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認定名譽權受到損害?
認定名譽權受到損害主要是看行為人的這樣一種行為是否存在著違法性,還有就是造成的損害結果,比如說,如果讓受害者感到一種非常不公平的,對于社會的壓力和心理方面的負擔的話,那么就說明存在著損害后果。侵權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傷。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某人的名譽僅僅指公眾對其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行為人的某些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則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
二、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現實生活當中,名譽權要想進行一個方面的維護的話,通常情況需要來認定,這樣的一種名譽權確實受到損害,因此在這方面必須要多下點功夫,然后找到相關的證據,才能夠根據民法規定來進行訴訟活動。
侵犯名譽權犯罪在哪起訴
新聞報道侵犯他人名譽權
侵犯名譽權律師函怎么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違法犯罪受傷是否擔責
2021-03-04工傷公司惡意上訴怎么辦
2020-12-25怎樣認定商標侵權行為
2021-03-09哺乳期被裁員賠多少
2020-12-04協議離婚一定要在領結婚證的地方嗎
2021-02-06交通事故誤工費由誰出,誤工費證明怎么開
2021-03-22顧客在商場受傷,該怎樣處理
2021-02-15購買期房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25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
2021-03-11市場運作房和集資房有什么區別
2021-01-16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定條件是什么
2021-01-29技術服務外包勞務合同
2020-11-28保險合同的變更可以表現為什么
2021-02-17保險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21失業保險只交了6個月失業可以領嗎
2020-12-03保險公司的車險有差別嗎
2021-03-12沒給員工交保險是民事糾紛嗎
2021-03-08意外險拒賠的幾種情況分別是什么
2021-01-26承包期內,承包方流轉經營權的要辦理變更嗎
2020-12-01私人房屋裝修承包合同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