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原因,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可能會選擇解除勞動關系,簽署解除勞動合同。解除勞動合同簽訂以后,用人單位可能需要對勞動者進行一定的賠償,以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那么,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勞動者獲得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要交個稅嗎?
1、財政部、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一、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2、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一、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二、考慮到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于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數按實際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計算。
三、按照上述方法計算的個人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在支付時一次性代扣,并于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
四、個人按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在計稅時應予以扣除。 五、個人在解除勞動合同后又再次任職、受雇的,對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雇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計算補償個人所得稅。
也就是說,勞動者是否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具體還是要看勞動者的情況,例如金的數額大小、勞動者在解除合同后是否再次任職、受雇等等的情況,都會影響是否會交納個人所得稅以及交納個人所得稅多少。
最新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計算標準
醫療事故賠償金最低標準是多少?
醫療事故是否有死亡賠償金,計算標準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要約,什么是要約邀請?
2020-11-08破產債權如何確認和抵銷
2021-02-14怎么可以讓另一方沒有探視權
2020-12-14對強制執行費用不服的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15工傷申請財產保全有必要嗎
2021-02-25計逾期利息的法律依據
2021-03-16企業外銷收入會計要如何計賬
2021-01-21預付款項為什么屬于債權
2021-01-23怎么續訂勞動合同
2020-12-25離職工資過一個月才結算合法嗎
2021-02-01延長假期加班企業如何發放加班費
2021-01-08員工年底前被離職,還能拿到年終獎嗎
2021-03-03酒后駕車保險公司需要理賠嗎
2021-03-11意外險的責任期限和保險期限有區別嗎
2021-03-12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賠償標準包括哪些內容2020最新
2021-02-06單獨的航班意外險不包括航班延誤責任
2020-11-21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
2021-01-20醫院認定人死不算 保險公司抗辯不成立
2021-01-07醉酒肇事保險賠償嗎
2021-02-15住院收費票據丟失保險拒賠合理嗎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