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職守罪的經濟損失如何認定
一、玩忽職守罪的定義
根據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玩忽職守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認真履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因此,玩忽職守罪必須在客觀上給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有無重大損失,是構成本罪與非罪的重要界限。由此可見,直接經濟損失是構成玩忽職守罪客觀方面的主要內容,又是認定玩忽職守罪的主要依據。依照玩忽職守罪的定義,可以將玩忽職守罪的直接經濟損失理解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職責,直接造成國家、集體經濟利益的重大損失。
根據玩忽職守罪的立案標準,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以下標準的,即可立案:1、造成個人財產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以上;2、造成公共財產或者法人、其他組織財產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3、雖未達到1、2兩項數額標準,但1、2兩項合計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
二、關于如何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的立法現狀
我國法律并未就如何計算玩忽職守罪的直接經濟損失作出明確規定,目前,對計算玩忽職守罪直接經濟損失最具指引意義的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立案標準》中關于直接經濟損失的規定。
(一)明確規定了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的起算時間。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立案時確已造成的經濟損失,移送起訴前,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友自行挽回的經濟損失,以及由司法機關或者犯罪嫌疑人所在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挽回的經濟損失,不予減扣,但可以作為犯罪嫌疑人從輕處理的情節考慮。該規定明確了直接經濟損失的起算時間是立案時,立案后挽回的損失不能減扣。
(二)嚴格區分直接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與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由直接經濟損失引起和牽連的其他損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獲得的利益和為恢復正常的管理活動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損失所支付的各種開支、費用等。在我們辦案中常出現的間接經濟損失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由直接經濟損失核算出的銀行利息;(2)因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滅失、毀壞后,經修理、重制、更換所需的資金;(3)因挽回由玩忽職守造成的公共財產的重大損失所列支的成本。如在訴訟過程中列支的訴訟費用、律師代理費用、差旅費、住宿費、資產評估費、鑒定費等。
(三)直接經濟損失要與玩忽職守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與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玩忽職守行為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客觀危害后果之間必須存在刑法上的直接因果關系,如果二者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那么即使客觀上存在行為人玩忽職守的行為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危害結果,也不能追究行為人玩忽職守的刑事責任。
(四)特殊情形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立案標準》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雖然有債權存在,但已無法實現債權的,可以認定為已經造成了經濟損失:(1)債務人已經法定程序被宣告破產,且無法清償債務;(2)債務人潛逃,去向不明;(3)因行為人責任,致使超過訴訟時效;(4)有證據證明債權無法實現的其他情況。正確理解以上四種特殊情形,將對計算直接經濟損失有重大幫助。
三、對玩忽職守罪直接經濟損失的再認識
司法實踐中,由于案件復雜不一,實際關于如何計算損失往往是很復雜的,爭論也較多,再加上《立案標準》對直接經濟損失計算還缺乏具體解釋,因而各地司法機關對瀆職案件立案前挽回的經濟損失認定處理不一致,客觀上影響對此類案件的查處。在此,筆者想結合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玩忽職守案件立案前挽回的損失如何計算
《立案標準》對立案前挽回的經濟損失如何認定未作具體解釋,有主張者認為,既然《立案標準》規定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立案時確已造成的經濟損失,那么凡是在檢察機關對玩忽職守案件立案前挽回的經濟損失,一律應予以扣減。扣減后,如果未達到立案標準,則不應立案。對此不能采取一刀切扣減的方法進行認定,是否扣減,應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如某社保局負責審核工作的甲某因沒有認真審核某醫院提交的虛假社保報銷材料,最終導致該醫院騙取社會保險基金300多萬。公安機關因此對醫院相關工作人員立案偵查,并在偵查中追回了全部損失。檢察機關在公安機關追回全部損失后發現了這一線索,并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確認甲具有玩忽職守犯罪情節。此時,檢察機關是否應當追究甲的刑事責任?顯然,按照一刀切減扣原則,檢察機關不應當對甲某的玩忽職守行為立案。但我們反過來想想,假使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乙身上,而公安機關沒有追回損失,那么檢察機關是不是就要對乙立案偵查?由此可見,采用一刀切減扣原則,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更不符合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
如何計算立案前挽回的經濟損失,關鍵要看立案前挽回損失的手段是否具有刑事性質,如果是采取刑事手段追回的損失,那么檢察機關立案時,這一損失不應予以減扣;如果不是采用刑事手段挽回經濟損失,是玩忽職守行為人及其親友,或者行為人所在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挽回的經濟損失,或者是人民法院通過行使民事、行政訴訟審判活動挽回的經濟損失,應予以扣減認定處理。
