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取保候審這樣的字眼,我國公民在日常生活當中或者影視劇當中都有見到過,其實取保候審也是在滿足國家規定的條件下才可以實施的一種刑罰。盡管取保候審相對來說比較輕一點,但是取保候審畢竟對于當事人來說還是有所影響的,所以在下文中小編將為大家介紹的是,刑事訴訟法解除取保候審的規定是什么?
一、刑事訴訟法解除取保候審的規定是什么?
法院判決生效后,取保候審措施自動解除。判決實刑的收監羈押服刑,判處緩刑的進入考驗期間。如交納保證金,被告人或者近親屬可以持收據到公安機關辦理退回手續。
法律規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25號)第九十七條 被取保候審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沒有違反本規定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六條有關規定,也沒有重新故意犯罪的,或者具有本規定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在解除取保候審、變更強制措施的同時,公安機關應當制作退還保證金決定書,通知銀行如數退還保證金。
被取保候審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憑退還保證金決定書到銀行領取退還的保證金。
二、其他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于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第七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取保候審的時間最長不超過12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超過六個月。也就是說當事人在取保候審期間,如果沒有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行為,時間到了以后就會取消取保候審的審判。取消以后,當事人到公安機關辦理退回手續,到銀行領取退還的保證金。
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最新2020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在哪里鑒定
2021-03-11職業病診斷鑒定手續有哪些
2021-02-22聘請常年法律顧問的費用是多少
2021-03-22傷情鑒定標準時間限制是什么
2021-01-07第三方支付有哪些弊端
2020-12-25交通事故中兩人受傷是否分別訴訟
2020-11-30精神暴力是否納入家暴的范疇
2021-01-23丈夫同性戀能否構成離婚條件
2021-03-23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怎么辦
2020-11-26強制執行的程序是什么
2021-02-15吃霸王餐怎么處罰
2020-12-02法律法規的變化需要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12離婚法院第一次調解需要律師嗎
2021-02-04怎樣做好訴訟前的準備
2020-12-25房屋中介欺詐怎樣投訴
2021-03-05公司是否要與股東簽訂勞動合同
2020-12-25公司更名后原來的合同還有效嗎
2020-12-25實習期結束才簽合同嗎
2021-02-09收取違約金的勞動爭議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31發生勞動糾紛勞動者如何維權,勞動者維權時的注意事項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