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能和損失賠償金一起使用嗎?
民法典第585條第2款(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約定的罰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增加;約定的罰金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以適當減少。屆時,與民法典相抵觸的規定將被廢止。民法典施行前,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適當減少。《合同法》第116條規定,當事人約定違約金和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我國《合同法》明確規定定金與違約金不能同時適用,但對定金與違約金是否可以同時使用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和學術界存在一些爭議。綜上所述,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賠償責任不能取代定金責任,但定金責任同時適用,二者的總價值不應高于實際損害金額。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除承擔賠償責任外,還應當適用定金的處罰,即必須在承擔定金責任的基礎上承擔全部損失。我認為,定金是指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在合同履行前,一方應提前向另一方支付一定金額的款項或其他替代物,以保證合同的履行。定金的賠償責任不以實際損害為基礎。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約定的債務的,支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定金責任不能代替損失賠償。因此,在既有定金條款又有實際損失的情況下,應當分別適用定金責任和損失賠償責任,但定金責任和損失賠償責任應當同時適用。定金總額超過標的物總價的,法院應當酌情減少定金數額。原因如下:
1。民事責任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承擔責任的特征,是由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所決定的。平等是我國民法所規定的社會關系的特征,表明當事人在這種關系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根據平等原則,當一方當事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履行義務或者侵害另一方當事人的權利,即因其不僅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損害其平等的法律地位時,法律強制加害人承擔同樣的不利后果,因此以恢復或保護受損方的平等地位和受損方的權益彌補。存款應當與損失賠償一并使用,符合這一理論的基本要求。從公平合理的角度看,“公平合理”是人們從道德正義的角度來評價實踐中當事人的行為規范。法律只能體現公平和理性,但法律不能具體規定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因此,公平原則是道德正義在法律中的體現。為了體現法律的公平原則,法官在把握法律的“尺度”時,應該把握一個平衡雙方利益的“度”。因此,當定金和損失賠償金一起使用時,可以更好地反映雙方的利益平衡,但當兩者一起使用時,總價值不能超過標的價格之和。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不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賠償損失的數額應當相當于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能夠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一方預期的或者預期的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害。”這一規定也是從平衡雙方利益、公平合理的角度作出的。
3。第一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盈虧相抵原則。盈虧相抵又稱銷售損益,最早出現于羅馬法,是限制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則之一。我國現行《合同法》對此沒有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涉及。它是指當受害人因造成損失的同一原因獲得某種利益時,應當從損失中扣除該利益,以確定最終的賠償數額。其理論基礎是無收益理論,即防止守約方從對方違約中獲利。根據盈虧相抵的原則,違約方應當支付的損害賠償金,是違約造成的損失和為避免違約而發生的費用之和,減去因違約而避免的費用和因違約而避免的損失的結果。有學者稱之為凈損失。在存款責任與損害責任并存的情況下,運用盈虧相抵原則,其結果是賠償金額僅限于實際損失金額。損益平衡原則主張債權人的利益和損失基于相同的理由。學界對這一原因的解釋是,被害人的得失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因果關系。定金責任是以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不完全履行、遲延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為基礎的,與損害結果是否發生無關;損害賠償責任是以實際損害結果為基礎的,未經賠償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實際損壞結果。由此可見,定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的依據并不相同。它違背了意思自治原則和公平原則。定金責任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為保證債務的履行而預先設定的責任。存款數額的約定應當符合法律規定,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雖然當事人在確定定金數額時可以考慮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害,但定金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守約方的合同利益,它是為保證債務人按照合同履行義務而規定的,不是基于對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害數額的預測。如果運用盈虧相抵原則計算最終賠償額,其結果將以實際損失額為限,其實際效果是否定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違約責任是以經濟上的非利益為手段,對守約方進行賠償,對違約方進行懲罰,以達到雙方利益的平衡。一方當事人在發生違約行為時,應當對自己過錯造成的一切后果負責,這完全符合公平原則。盈虧相抵原則可能損害非違約方的利益。在違約責任一章中,我國合同法既規定了定金責任,又規定了損害賠償責任。以買賣合同為例,從簽訂合同的過程來看,在一定條件下,定金的數額是買方獲得合同機會的條件之一。作為合同條款,如果雙方未能就定金的數額達成一致,買方可能會失去合同機會。因此,對于買受人來說,定金的數額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取得貨物所有權為目的,限制自己的權利。運用盈虧相抵原則計算實際賠償金額,無論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如何約定定金金額,守約方總是得到相同的實際賠償;當事人約定定金金額是沒有意義的,存款責任只能作為一種制度存在,沒有實際效果。這一結果顯然損害了未違約的賣方的利益。綜上所述,小編認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遇到強拆,拆遷戶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2020-12-01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的內容包括什么
2020-11-17公司注冊資金要實繳嗎
2020-11-14股權質押信托的受益人是指的誰
2021-02-07交通事故鑒定車速能否按超速處罰
2020-11-232020年交通事故認定書期限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07案件管轄異議成立怎么辦
2021-02-07集資房的風險隱患
2020-11-12股票遺產繼承有期限嗎
2020-12-19債權人違反擔保合同約定怎么處理
2020-11-12遺產放棄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11再審時變更訴訟請求怎樣進行
2020-11-16什么情況下可以變更勞動合同
2020-12-16飛機延誤4小時有賠償嗎
2021-01-09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保險公司應在多長時間內賠錢
2021-03-17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的強制征收法律風險
2021-03-16團體保險業務發展空間分析
2021-03-21寬限到期日 Dataa Of Grace
2020-11-29工程承包合同有哪些種類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