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現(xiàn)場,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為。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質(zhì)更為惡劣,危害更為嚴重,因為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jié)果。因此,《刑法》對這種行為規(guī)定了更為嚴厲的刑罰,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這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該行為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談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該行為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則需要進一步分析逃逸行為與死亡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如果死亡結(jié)果與逃逸行為無關,即無論行為人逃逸與否、救助與否,均不影響被害人死亡,則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處理;如果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jié)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為行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則應認定行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實踐中發(fā)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發(fā)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
(1)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為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jié)果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jié)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2)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為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jié)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3)行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為人為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jié)果的發(fā)生聽之任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對死亡結(jié)果的發(fā)生并無實質(zhì)上的因果關系,也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4)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fā)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兩行為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盡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shù)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zhuǎn)化為故意,其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安全,屬于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為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5)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xiàn)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得到救助的環(huán)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jié)果的發(fā)生,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租房怎么提取公積金,違規(guī)提取公積金怎么處罰
2021-02-18訴訟離婚中偷拍偷錄的證據(jù)有效嗎
2021-03-19房產(chǎn)繼承糾紛的訴訟時效
2020-12-30拆遷維權委托律師需要多少費用
2020-12-18商標法對商標侵權行為有何規(guī)定
2020-12-30取保候?qū)徍捅O(jiān)視居住的期限
2020-11-25離婚賠償哪些損失
2021-01-28贍養(yǎng)義務包括過世夫妻的父母嗎
2021-01-25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
2020-11-26工作期間腦出血如何賠償
2021-01-12工資發(fā)兩張卡工傷賠償怎么認定工資
2021-01-12檢察院受理土地糾紛嗎
2021-01-12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chǎn)嗎
2020-12-26壽險如何賠付
2021-02-09海上運輸保險的承保范圍
2020-11-16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1-02-10投保人身保險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1-01-14從一起賠案看保險公估的幾個法律問題
2021-03-16疾病保險是否可以包含生存保險責任
2020-11-09一車投保兩份交強險能否都獲賠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