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產品責任普遍適用嚴格責任的條件下,產品責任法已經發展到有缺陷即有責任,無缺陷即無責任的階段。產品缺陷是承擔產品責任的基礎,更是產品責任法的核心。產品責任法的核心在于對“缺陷”一詞的解釋和定義,因為缺陷是任何權利要求的基礎。鑒于這一至關重要性,法學家們對解釋缺陷問題較之對產品責任法上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更費盡心計、絞盡腦汁。①(p27)綜合各國對產品缺陷的立法來看,將產品缺陷界定為“不合理危險”或“不能提供人們有權期待的安全”,無論其稱謂如何,但基本含義是相同的,無實質上的差別,即都指缺乏合理的安全性。在產品缺陷的形態中,有設計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等,而通過充分的警告或一套使用說明提請使用者注意產品的固有的潛在危險或缺陷的問題是產品責任法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警告指示(警示)缺陷的含義和判斷因素
所渭警告指示(警示)缺陷,是指生產者疏于以適當方式向消費者說明產品在使用方法及危險防止方面應予注意的事項,因而導致產品發生危險,[1]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通過充分的警告或一套使用說明,提請使用者注意產品的固有的潛在危險或缺陷的問題是產品責任法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涉及產品責任的索賠都集中于此。強調警告將繼續成為嚴格責任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有設計缺陷問題的普遍的解決方法是警告提防它。通常,警示具有兩方面的基本作用,一是告知消費者“知道危險的權利”。產品中所存在的危險(風險),是消費者判斷決定購買該產品的考慮因素之一,惟有產品的功效大于該產品危險的預防費用和該產品的價格時,消費者才會決定購買該產品從而在交易中得到凈期收益;二是使消費者在使用該產品時知道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因此,警示既作為一項交易的前提要件,又是避免因設計原因而造成的額外風險的必要彌補手段,對它的充分性要求應當是十分嚴格的。
在英美產品責任法的判例中,未能提出警示的過失責任僅僅在制造商知悉或理應了解到危險的情況下才存在。而從科技的角度對尚不能發現的產品缺陷去追究產品制造者的警示缺陷則是荒謬的。因為,危險對制造商而言是不可知悉的,這與風險抗辯的道理相同。所以,警示缺陷在某種意義上是嚴格責任與過失責任相似。只不過嚴格責任下考慮的是產品的本身而過失責任下考察的是制造人的行為。
美國的**維爾工程有限公司訴BDH化學制品有限公司案是警示缺陷的經典案例。案情是被告向**維爾提供了一種裝在玻璃安瓶里的瓶上標有“有害蒸汽”的化學藥劑。供應商并不知道該化學藥劑遇水后會產生強烈反應。一位科學家在做試驗時意外地將安瓶掉在水池里引起爆炸導致了該科學家死亡并給原告的工廠造成了巨大損失。法院裁決制造商負有過失責任,因為他未能提供該化學藥劑的危險性的充分的警告,而上述危險性已在相關的科學雜志中指出,因而是理應知悉的,法院追究了制造商侵權和合同兩種責任。即使該化學藥劑的危險性尚屬不可知悉,根據嚴格責任的規定,被告仍應負責。”②(P84)在實務中,判斷是否存在警示缺陷應考慮下列因素:
(一)警示的時間和警示的對象
生產者應當在產品投入流通時對產品可能發生的危險及其預防方式予以說明,還應對產品投入流通后發現的不合理的危險予以警示。所以,警示義務具有連續性,制造人應該了解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
制造人要對可以預見的合理的最終使用人提供警示。對于需要專業服務才能取得的產品的情形,如處方藥品,則警示對象是醫生而不是患者。制造人已經警告過如醫生、教師等學識淵博的中間人或在某一行業有經驗的人員如理發師等,則可以免責。因為,醫生有責任向患者交代藥品的用法、劑量等而理發師也應熟悉染發顏料對顧客的皮膚是否容易造成傷害。對于非專業的產品使用者的警示的一個案例是Sinse,v.Walker案。該案情是一位父親領著十歲的孩子用一個地質錘去敲擊2—3英鎊的石*巖。一個碎片在錘子擊打時飛出擊傷了孩子的眼睛。拋開“專家不會使用如此小的錘子去敲擊石頭”的專家證詞,法庭還是判決制造人對于可以預見的誤用缺乏警示而應對原告的損害負責。[2]在警示對象上,還有向雇主警示的情形。在**特訴福特汽車公司的案例中,被告向購買者提出了警告:拖拉機在特定的道路上運行就有翻車的危險。法院裁定制造人沒有責任向因翻車而受傷的雇員提出警告。向雇主提出警告就足夠了,如果:(1)實際的使用者受該雇主的控制和監督,及(2)警告實際的所有者會遇到困難或過分的開銷。”,③(p93)
(二)警示的內容、方式和強度
