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避免勞動爭議,以下四種手段將是有效的:
行政手段在企業,根據《勞動法》,我們應該把“丑聞”擺在前面:企業可以對任何損失的勞動爭議形成一個制度—“裁員、辭退、,《解除勞動合同》建議,領導或領導班子應實行可追溯的行政責任制,即誰提出、誰決策、誰承擔行政領導責任,按敗訴比例1%-10%、11%-50%、51%-90%、91%-100%追究責任給予相應的批評、記過、轉崗、辭退等行政處分;領導小組作出集體決定的,由領導小組承擔集體責任,對此,領導班子要給予批評處分。
經濟手段
企業在處理勞動爭議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資金,因此企業可以建立單獨的賬戶,并將其轉移到企業成本中。企業敗訴的,除支付給原告的經濟補償外,發生的其他費用可稱為“勞動爭議風險費”,由提議人和決策人共同承擔,其中提議人承擔40%,決策人承擔60%,主管勞動人事的領導承擔60%領導班子集體決策關系承擔50%的決策風險費用,與其他決策領導分擔50%的決策風險費用。
法律手段
有必要對企業負責勞動人事關系的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職工和其他有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企業主管和從事勞動人事工作。負責處理企業勞動人事關系的職能部門和有關領導,要消除“打擦邊球”的僥幸心理,杜絕“惡意強迫員工辭職”、“計較員工”的心理,認真、嚴格按照《勞動法》辦事根據勞動法處理一切可能發生的勞動爭議。
文化手段
建立內部勞動爭議和勞動爭議的溝通和調整渠道,企業領導在處理勞資關系時,要善于識別提案人的真實動機和主管勞資關系領導的決策動機,避免個別領導干部出于私心的個人行為影響,干擾企業正常健康的決策行為。要從勞動爭議可能造成企業形象損失的角度,高度重視一切可能引發勞動爭議的事件,把勞動爭議減少到最低限度。加強思想交流溝通工作,增強企業內部勞動爭議的調處功能,把可能發生的勞動爭議消滅在萌芽狀態。
任何沒有嚴重違法違紀、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不具備學習適應技能能力的員工,企業都應該從“社會員工”的角度來看待被解雇、解聘或終止的員工。企業應當設身處地考慮裁員、辭退、解除勞動合同可能給有關員工帶來的不便和生活壓力。盡可能為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提供一切有利、便利的條件。他們不應該把員工當作“負擔”扔掉。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外國人出入境證件簽證收費項目標準是什么
2021-02-17企業改制后是否需要建立新賬
2021-01-06擔保抵押到終審要多久
2021-02-22申請工傷賠償,公司不配合怎么辦
2021-01-16合同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2020-11-29被迫簽訂有欺詐性合同如何處理
2021-02-05免責條款怎么履行告知義務
2021-03-26保姆虐待被看護人涉嫌犯罪嗎
2021-01-17學生坐校車下車后丟失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19用人單位如何應對職場性騷擾
2021-01-13建筑工程保險合同
2021-02-24佛山市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1-31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2-07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1-02-26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1-01-01網上投保意外險得不到賠償怎么辦
2021-02-14保險合同書丟了怎么辦
2021-01-22產險投保指南
2021-01-22委托代理
2020-12-10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的格式是怎樣的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