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法通則》確立了兩種訴訟時效,即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特殊的短期訴訟時效為1年,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民間借款糾紛的訴訟時效一般適用2年訴訟時效,但這并不意味著民間借款案件就不適用特殊的訴訟時效期間。民間借款合同時效分無還款期限借款合同和有還款期限借款合同兩種情形,實踐中,未約定還款期限的民間借款合同大量存在,這些糾紛的訴訟時效如果符合《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要求的,可適用20年的最長訴訟時效,而非2年的一般訴訟時效,否則將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有違公平原則。有償還期限的借款合同,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沒有返還借款,債權人明知債權已到期而債務人未能償還欠款,權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適用一般訴訟時效制度。無償還期限的民間借款,通常以債權人知道債權被侵害之日起計算20年的訴訟時效。超過訴訟時效的,債務人就可以此為由主張時效抗辯權。
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但因其規定過于原則,加上民間借款糾紛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導致許多民間借貸案件因時效問題發生爭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立法意圖,對民間借款糾紛訴訟時效的適用,應當堅持作有利于債權人利益的解釋。本案中,雙方未明確約定還款期限,但原、被告實際履行的行為可推定雙方對還款方式做出了新的約定,即同意債務的分期履行。原、被告雙方達成的分期履行還款計劃,是因被告無法一次性還清欠款,原告采取的寬容還款方式。因此,分期還款只是連續的履行期間,基于本案借款合同所產生的訟爭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還款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條“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的規定,債權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應從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開始計算,故本案中整筆借款的還款期限并未超過訴訟時效,仍應受法律保護,這樣處理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發揮訴訟時效制度的最大價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在先債權能否對抗已登記的物權
2021-02-21探視權如何強制執行
2021-03-13干涉老年人婚姻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20民法宣告失蹤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25危險駕駛罪怎么判刑
2021-03-06保全債權是如何保全的
2021-02-08電梯事故死人構成犯罪嗎
2020-12-14二手房中介常見騙術,買二手房防止上當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集資房買賣合同效力如何
2021-01-30上班途中遇車禍 公司拒絕工傷賠償
2021-02-07工作地點和用工單位改變可否賠償
2020-11-08哪些情況不能簽終止協議
2021-02-06勞動爭議案件辦案指南
2020-11-16壽險索賠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26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保險法》施行前保險合同發生糾紛適用當時法律規定
2020-11-26保險合同應當包括什么事項
2021-03-13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2醫院認定人死不算 保險公司抗辯不成立
2021-01-07強制保險過期了會怎么處罰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