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眾斗毆行為是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侵犯的是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然而,現實中并不是人人實施了相關行為的就會構成此罪,那到底聚眾斗毆罪的犯罪主體是誰?律霸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將在下文中為您解答。
1997年刑法中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的聚眾斗毆罪是在1979年刑法第一百六十條的流氓罪基礎上分離出來的獨立罪名。該條第一款對聚眾斗毆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規定;第二款對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應當如何定罪處刑的規定。
自聚眾斗毆罪罪名確定以來,在司法實踐中,暴露了諸多問題,諸如各地法院對罪與非罪、犯罪主體的認定、犯罪形態轉化中主體的認定等問題出現了不一的現象。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深入研究分析了聚眾斗毆罪的犯罪主體構成要件,以期找到解決司法實踐中本罪疑難問題的方法。
我國刑法對聚眾斗毆罪采用了基本構成與加重構成并存的犯罪構成模式。
聚眾斗毆罪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判處刑罰,但對一般參加者是否處罰沒有作出規定。而正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區分積極參加者與一般參加者的,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聚眾斗毆罪罪與非罪含混不清、甚至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打擊面,或放縱了應定罪而未定罪的罪犯。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明確區分聚眾斗毆罪犯罪主體呢?
(一)明確首要分子的認定
刑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首要分子分為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和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刑法第97條規定,“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本文中的首要分子是指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聚眾斗毆罪中的首要分子主要是指在聚眾斗毆犯罪中起組織者、策劃者、指揮者。首要分子可以實施聚眾斗毆的起意、糾集、組織等多種行為,也可以是僅僅實施其中一種行為。對聚眾斗毆罪首要分子組織、策劃、指揮的具體分析:
組織就是通過指使、勸說、命令、唆使、威脅或雇用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的糾集、安排眾人聚集起來進行斗毆。對于本罪中的組織作用主要體現在被組織人數達三人以上,否則也不認能認定是組織作用。如果犯罪分子通過提供斗毆所需財物、負責準備運送參與斗毆犯罪分子的交通工具、提供參與斗毆的犯罪工具等也應認定為組織行為。
策劃是指為聚眾斗毆活動出謀劃策、進行安排部署、主持制定聚眾斗毆的時間、確定地點、執行方案等。策劃行為的目的在于左右整個斗毆行為的進程,如果只是某人提出些小建議、意見而不能左右整個斗毆行為的進程的,則不能認定是其策劃作用。
指揮是指根據聚眾斗毆的計劃,指使、命令、分配人員進行斗毆。對于發號施令的犯罪分子的指令,其他參加者不親自實施,而是通過指使其他下層人員執行實施的,對于最初發號施令的犯罪分子應認定是具有指揮作用,而其他參加者和下層實施的犯罪分子不能認定是具有指揮作用,但是這些人員有組織、策劃行為的,仍可以認定為首要分子。
綜上分析,在具體的聚眾斗毆犯罪活動中,組織者通常又是策劃者和指揮者,但也存在多人分別充當組織者、策劃者和指揮者的情況。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組織、策劃、指揮行為之一的,便可認定為聚眾斗毆罪的首要分子。如果數名犯罪分子分別實施了組織、策劃、指揮行為的,則均可認定為首要分子。
其次是積極參加者的認定
我國刑法沒有對聚眾犯罪的積極參加者做出界定。對于如何認定參與聚眾斗毆的人員是否為積極參加者,在實務界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從犯罪分子參與斗毆的作用來判定:例如有學者認為,積極參加者是指主動擾亂社會秩序并起主要作用的人。[1]有的學者認為,對積極參加者的評價既要考慮實施犯罪的危害行為在聚眾犯罪中的作用大小,也要考慮行為人參與犯罪的主觀惡性輕重,即認為,聚眾斗毆罪的積極參加者是指策劃斗毆首要分子以外的,在聚眾斗毆的整個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為進行聚眾斗毆做準備或實施聚眾斗毆行為的人。[2]從犯罪分子參與斗毆行為的后果來判定:還有觀點認為,積極參加者一般是指主動參加聚眾斗毆并在斗毆中發揮重要作用,或者在斗毆中致人死亡、致人重傷者。江蘇公檢法三家2000年《關于辦理聚眾斗毆等幾類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認為,積極參加者是指在聚眾斗毆中發揮主要作用或者在斗毆中直接致死、致傷他人者。[4]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3年5月5日出臺的《關于辦理聚眾斗毆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積極參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其他在斗毆中發揮重要作用或者直接致死、致傷他人者。
