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為規(guī)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提高決策質量,明確決策責任,根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guī)定。
第二條 市、區(qū)縣(市)人民政府(以下統(tǒng)稱為決策機關)重大行政決策的作出和調整程序以及市、區(qū)縣(市)人民政府部門、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標準和編制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程序,適用本規(guī)定。
市、區(qū)縣(市)人民政府部門、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標準和編制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時,視為決策機關。
第三條 本規(guī)定所稱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以下簡稱決策事項)是指《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第三條中所規(guī)定的決策事項。
第四條 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遵循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原則,適應本市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第五條 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執(zhí)行情況納入法治建設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法治政府建設督察范圍。
第六條 市、區(qū)縣(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協(xié)調本行政區(qū)域內的重大行政決策工作,加強對目錄化管理、合法性審查工作的業(yè)務指導和監(jiān)督管理。
第七條 決策機關應當根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制定符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和職責權限的決策事項標準,并編制決策事項目錄,經同級黨委(黨工委、黨組)同意后向社會公布,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市、區(qū)縣(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由其辦公廳(室)組織編制。
市人民政府部門、區(qū)縣(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決策事項標準及目錄應當在公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備案,同時抄送市司法行政部門;區(qū)縣(市)人民政府部門、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的決策事項標準及目錄應當在公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報區(qū)縣(市)政府辦公室備案,同時抄送區(qū)縣(市)司法行政部門。
第八條 除依法不予公開的決策事項外,決策機關應當于每年3月31日前完成決策事項目錄編制工作,并利用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載體,向社會公布決策事項目錄。因發(fā)生突發(fā)公共事件、不可抗力事件等緊急情況可以延遲公布,但應當在公布時作出說明。
決策機關當年無決策事項的,應當經本單位集體討論后,形成會議紀要。目錄公布后產生新增決策事項的,決策機關應當及時補充公布。
公布的決策事項目錄應當包括決策事項名稱、決策主體、決策承辦單位、決策依據、履行程序要求、計劃完成時間等內容。
對于符合決策事項標準但未編入目錄的決策事項,決策機關仍應當履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
第九條 對有關方面提出的決策事項建議,按照下列規(guī)定進行研究論證后,報請決策機關決定是否啟動決策程序:
(一)上級人民政府提出要求或者決策機關主要負責人提出建議的,由決策機關指定部門研究論證;
(二)決策機關所屬部門或者下一級人民政府提出建議的,由提出建議的單位研究論證;
(三)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通過建議、提案等方式提出建議的,由建議、提案承辦單位研究論證;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書面建議的,由對建議內容負有主要職責的單位研究論證。
對列入決策事項目錄的決策事項,決策機關應當及時啟動決策程序,并明確決策承辦單位;需要兩個以上單位承辦的,應當明確牽頭決策承辦單位。
第十條 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等依法不得公開的事項外,決策承辦單位應當根據決策事項對公眾利益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將決策事項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接受社會監(jiān)督。涉及與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決策事項,還應當充分聽取市場主體、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的意見。
決策事項公開征求意見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利用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載體,將決策事項、依據、說明等內容向社會公示,時間一般不得少于30日,因情況緊急等原因需要縮短期限的,公開征求意見時應當予以說明;
(二)采取實地調查、書面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三)召開座談會、聽證會聽取利益相關方意見,其中召開聽證會的,決策承辦單位應當在召開聽證會15日前發(fā)布聽證會公告。
決策承辦單位對公眾提出的合理意見應當予以采納,并將意見采納情況以適當形式統(tǒng)一向公眾反饋。對于公眾意見的采納情況,應當在決策事項草案說明中予以說明。
第十一條 對專業(yè)性、技術性較強的決策事項,決策承辦單位應當組織專家、專業(yè)機構對決策事項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和成本效益等進行論證。論證問題存在重大分歧的,持不同意見的各方都應當有代表參加論證。專家、專業(yè)機構參與論證后,提供書面意見的,應當署名并加蓋印章。
決策承辦單位選擇專家、專業(yè)機構應當堅持專業(yè)性、代表性和中立性,不得選取與決策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專家、專業(yè)機構參加決策事項的論證。
第十二條 決策事項的實施可能對社會穩(wěn)定、公共安全等造成不利影響的,決策承辦單位或者負責風險評估工作的其他單位應當組織開展風險評估,但按照有關規(guī)定已對有關風險進行評價、評估的,不作重復評估。
決策承辦單位或者負責風險評估工作的其他單位采取委托方式開展風險評估的,不得委托與決策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評估機構參與評估相關工作,不得直接或間接干預評估機構開展工作。
本地負責風險評估管理的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構考核、退出機制。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策承辦單位應當提請決策機關決定或者由決策機關自行決定是否中止決策程序:
(一)決策事項草案征求意見時公眾對決策事項草案接受程度較低,可能影響決策事項實施效果的;
(二)經專家論證后認為決策事項在專業(yè)性、技術性上尚未完全達標,可能導致決策事項難以執(zhí)行的;
(三)經風險評估后認為決策事項存在的風險因素暫時無法控制,決策事項實施后可能對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共安全等造成負面影響的;
(四)決策事項涉及的人財物投入、資源消耗、環(huán)境影響等成本和經濟、社會、環(huán)境效益因素發(fā)生變化,可能導致決策事項難以執(zhí)行的。
決策事項中止后,決策承辦單位應當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消除導致決策事項中止的各項因素,并形成報告提請決策機關恢復決策程序。
決策程序的中止和恢復,應當經決策機關集體討論后由行政首長決定。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策承辦單位應當提請決策機關決定或者由決策機關自行決定是否終止決策程序:
(一)經公眾參與后認為決策事項的實施會引發(fā)社會強烈抵制導致決策事項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的;
(二)經專家論證后認為決策事項在專業(yè)性、技術性上無法最終達標,導致決策事項無法執(zhí)行的;
(三)經風險評估后認為決策事項存在不可控的風險因素且無有效應對措施,決策事項實施后會對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共安全等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
(四)決策事項涉及的人財物投入、資源消耗、環(huán)境影響等成本和經濟、社會、環(huán)境效益因素發(fā)生變化,導致決策事項無法執(zhí)行的;
(五)決策程序中止?jié)M2年仍無法恢復的。
決策事項的終止,應當經決策機關集體討論后由行政首長決定。
第十五條 決策承辦單位應當認真研究公眾意見、專家論證意見、風險評估報告等材料,對決策事項草案進行修改完善,并經本單位合法性初審和集體討論通過后,形成正式決策事項草案,報送決策機關。
