位置感 優:單聲道節目聲音有縱深感;立體聲節目聲像位置感強,聲像運用連續性好、 聲源移動時聲像不跳動; 良:單聲道節目聲音縱深感稍差;立體聲節目的立體感基本正常、聲像運用大體 恰當; 中:單聲道節目聲音基本沒有縱深感;立體聲節目的立體感不夠明顯、聲像運用 平淡; 差:單聲道節目聲音沒有縱深感;立體聲節目中的立體感不明顯、有移位跳動、 聲像運用混亂。 f)聲畫同步 優:聲音與畫面配合協調一致; 良:聲音與畫面配合有時出現短暫不協調現象; 中:聲音與畫面配合出現較長時間不協調現象; 差:聲音與畫面配合不協調。 g)藝術處理 難:聲音表現符合節目內容的情節,節目的聲音具有一定的空間感、現場感;聲 畫和諧統一,無藝術處理痕跡,整個節目具有藝術感染力; 較難:聲畫藝術處理整體較好,配樂準確; 一般:聲畫藝術處理基本和諧,但有一定欠缺; 簡單:聲畫藝術處理不和諧。 h)制作難度 難:復雜的實況同期錄音、聲源采集或復雜的后期制作等; 較難:部分實況同期錄音或有較大難度的后期制作; 一般:有一定難度的后期制作; 簡單:一般的后期制作。 聲音制作技術質量客觀測試表 聲音制作技術質量主觀評定表 附件四:播出技術質量評定辦法 1.概述 本辦法是為評定電視中心節目播出質量而制定的,適用于對播出技術質量進行評 定。 節目播出質量根據參評單位報送的電視節目播出信號錄像磁帶進行評定。 2.對參評磁帶的要求 2.1選定播出時間中的一段,長度為90分鐘,使用分量錄像機記錄播出中心系統 輸出端的播出信號。見下圖。 錄制日期和時間由評獎工作組統一確定,并事先通知各單位以便做好準備。 2.2播出信號錄像磁帶應依照錄制和交換規范的規定進行錄制。參見《錄制技術 質量評定辦法》第2.3和2.4項,但不要求聲跡2記錄國際聲。 2.3播出信號錄像磁帶在報送同時應附有記載當日節目預告單的廣播電視報和指 明各段節目標題和起止時間的節目播出串聯單。 3.評定 3.1圖像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圖像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與《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3.1項相同。 3.2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和評分 聲音信號技術質量的客觀測試條件和方法與《錄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4.1項相 同。但因聲跡2不要求記錄國際聲,測試和評分參照4.1項中新聞節目的規定處理。 3.3圖像和聲音信號質量的主觀評定 對電視節目播出質量除進行常規的圖像和聲音的主觀評定外,還應對播出環節中 特有的技術因素進行評定,其中包括: a)不同節目之間的一致性; b)兩個節目切換過程中切換點的質量。 3.3.1不同節目之間一致性的評定 此項評定主要是通過主觀感覺并借助示波器、音量表對播出中各段節目之間的圖 像亮度、色度、色調及聲音音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進行評定,采用5分制。 5分:覺察不到不一致;能滿意地收看; 4分:基本一致,圖像亮度或聲音響度可覺察到輕微的不一致,但色度、色調基 本一致,不影響收看(指不必調整監視器調節鈕或監聽音量調節鈕仍能正常地收看); 3分:有可覺察的不一致,圖像亮度或聲音響度的差別較顯著,色度、色調有可 覺察的不一致,但仍可接受,通過微調監視器調節鈕或監聽音量調節鈕仍可較滿意收 看; 2分:圖像亮度或聲音響度的差別較大,色度、色調有明顯差異。通過調節監視 器調節鈕或監聽音量調節鈕勉強可以收看。 1分:差別極大,無法收看。 3.3.2兩個節目切換過程中切換點的質量評定 此項評定主要是對節目切換過程是否有問題進行評定,采用5分制。 5分:節目切換準確,無卡畫面、卡聲音或漏彩底現象,無切換雜波和噪聲,無 彩色閃動或畫面不穩。臺標、時間疊加正常; 4分:切換基本準確,稍有卡畫面或卡聲音現象,無彩色閃動、畫面不穩或漏彩 底等,切換雜波噪聲不明顯,臺標、時間疊加正常; 3分:有卡畫面或卡聲音、漏彩底現象或有輕微的彩色閃動,但畫面不亂,偶有 切換雜波噪聲,臺標、時間的疊加稍顯不佳,但仍可接受; 2分:有較明顯的彩色閃動,或畫面有輕微晃動但畫面不亂,切換雜波臺標、時 間的疊加明顯不良,難以忍受; 1分:切換時亂畫面,無彩色,有明顯的切換雜波噪聲,疊加臺標、時間后,破 壞畫面或干擾聲音,無法接受。 3.3.3綜合質量的主觀評定 此項評定包括對圖像和聲音的主觀綜合評價,評定時考慮的因素和標準參照《錄 制技術質量評定辦法》中的3.2和4.2項。 3.3.4明顯缺陷扣分 在主觀評價過程中,如發現不屬于3.3.1、3.3.2和3.3.3項內容的嚴重缺陷者, 酌情扣總分,扣分范圍一般為0.1~0.5分。 播出技術質量客觀測試表 播出技術質量主觀評定表 附件五:安全播出評定辦法 1.概述 本辦法是為評定電視節目的安全播出而制定的,適用于對電視中心播控機房電視 節目播出安全的評定。 2.評定方法 申報單位按要求寄送各套節目的(地方轉播中央第一、二套全天節目者除外)播出 情況統計報表。根據申報單位全年的總體安全播出情況統計結果,并結合播出技術質 量進行評定。 2.1對統計報表的要求 2.1.1申報單位按統一制定的播出情況月度統計表、播出情況季度統計表填寫, 要求做到字跡清楚、內容準確。 2.1.2報表中各項事故情況的判定按2.2項評定標準內容執行。 2.1.3統計報表按季度報送,在每季度結束后15天內(以當地寄出郵戳為準),申 報單位把播出情況季度統計表以及本季度的播出情況月度統計表寄送到評獎組織單 位。申報單位未按規定時間寄送統計報表將扣分,漏報或內容缺項者不予評定。 2.2評定標準 以全臺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及責任事故率為主要評定依據。 2.2.1播出事故 播出事故是指因技術設備發生故障或播出(含放像)人員人為責任因素所造成的 事故的總稱,由節目磁帶制作或磁帶本身所造成的事故暫不計在內。 2.2.1.1播出事故分類 a)停播事故:在播出過程中,不能按規定的開播時間播出節目,節目尚未結束就 停止播出,正常節目中斷、缺視頻或音頻信號,正常節目中斷后而以任何其它測試信 號或靜止畫面代播,在完整的節目銜接中出現彩條信號或出現長度超過10秒的過渡 彩場信號(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過渡彩場時間都統計為停播),均屬停播。 