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主體的認定
圍繞對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之辯,其核心就是為了使環境權保護獲得可訴性,不應恪守傳統訴訟法理論“無直接利害關系便無訴權”的要求,而應將原告范圍擴及任何組織和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則已經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但這條規定中的“控告權”因為無法在我國訴訟法體系中得以認定,從而使得其淪為“宣告的權利”,而非直接的訴權。而訴權是訴訟的起點,只有明確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才能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按照環境侵權的種類,我們可以將環境侵權訴訟界定為三類:
一是環境民眾之訴,即起訴人與環境公益受害無直接利害關系,為避免出現案例一那種“環境公益受害無從救濟與民眾投訴無門之尷尬境地”,以法律授權這些個人或組織代表公眾提起民眾之訴;
二是環境受害人之訴,一方面原告是環境侵害的直接受害人,另一方面這一侵害行為又同時損害或威脅到環境公共利益,這時法律允許受害人提出包含私益和公益兩方面內容的復合型訴訟;
三是環保機關或環保組織之訴,這在某些特別法如《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已經得到確認,但《民訴法》并沒有相關的明文規定。
二、環境污染侵權訴訟時效是多久?
(一)三年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可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為三年。這里的問題就在于訴訟時效“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的規定于受害人不利。如前文所述,環境污染損害有間接性、潛伏性、長期性、遺傳性等的特點,直接的和必然的因果關系鏈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中是無法找到的,受害人往往“難以知道”或根本就“不知道”受到的是什么損害。在現代工業化如此發達的社會,受害者在知識方面往往是處于弱勢地位,“應當知道”對他們來說大會過于苛刻了。在現時訴訟中,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是遠遠不能夠保護受害當事人的。三年,往往在人們還不知就里時就早已過去了。訴訟時效是權利人怠于行使權利的持續狀態超過法定期間便喪失司法救濟權的法律制度,其用意是督促受害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但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三年的訴訟時效,因損害客觀上的特點,決定了受害人主觀上再積極也無法有效地保護自己。
(二)最長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環境損害賠償的最長訴訟時效沿用民法通則二十年的規定,這是一個不可變的除斥期間。
這里的問題首先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將二十年最長訴訟時效期間表述為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而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三年訴訟時效表述為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二者的不一致是法律上的不協調。前者著眼于主觀認識意義上的法律權利是否受到傷害,后者著眼于客觀存在意義上的財產或身體健康是否受到傷害。其次,二十年對于環境污染受害者的求償來說,第一,本身也不夠長,已知的日本富山痛痛病病因自初次發現患者到政府確定歷時22年,熊本水俁病的病因確定經過15年,未知的環境污染引發的損害原因的查明,又有誰能保證會比這更樂觀一些呢?第二,由于本身的不夠長,因而也就不能彌補三年時效短的缺陷。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主體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附條件不起訴相關法律規定
2020-11-23醫療事故防范制度是怎樣的
2021-01-12民警出警被狗咬怎么處理
2021-03-24委托人租房協議有效嗎
2020-12-15商標侵權如何判定
2020-11-11隨意提管轄異議可能會被罰款嗎
2021-03-16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起訴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0-11-20違反限購政策買房協議有效嗎
2021-02-07未成年的房產可以用于父母抵押嗎
2021-03-26借款擔保協議保質期有多久
2021-02-28主合同到期后還能簽擔保合同嗎
2021-03-22繼承的方式有哪幾種
2021-02-15房產中的公攤面積怎么算
2020-12-14詐騙罪 偽造房產證
2020-12-14房屋中介交易應該注意什么
2021-03-01競業限制時間不得超過多久
2021-01-16企業辭退員工需謹慎 違法辭退需賠償- 溫明律師
2020-12-27什么是企業勞動爭議調解
2021-01-10壽險理賠時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如何進行人壽保險理賠呢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