警示的內容是否合理,應以同行業的生產者知道或應當知道的科技知識為準。警示的內容包含避免與產品有關的危險性以及安全使用的方法的指示和說明等。在警示的內容中,準確的用語是必要的,且要鮮明、明確、易解和詳細。使用說明與警示的區別有可能是個難點。首先,二者的功能不同。使用說明是想指點消費者怎樣從產品的使用中獲得益處,而警示則是警告使用人使用產品可能遇到的潛在的危險。其次,二者是動態的關系。沒有詳細的使用說明則潛在的危險可能性就大,警示就不充分。適當警示的要求也適用于產品的包裝和容器。在一個澳大利亞的案例中,一個葡萄酒的塞子從瓶子中射出擊傷了原告的眼睛,法院判定被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產品的警示的方式必須適當、合理,應該與產品的潛在的危險性成正比。即危險性越大,則產品的警示方式和警示的位置越要突出和明顯,警示的強度要與產品的危險性相稱。通常,對于危險,醒目的紅色字體比一般字體更加有效。如可行,重要的警告應放置于產品本身,而非使用手冊、標示或其他容易毀損或掉落的地方。關于產品的警示的核心問題,不是有無警示而是警示所傳遞的信息是否足以保證消費者安全使用產品。消費者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許多產品都具有一定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危險。然而,由于大多數消費者缺乏在某一產品領域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常出現低估潛在的風險的可能性,或是缺乏防范危險傷害的方法。所以,僅是簡單的傳達某種產品有潛在風險的警告信息是不充分的。例如,關于一件日本的電吹風的警示是:“不要在浴室內使用也不要用濕手拿以免電擊”,而國外相同產品的警示內容則是強凋“不遵守預防措施的死亡的可能性”。②警示應當盡可能地告知危險將造成的嚴重后果和傳遞預防的措施。
在Fce9nv.LynnLadderCo,[3]案件中,51位原告應用一個商業用伸縮梯搭建了18英尺高的腳手架。當51位原告在腳手架上漆一座樓房時,梯子折斷了。被告梯子的制造人既知道梯子被誤用于腳手架的危險情形,也知道該誤用所導致的危險發生的概率。而制造人所給的警示只是:當伸展梯子時,請在底部成75度的角度避免垂直使用。梯子每次負載一人,請勿超載。法庭判決認為制造人沒有提供足夠的警示去警告可以合理預見的產品的誤用。美國聯邦上訴巡回法院就產品的警告的適當性列出了四項要件:(1)須能合理地預期提醒消費者的注意;(2)須就產品的特定危險性為完整與合適的指示;(3)警告的強度須符合產品的危險程度;(4)警告須到達產品使用人,吸引其注意,深入其內心。
(三)產品繼任者的警示責任
在ClarkEquipmentCO.vTheDialCorp.案,美國第七巡回法院認為警告產品的使用者關于產品的缺陷也是產品生產者的繼任者的責任,這是產品責任法的一個核心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司法管轄區采納。審理該案的法官說:“繼任者的警示產品缺陷的義務就如同設計了一個插入產品責任法領域的縫隙中的塞子一樣,如果該產品還在有效期內使用。”[4]
(四)產品的售后警示責任
美國法院認為:警示義務產生的時間取決于一個正常理智的人希望得到警示的時間。警示義務具有延續性。所以,生產者應當及時地掌握最新的科技動態,對新發現的引起損害的產品缺陷予以警示。《第三次侵權法重述》第10節規定了生產者的售后警示義務。其主要內容是:產品的制造人或銷售人應承擔產品的售后警示責任,如果:(1)產品制造售出后,如果一個理智的人在制造人或銷售者的位置會對產品引起的損害發出警示的話;(2)或者一個理智的人在銷售者的位置將提供產品的售后警示,如果(a)銷售者知道或應當知道該產品引起對使用人的人身或財產的實質損害;(b)警示的對象可以識別且這些將被警示的對象假定都不知道危險的存在;(c)警示可以有效地傳遞給最終的使用人且能夠起作用;(d)危險性足以超過提供警示的負擔從而證明提供警示的合理性。[5]所以,警示義務不僅僅是制造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當產品離開制造人時的產品缺陷,更多的是產品的制造人的警示義務可以在產品的售后隨著對危險的認識而產生。產品的制造人有對售后產品進行危險監測的義務,雖然這對產品的制造人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外資企業撤資流程
2020-12-17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是指什么
2021-01-01滴滴拒絕接受監督的危害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1-02-10什么是指定委托收款
2021-01-02什么情況下能回購房屋呢
2021-01-22房地產糾紛案件舉證須知
2021-01-19實習期最長的是多少
2020-12-31企業違規讓員工提前復工怎么處理
2020-11-26人身保險合同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05人身保險合同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2020-11-17交通保險理賠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2021-02-03沒給員工交保險是民事糾紛嗎
2021-03-08在責任保險中保險合同的賠償要件是什么
2020-12-21汽車玻璃險理賠范圍
2021-01-12保險法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規定
2021-03-02誠信原則的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021-02-21以個人的名義是否可以與公司簽定建筑承包合同
2021-01-28拆遷房房產證辦理需要多少錢
2021-03-10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24農村和城郊房屋拆遷時,院落、圍墻和地上附著物應怎么補償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