b)劣播事故:在播出過程中,由于圖像無彩色或嚴重變色,畫面質量嚴重劣化, 切換時畫面翻動、色彩畸變超過5秒以上,聲音信號噪聲大、明顯失真,均屬劣播。 c)錯播事故:在播出過程中,由于操作原因造成的播出內容與計劃不符,兩個完 整節目的順序顛倒,節目之間銜接時正常節目重復或前一個節目未完就切換到下一個 節目時間誤差在3秒以上,節目銜接中過渡彩場信號超過3秒而不到10秒,兩個節 目切換時聲畫嚴重不同步超過5秒鐘以上,均屬錯播。 2.2.1.2播出事故原因分類 a)責任事故是指設備正常運行時由于值班人員操作錯誤或檢修人員工作不認真 或疏忽所造成的事故,以及因處理不當使事故時間延長。 b)設備事故即非責任技術事故,是指因目前臺內設備、物質、人力等條件尚無法 預防或制止的事故。 c)節目源事故是指節目磁帶所造成的事故,臺內直播和市內實況節目中的信源事 故,以及轉播國內和國際節目中本臺負責環節所造成的信源事故。 d)外部事故是指轉播國內和國際節目中非本臺負責環節所造成的信源事故,以及 外部供電電源中斷等事故。 2.2.2評定 評定采用5分制,介于級間者采用線性內插取值。 a)播出事故率評分分級標準為: 5分:臺內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1秒/百小時; 4分:臺內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5秒/百小時; 3分:臺內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10秒/百小時; 2分:臺內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20秒/百小時; 1分:臺內全年加權播出事故率>20秒/百小時。 加權播出事故率按以下公式計算: 加權播出事故率=(停播時間+0.7×劣播時間+0.5×錯播時間)/播出時間 b)責任事故率評分分級標準為: 5分:臺內全年無責任事故; 4分:臺內全年平均責任事故率=1次/千小時; 3分:臺內全年平均責任事故率=1.5次/千小時; 2分:臺內全年平均責任事故率=2次/千小時; 1分:臺內全年平均責任事故率>2次/千小時。
c)安全播出的最終評定得分按如下公式計算:
安全播出得分=(加權播出事故率得分+責任事故率得分)×
0.9/2+播出技術質量得分×0.1
其中播出技術質量得分直接取自播出技術質量獎的評定結果。
安全播出評定表
播出情況季度統計表
播出情況月度統計表
附件六: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金帆獎申報表格
表1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金帆獎申報總表
表2錄制技術質量獎申報表
表3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獎申報表
表4聲音制作技術質量獎申報表
表5播出技術質量獎申報表
表7分頻道全年播出情況統計表
表8全臺全年播出情況統計表
表9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金帆獎申報匯總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
1985-11-22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5)
2005-10-27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
2005-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取締邪教組織、防范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
1999-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1995-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加入《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的決定
1991-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失效]
1985-09-0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一九七九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將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的決議
1979-09-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代行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決定
1988-07-0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1993-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1999)
1999-12-25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2019修正)
2019-03-02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反興奮劑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2013修正)
2013-07-18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3-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4-03-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3-12-11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
2012-10-18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