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瞞真相借款后即逃匿構成合同詐騙罪
案例
2004年1月,林-鳴開辦了一家經營家用電器的私營公司。由于對市場行情、消費時尚判斷失誤,加之經營、管理不善,僅半年時間,公司便嚴重虧損,不但投入的三十萬元資金打了水漂,甚至還欠下巨額債務。2004年8月,公司被迫停業。時年四十有五的林-鳴見自己半輩子積蓄轉眼化為烏有,心中很是不甘,又考慮自己后半生將難于度日,苦思冥想之后,終于得到一個“妙計”。林-鳴于是隱瞞公司虧損、欠債、停業真相,以急需資金周轉為由并承諾給予千分之五的月利率,分別向三位好友借得人民幣各十萬元,均言明期限為一個月。然后,林-鳴于2004年9月帶著妻子、女兒隱姓埋名,躲避數百里外的農村居住。一直到2005年8月,被公安機關查獲,林-鳴既沒有同三位好友聯系,也未向任何人透露音信。
審理中,就林-鳴的行為定性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按民事糾紛處理。因為林-明借錢時雖未將公司的真實情況告訴債權人,但只能說明他是用欺騙的方法借錢,不能說明他有借錢不還的故意,其隱居只是因為無力挽回虧損局面而躲債,不等于有將借款非法占為己有的目的,也不等于日后永遠不會償還,故林-鳴的借款行為屬騙借即民事欺詐行為。
第二種意見則認為林-鳴的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理由是: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或者僅履行合同小部分,而對合同義務的絕大部分無履行誠意以騙取財物的行為。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于錯誤認識,從而達到發生、變更和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兩者的相同點在于:一是兩者都發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二是兩者在客觀表現是都采用欺騙方法;三是兩者主觀上都有明顯的故意,不存在過失問題;四是行為人都可能對對方的財物處于占有狀態。但兩者存在區別:一是目的不同。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然后通過雙方履行該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牟利。而合同詐騙雖然客觀上可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但行為人并沒有承擔約定民事義務的誠意,而是只想使對方履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義務,直接非法占有對方財物。合同詐騙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故意,而民事欺詐則是通過雙方履約來間接獲取非法利益。二是客觀方面表現不同:在行為方式上,合同詐騙罪都是作為;而民事欺詐行為則不僅表現為作為,還有相當一部分表現為不作為。合同詐騙構成犯罪的要由刑法來調整,而民事欺詐行為只能由民事法律來調整。三是合同詐騙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實際行動,民事欺詐行為中往往仍有民事內容的存在且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一定的實際行動。四是合同詐騙的行為人往往會冒充合法身份,民事欺詐行為人一般無須假冒合法身份。本案中:
1、林-鳴的目的不是為了通過雙方履行借、還款合同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而是只想使債權人借出款項,直接非法占有對方的全部款項,即具有非法直接占有的故意。
2、林-鳴根本就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表現在:承諾給予千分之五的高額月利率,以此為誘餌借到大筆錢后,在短時間內便帶著妻子、女兒隱姓埋名,躲避數百里外的農村居住,此后既沒有同三位好友聯系,也未向任何人透露音信,即無積極還款的表現。
3、林-鳴通過自己的積極行為實施了合同詐騙。因為林-鳴在借款時,公司已嚴重虧損、欠下巨額債務、被迫停業,但他卻隱瞞該真相,并以急需資金周轉為借口,同時承諾給予千分之五的月利率且期限為一個月,既假冒自己有還款能力,又誘使他人覺得有利可圖,實際上只不過是他的“妙計”而已。如果三位債權人知道底細,斷然不存在借出款項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應對貸款擔保的相關法律問題
2020-11-25單位不服勞動仲裁后向法院起訴,法院會受理嗎
2020-12-18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勞動主體發生變更須補償員工嗎
2020-12-14三責險的賠償金額如何計算
2020-11-09第三者強制責任險賠償的歸責有哪些原則
2020-11-26保險合同包含的三種免責條款有哪些內容
2020-12-05自然災害保險公司不賠合法嗎
2020-11-22保險理賠后還能投訴嗎
2020-11-18公司拆遷補償房產報告申請
2021-01-142020棚改項目拆遷補償方案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22杭州拆遷安置房申請條件是什么
2021-01-06投訴企業拖欠貨款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2-26婚前簽的拆遷安置協議,婚后拿的房產證離婚時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17拆遷安置房有房產證嗎可以進行買賣交易嗎
2021-01-15棚戶區改造的范圍包括哪些
2020-12-24企業拆遷補償糾紛如何解決
2020-11-23拆遷補償比例是多少
2021-01-23房屋拆遷糾紛
2021-01-06行政裁決主體錯誤事實不清 河南一村民告贏拆遷辦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