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交通事故處理工作是最繁重的,而事故調解又是交通事故處理中最難、除卻體力繁重之外更讓事故處理民警最為頭疼的、處理不當最容易引起群眾上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如何做好交通事故處理(重別是重大交通事故)的調解工作意義重大。而調解技巧,它是涉及心理、法理、語言、邏輯、教育等多學科領域的一門綜合藝術,要掌握實屬不易,對于事故調解,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偏不倚理清事實責任
調解的前提要掌握所需要調解案件的案情,首先應該搞清楚雙方責任過錯與承擔責任的比例,抓住當事人在事故中“軟肋”,“暗示”當事人,使雙方都能互諒互讓,達成和解。所以在調解之前應該掌握事故經過,在了解事故經過的時候,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要用不偏不倚的態度對待事故雙方,對于當事人來說,不必要將是非曲直弄得一清二楚,但傾聽雙方不同說法,正確客觀對待事實是避免對抗并營造和諧的氣氛的第一要素,有利于達成和解
二、結合實情運用調解語言
交通事故情況不同,處理方式也應當有所區別,做好調解工作,首先要講究調解語言技巧。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當事人的死亡都是突發事件、意料之外的,當事人親屬一般還沒辦法接受事故的事實,面對悲傷欲絕的當事人家屬,應當避免使用“死人”“死亡”等刺激家屬的字眼,避免談及喪葬費、死亡補償等事宜,盡量用民間比較書面話的語言,或是比較含蓄的說法,有必要時與直系親屬談及事故死亡人員直接呼“他(她)”,而與其它親屬商談相關事宜。
三、糾正偏見心平靜氣調解
公安交警部門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后,召集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而當事人常常因為文化水平、世俗偏見等原因,害怕自己的利益被侵害,甚至在調解之前帶上了“有色眼鏡”,在調解時應當要規范的做好調解筆錄,并在調解之前將相法法律規定告之,有條件的要把《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以及相關賠償辦法張貼上墻,讓當事者明白調解是“公事公辦”,都有法律法規依據的,都是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來辦理的。同時最佳的調解結果既省時又省力,有利于事故雙方盡快從交通事故的噩夢中擺脫出來。使雙方心平靜氣進行調解。而訴訟卻是漫長而復雜的,是萬不得以才采用的方式。
四、避重就輕確保調解順利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死者的直系親屬一般話語不多,有話時也多是伴著哭泣聲,對其可以以安慰為主。而在調解當中應當要注意與直系親屬同來的其它親屬,而其它親屬往往大提要求,這時候,我們則應耐心講解,要避重就輕,耐心解釋,在勸解無效果仍提無理要求時,可以勸情緒最高者離場,轉移矛盾,有利于事故賠償調解繼續。而在重大交通事故賠償調解中,如果沒有死者直系家屬的表態,調解往往會功虧一簣。所以在調解中就要時刻注意死者直系家屬的動態及情緒波動狀態,避免在其激動時說敏感的話題使其情緒失控而導致調解失敗。
五、曉之以理促成雙方和解
要從雙方的利益要求對雙方的心理進行分析,要密切關注雙方的想法及憂慮,對雙方的態度、賠償要求先行了解,把會影響調解的癥結先找出來,并盡量在調解之前以聊天、講事例、傾聽等方式,緩解雙方矛盾和沖突,使在調解當中雙方都能理智對待,并有情、知法、有理。同時,調解人應當要告知當事人損害賠償的調解期限,調解的幾次機會,因交通事故致致傷、致死、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財產損失的期限等等。
六、換位思考保證雙方利益
很多時候,事故調解之前辦事人員就明白這次調解是否成功,所以在預知調解可能會不成功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引導事故雙方在認識和考慮利害關系時,建議雙方“換位思考”。即勸導雙方當事人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退一步思考一下,也要設想對方是怎樣考慮他的利益,因而在決策和解之前,就要互相“相讓”和“想到”,才能促成最大程度上保證雙方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相鄰權糾紛是否屬于特殊侵權
2020-11-28網絡遺囑有沒有法律效力
2021-01-24可以提出專利異議的理由
2020-11-09同等責任書我簽字了對方不給錢怎么辦
2021-02-20有限合伙人參與合伙事務的處理嗎
2020-12-27治安拘留十天能探望嗎
2020-12-05什么是婚姻自由權,哪些行為屬于破壞婚姻自由
2020-11-15工傷索賠程序
2021-02-14駕照屬于行政許可嗎
2021-02-22冒領退役軍人傷殘撫恤金如何處罰
2020-12-28不贍養老人的子女能分撫恤金嗎
2020-11-13高校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1合同法定解除,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0壽險投保前應該做哪些準備
2021-01-17違規超車出人命保險賠嗎
2021-02-09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2保單是否可以轉讓,轉讓保單需要經過保險人的同意嗎
2021-01-14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有哪些
2021-02-04保險公司假現場拒賠合理嗎
2021-03-172014年土地登記代理人《法律知識》:平等原則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