(二)損害后果實際發生與否同直接經濟損失認定的關系
在辦理玩忽職守案件時,通常以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這一危害結果實際已經發生,作為定罪處罰的標準。但根據《立案標準》中特殊情形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附則,存在以上四種情形之一的,雖然有債權存在,但已無法實現債權的,可以認定為已經造成了經濟損失。也就是說,玩忽職守行為造成已經存在的債權客觀上無法實現的,可以認定為已經造成了實際損失,而這種實際損失事實上是尚未發生的。因此,玩忽職守犯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并不必然要以損害后果實際已經發生為必要條件。
辦案中,我們要靈活應用這一特別規定。例如:某縣政府以1600多萬元的價格買下一塊空地用作政府儲備用地,但由于相關人員執法不嚴,最終導致該政府儲備用地上被建成了大面積的違章建筑達70多戶,致使政府儲備用地遭到嚴重破壞,給公共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經鑒定如果要拆除該地上的違章建筑需花費90多萬。關于認定此案直接經濟損失的認定,有的認為買地所花的1600多萬應當作為直接經濟損失計算;有的認為拆除違章建筑所花的鑒定費用應當作為直接經濟損失。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該地雖然建成了大量違章建筑,但土地并沒有滅失,損失的是該土地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是否因為70多戶違章建筑而被完全破壞,或者被破壞了多少?這是個無法有準確性結論的問題,因此不能以1600多萬的買地款作為直接經濟損失計算。《立案標準》中的“債權”可作擴大理解。按照法律規定,違章建筑不受法律保護,是必須要拆除的,雖然目前政府出于社會和諧穩定等多方面原因考慮還尚未拆除,但是拆除這一違章建筑的行為是既定的(即通過法律法規已經確定的),造成的損失是必然的。因此,在認定本案直接經濟損失中,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雖然拆除行為實際尚未發生,但應當認定造成了實際損失,拆除違章建筑所需的費用應作為本案直接經濟損失計算。
(三)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計算的問題
拿稅務人員玩忽職守少征、漏征稅款問題為例。國家稅收是法律直接規定的,具有無償、固定和強制的法律特征,納稅人只要取得了應稅的收入或發生了應稅的行為,就必須依法繳納稅金。因此,稅法規定,應納稅款從規定交納之日起即屬于國家財政資金。稅務人員由于玩忽職守造成少征的或漏征的稅款應認定為稅務人員玩忽職守的直接經濟損失。工作中,有的稅務人員在稅收征管,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國家稅收少征、漏征,但每次造成的損失金額都是幾千到幾萬,根本不能達到立案標準。因此,在造成客觀損失后,他們往往得過且過,認為只要沒有達到一定標準就不構成犯罪,所以也不去積極挽回造成的損失,最終導致國家稅收白白流失。
鑒于此類問題,直接經濟損失是可以累計計算的,這種做法是有充分的立法上的根據。例如,200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疏于管理或者審查不嚴,致使盜竊、搶劫、詐騙、搶奪的機動車被辦理登記手續,數量達到5輛以上或者價值總額達到50萬元以上的,以玩忽職守罪定罪……”,此規定即是明確了可以對多次玩忽職守的直接經濟損失累加計算。除此以外,《刑法》也有類似規,如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對多次走私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走私貨物、物品的偷逃應繳稅額處罰。”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七款規定:“對多次走私、販運、運輸、制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司法實踐中,針對此類情形,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對于沒有超過訴訟時效的:一是要考查行為人前一次行為是否已經追究行政責任。根據一事不再罰原則,對已經作過行政處理的,則不宜對其行為進行累計。二是要考查行為人的多次行為的性質,如果行為人前后行為的性質不同,則不宜累加。同一行為人多次行為造成損害后果的直接經濟損失應當累計計算。
四、結語
玩忽職守罪直接經濟損失的認定往往是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決定因素,因此司法實踐中,在計算玩忽職守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時,一方面要謹小慎微,仔細核對證據材料,實事求是地計算,不能不作細致的調查研究就憑主觀意思草率認定,杜絕任意擴大直接經濟損失;另一方面,要敢于認定,要學會通過刑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精神和真實含義對相應經濟損失依法認定,從而排除一些責任主體最終免責的僥幸心理。玩忽職守罪作為一種不落腰包的腐敗,其危害后果可能遠遠大于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筆者在此也建議相關立法部門能夠引起重視,及時完善有關規定,為辦案機關準確計算玩忽職守罪的直接經濟損失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etch:normal; text-indent:2em;">直接經濟損失是可以累計計算的,造成個人財產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以上,或者造成公共財產或者法人、其他組織財產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的就會追究刑事責任,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故一次性賠償書
2020-12-20取保候審的最新法律規定
2021-02-27醫療保險長期未繳納如何賠償
2021-01-01房屋拆遷合同樣本
2021-02-23口頭變更勞動合同未達成一致怎么辦
2021-01-17第一個保險合同生效日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29保險合同的射幸性特征指的是什么
2021-03-01保險合同規定“自燃不算火災”屬霸王條款
2021-01-31無保險利益人投保合同案例
2021-02-09人身保險合同常見問題
2021-02-23違章肇事保險給報嗎
2021-03-21商業車險怎么退保,退保需要哪些材料
2020-12-13林地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30農村集體土地轉讓
2021-03-17合作社土地流轉協議怎么寫
2020-12-21征收范圍內的無證房,有拆遷補償款嗎
2021-01-29拆遷補償方案要公示多久
2021-03-07公租房拆遷產權如何處理
2020-12-02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如何計算的
2021-01-15大棚拆遷,種植的農作物不同補償也不同嗎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