第十六條 決策事項草案在集體討論前,應當由決策機關同級政府承擔合法性審查工作的部門負責合法性審查。
決策承辦單位送請合法性審查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決策事項草案及起草說明;
(二)決策承辦單位的合法性初審意見;
(三)決策事項所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規(guī)定;
(四)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意見及其采納情況;
(五)公眾意見和專家論證意見的研究采納情況、風險評估報告或者未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程序的說明;
(六)負責合法性審查的部門根據審查需要,要求決策承辦單位提供的其他相關材料。
送請合法性審查應當保證必要的審查時間,一般不少于7個工作日,負責合法性審查的部門應當出具合法性審查意見,在合法性審查意見書上加蓋本部門印章,并對合法性審查意見負責。
第十七條 決策機關對決策事項草案進行集體討論時,決策承辦單位負責人、合法性審查部門負責人應當列席會議,并就該決策事項草案的有關情況作出說明。
集體討論情況應當如實記錄,對不同意見應當如實載明。決策機關行政首長應當在集體討論基礎上作出通過、修改或者不予通過的決定。
第十八條 決策機關重大行政決策出臺前應當按規(guī)定向同級黨委請示報告。
決策事項需要報請上級機關批準的,按照有關規(guī)定辦理。
決策事項依法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的,按照法定程序辦理。
納入民主協(xié)商的決策事項,按照民主協(xié)商程序辦理。
第十九條 決策機關應當明確負責決策事項執(zhí)行工作的單位(以下簡稱決策執(zhí)行單位),并對決策事項執(zhí)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在決策事項執(zhí)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策機關應當組織決策后評估,并確定承擔評估工作的單位:
(一)決策事項所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政策以及其他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
(二)決策事項實施后明顯未達到預期效果的;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決策事項實施提出較多意見的;
(四)決策機關認為有必要的其他情形。
決策機關可以自行開展或者委托專家、專業(yè)機構開展決策后評估,但不得委托參與過決策起草論證階段有關工作的專家、專業(yè)機構。
決策后評估應當注重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吸收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人民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參與評估,必要時可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決策后評估結果應當作為決策事項繼續(xù)實施、調整、中止或者終止執(zhí)行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條 依法作出的決策事項,未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變更或者停止執(zhí)行。確需調整、中止或者終止執(zhí)行的,應當經決策機關集體討論決定;情況緊急的,決策機關行政首長可以先行決定中止執(zhí)行,再提交集體討論決定;需要作出重大調整的,應當依法履行相關法定程序。
第二十一條 決策機關應當每年至少1次向社會公布決策事項的執(zhí)行情況。
第二十二條 決策機關應當明確決策事項材料檔案管理職責,并會同同級檔案主管部門對決策承辦單位落實檔案工作情況進行監(jiān)督指導。
第二十三條 參與決策事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對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履行保密義務。對違反保密義務的,依法追究責任。
決策機關、決策承辦單位、決策執(zhí)行單位以及其他機構和人員違反本規(guī)定的,依照《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和相關規(guī)定追究責任。
第二十四條 市、區(qū)縣(市)人民政府部門、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除制定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標準和編制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外,作出和調整重大行政決策的其他程序,參照本規(guī)定執(zhí)行。
本規(guī)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陳中君律師,中共黨員,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一次性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現執(zhí)業(yè)于浙江人民聯(lián)合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從事法律工作以來,處理過大量的民商事案件。工作作風:秉著耐心、細心、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踏踏實實的為當事人處理好每一件法律事務。執(zhí)業(yè)感言:法律不僅為治國之工具,應為權利之保障書。這個世界不公的事時常發(fā)生,我將在執(zhí)業(yè)的道路上,運用法律的工具,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去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2013年修訂)
2013-12-28任免駐外大使名單(2010-4-14)
2010-04-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決定(2001)
2001-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01修訂)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2001-04-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突尼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0-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86-04-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的通知
2019-04-19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地圖管理條例
2015-11-26浙江省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異議審查處理辦法
2014-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2004-09-19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務院工作規(guī)則》的通知
2013-03-23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lián)網有序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的批復
2012-11-18國務院關于浙江省海洋功能區(qū)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太湖流域管理條例
2011-09-07戒毒條例
2011-06-26關于印發(fā)《2011年流通環(huán)節(jié)食品安全整頓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1-03-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011年公立醫(y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2-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
2010-12-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
2010-07-13外國企業(yè)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yè)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567號)全文
2009-11-25裝備制造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
2009-05-12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yè)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2009-01-05草原防火條例(2008修訂)
2008-11-29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集中力量深入開展打擊安全生產非法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的通知
2008-09-28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20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