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行為”究竟是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要件,還是犯罪行為的上位概念即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要件與“危害行為”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可以說,以上問題是我國刑法學界長期忽視的問題,也是研究“危害行為”必須解決并加以澄清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稱謂不敢茍同
對于“危害行為”的稱謂,筆者不敢茍同。不如將“危害行為”的稱謂恢復其本來面目,稱之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將其性質概括為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反而更為科學。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稱之為“危害行為”。這也是我國刑法的傳統稱謂。這種傳統觀點值得商榷。顧名思義,“危害行為”是對社會具有危害性的行為。據此定義的話,那么“危害行為”的范圍就非常廣泛了,諸如一般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等等。
實體行為之析
“危害行為”并不是獨立的實體行為。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由于“危害行為”完全不包含主觀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因而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行為存在形式。即使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特定化為“危害行為”,即賦予“危害行為”以特定含義,筆者認為,也不能將其視為獨立的行為。原因就在于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是不包含主觀要素的,僅包含行為的客觀方面的行為要素。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缺乏主觀因素就不可單獨成立行為,其不具備獨立存在的意義。
判斷行為性質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由于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與犯罪行為在客觀性質上相類似,因此刑法將其納人刑法所調整的范疇。
那么,應當如何判斷行為的客觀性質呢應當從行為的主體、行為的對象、利用何種客觀條件等各構成因素來進行判斷。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這些非犯罪行為,在主體、主觀方面和客體等方面均與犯罪行為不同。
兩者僅僅在構成要件的客觀方面,即行為的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具有類似之處:一種是該行為給社會造成了與犯罪行為相同的危害結果,如意外事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的行為等。但這種結果的發生,不是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下的實施的,不是行為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體現,因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也就更加不是犯罪行為;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雖然在客觀性質方面與犯罪行為類似,行為人也能認識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與犯罪行為不同的內容,因而行為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反而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
刑法理論將這兩種行為定性為正當化行為,只是由于在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類似,刑法才將其納人調整的范疇之內。
由此可見,應當將我國傳統刑法理論中的“危害行為”恢復其本來面目,稱之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其實質是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這樣不僅與刑法中的行為、犯罪行為、刑法評價的行為等相近概念進行嚴格的區分,而且彌補了現有行為理論的層次缺失,行為理論中存在的一系列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家庭婦女離婚后能要贍養費嗎
2021-01-11抵押合同有期限嗎
2021-01-16多長時間內民間借貸能訴訟
2021-01-23涉及房產確權的離婚案件訴訟費用法律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2021-01-16股東離職是否有競業限制
2021-01-30代替繳納社保能否認定勞動關系
2021-03-25旅游人身意外險有什么規定
2021-01-14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提交哪些資料
2021-02-19法律對保險人答復義務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3保險人過錯導致合同無效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25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管轄問題
2021-02-23人身意外保險公司理賠
2021-02-07被保險車無證駕駛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1-18保險合同有效期究竟有多久
2020-11-12網絡保險的發展對策有哪些
2020-11-14保險公司對交通事故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01什么是財產保險合同
2020-11-14投保人有什么保證義務
2021-02-03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該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是否一并處分
2020-12-14土地轉讓到期怎么收回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