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一些不法分子無視國家法律,利用各種經濟合同進行詐騙,表現出極大的欺騙性、貪婪性和危害性,成為近年來詐騙犯罪中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也是現階段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活動的重點目標。1997年《刑法》第224條規定了合同詐騙罪,為懲治合同詐騙罪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區分合同糾紛中的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騙罪,仍然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行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法定情形之一,騙取對方巨額財產的;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故意以不真實的情況作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他人犯錯,從而產生、改變和消除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違法行為。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首先,它們都發生在經濟活動中,并且有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合同,根據中國合同法的規定,它們都屬于無效合同。二是客觀上都采取捏造事實,歪曲事實,隱瞞事實等欺騙手段,使對方誤入歧途。第三,兩者都是故意心理狀態下的“作弊”,不存在過錯問題。第四,行為人可以非法占有特定財產,即非法占有另一方當事人根據合同可以交付的“標的物”。但畢竟,這是兩種不同的違法行為,有不同的規定。如果沒有正確區分,要么將合同詐騙罪定性為民事詐騙罪,縱容犯罪,要么將合同中的民事詐騙罪定性為合同詐騙罪,錯誤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結合辦案實踐,,筆者從主觀特征和客觀行為的差異來界定合同犯罪和民事欺詐
我們知道合同欺詐和民事欺詐的主觀方面是故意的,過失和過失不能構成欺詐和欺詐。雖然兩者都是故意使對方陷入錯誤的理解,但其“意圖”在形式(或類型)和內容上是不同的: 首先,在意圖的形式上,民事欺詐的意圖是指行為人有故意欺騙他人的意圖,即:,犯罪者知道他的行為會使受騙者陷入錯誤的理解,并希望或允許這種結果發生。可見,民事欺詐的故意可以表現為直接故意或間接故意。“間接故意欺詐主要表現在行為人不考慮其真實性或虛假性的重大事實上的魯莽陳述,相反,當事人認為虛假陳述陳述為故意。未確定真假的陳述可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采取主觀措施,采取放任或漠不關心的態度。[i] 根據《牛津法律詞典》(光明日報,1988年版)對“欺詐”一詞的解釋,當行為人作出不知道其是否真實可靠的陳述時,如果足以妨礙另一方表達其真實意圖,則應視為欺詐性陳述。合同詐騙罪主觀故意的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目前,有觀點認為合同詐騙罪中也存在間接故意,應放寬合同詐騙罪的認定標準。在合同欺詐行為中,存在著“盡可能多地制造,盡可能多地欺騙”的情況,這是一種間接故意[II]。筆者認為,這一觀點難以確立,原因如下:1。合同詐騙罪是目的犯,目的犯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2.所謂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希望達到的結果, “這應該是肯定的。雖然這種認定本身是相對的,但所謂的不確定目的根本不存在。更重要的是,間接故意犯罪是犯罪學上的共同犯罪。所謂的共同性犯罪是指為實現既定目的而實施的行為,構成犯罪同樣的目的是由于嚴重的危害后果無關的犯罪。“[三]刑法第224條明確規定,合同詐騙罪“旨在非法占有”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犯罪人必須對損害他人財產所有權的犯罪結果持積極態度,其心理態度始終是一種直接的意圖。2.所謂“賺你能賺的,騙你能騙的”“實際情況是,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后對履行合同采取漠不關心和放任的態度,而不是對非法占有他人財產導致他人財產損失的結果采取放任的態度w實際上是理解故意內容的錯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處罰時違反一個法律多條如何處罰
2021-02-02新三板定向增發涉及哪些制度問題
2021-03-13什么是遺贈?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2020-11-12想離婚怎么進行外遇取證
2021-01-16私下賠償協議不履行怎么辦
2021-02-02婚后男方出軌如何離婚
2020-12-20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2.5天彈性假怎么休,加班工資怎么算
2020-12-12人壽保險受益人怎樣指定
2020-11-24飛機托運行李丟失如何賠償
2021-03-25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1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管轄問題
2021-02-23意外傷害保險,猝死是否理賠
2020-11-15投保車型與實駕車型不符,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7為員工購買保險算工資福利嗎
2021-03-14天降冰雹致車輛受損,如何理賠
2021-01-23以個人的名義是否可以與公司簽定建筑承包合同
2021-01-28土地承包的經營權的性質是怎么樣的
2020-12-01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企業合同遇到拆遷終止有拆遷補償嗎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