上述幾種觀點主要以行為人在聚眾斗毆活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作為辨別積極參加者的標準,或是以行為人在聚眾斗毆活動中所造成的后果作為標準,又或是兩者兼具。上述觀點的區別還是在于積極二字的側重方向。
筆者認為,判定積極參加者的標準應包括主客觀的統一。積極是一種帶有主觀評價的詞語,強調的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的主動、熱心的態度。但在聚眾斗毆罪中,積極二字不僅包涵內心的對聚眾斗毆的積極主動又包含外部的積極作為和配合。因此,聚眾斗毆罪中的積極參加者要有主觀的思想意圖,還要有參與實施聚眾斗毆的行為,才能認定為聚眾斗毆罪中積極參加者,否則不能就不能簡單的認為其為積極參加者。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列具體的客觀表現來認定為積極參加者:(1)主動參與斗毆活動的:包括明知是聚眾斗毆活動而積極主動參與;主動為聚眾斗毆提供犯罪工具、交通工具、犯罪所用財物的;首要分子未要求,而主動要求參加聚眾斗毆活動的或經首要分子要求參加,欣然應許并主動出謀劃策的;積極聯系糾集斗毆人員,主動為聚眾斗毆約定斗毆時間和地點的或創造條件的;或積極唆使他人參與斗毆行為;受首要分子脅迫參與的,但后來積極參與組織、策劃、斗毆的;(2)被脅迫參與的:被脅迫參與斗毆,造成嚴重后果(不包括導致他人死亡或重傷);被脅迫參與斗毆后,積極參與組織、策劃斗毆的;(3)造成嚴重后果的:不具有前述兩種情形,但造成了造成不包括導致他人死亡或重傷嚴重后果的。以上類型,基本可以概括積極參加者的所有情形,但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應當注意結合行為人客觀上的參與程度及其主觀惡性及行為后果來綜合衡量。
3、一般參加者的認定
雖然刑法沒有確定一般參加者應處何種刑罰,但是筆者認為,一般參加者的認定也應當從行為人在聚眾斗毆中的參與程度、主觀惡性以及行為后果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與積極參加者相比,一般參加者的無論是參與程度主要還是主觀惡性或者是客觀上的后果均沒有積極參加者的嚴重,主觀上表現為消極參與斗毆,態度不堅決,不希望或放任結果的發生。例如被誘騙到斗毆現場、或者出于哥們義氣礙于情面到達現場或是被逼迫、威脅到達現場、沒有造成他人傷害的或者沒有實施斗毆行為的,這類情形一般認定為一般參加者。雖然刑法對一般參加者沒有進行刑法懲罰的評價,但是一般參加者的行為依然屬于違法行為。如果一般參加者的行為造成了他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后果的,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雖然,法律規定的聚眾斗毆罪的犯罪主體是年滿16周歲,且同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但是在進行處罰的時候,往往只是對其中的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判刑。關于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的認定,律霸小編已經在上文中進行了闡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聚眾斗毆罪怎么判緩刑
聚眾斗毆罪是否需互相毆打 ?
聚眾斗毆大概判多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衛生行政執法的依據包括什么
2020-12-26雙方年齡差距很大,能結婚嗎
2020-12-26擔保合同有不安抗辯權嗎
2020-12-27如何認定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
2021-02-09什么是家庭冷暴力,遭到冷暴力該如何處理
2020-12-31贍養費能訴前提前支付嗎
2021-02-28行政處罰公示期多久
2021-01-24交通事故工傷的待遇
2021-02-24別人拿你的房產證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2-23啥時候能放棄遺產繼承權
2021-03-14如何處理員工擅自離崗的事件
2021-03-09試用期沒有7天不給工資是否合法
2020-12-18在外地工作發生工傷有哪個仲裁管轄
2021-02-04人保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0-11-23侵權案件中人身險可否獲得賠償
2021-01-30保險合同的解除方式有哪些嗎
2021-03-04怎樣改善保險經紀人的外部生存環境
2021-03-13保險合同的成立條件包括有哪些
2020-11-13保險提醒、說明義務嚴格,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準是什么
2021-02-10人身保險合同的效力問題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