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為從主觀方面來看,在犯罪惡意上是很小的,是對現場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無疑問,其逃逸行為還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無論何種情形,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有直接的故意,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2、客觀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最高院的《解釋》中規定了在五種情形的基礎上而逃跑的行為。這就可以明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節來規定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有Υ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雖有交通Υ規行為但該Υ規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或者交通行為在所造成的結果尚δ達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標準的,或者在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責的情況下僅致1人重傷,但又不具備酒后駕駛、無執照駕車、無牌照駕車《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為人事后有逃逸行為,也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后行為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有逃離現場,但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門處理時η罪逃跑,雖然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構成的,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嚴懲。而在學界部分學者認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并不深。因此,對其處理不宜過重,具體把握尺度也宜寬不宜嚴,所以要對逃逸行為的時間和空間作必要的限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聽證程序中的法定事項包括哪些
2020-12-23醉駕罰金不交會怎么樣
2021-02-11婚姻中的約定怎么樣才能有效力
2020-12-12專利異議審查的時間限制是什么
2020-12-24交通死亡事故賠償標準是多少,怎么賠償
2020-12-11離婚后有關子女的探望問題如何規定?
2021-02-14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有哪些
2021-03-06超過強制執行時效可以再次訴訟嗎
2020-12-13怎么解除勞務合同
2021-03-03集體土地入市交易規則是什么
2021-02-05處分以后能否直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6員工辭職是否確認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10試用期離職是否受競業限制
2021-02-23什么是婦女的“四期”,法律對保護“四期”有何原則性規定
2021-01-12購買壽險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藥物過敏致死是否屬于意外傷害
2020-12-20飛機延誤可以退票嗎
2021-01-31人身保險的基本范圍包括哪些
2021-01-14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商業第三者險的賠償計算方式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