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逃逸司法認定依據是什么?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孫某駕駛兩輪摩托車馱載其朋友劉某(二人均喝酒過量)超速行駛時,因路上顛簸,劉某從摩托車上跌落頭部著地,致顱腦損傷而當場死亡。而當時孫某對此一無所知,仍然繼續駕車狂奔,直至被人發現將其截獲。本案中,孫某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因其主觀上對劉某墜地身亡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認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觀上是為了逃避事故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如〈案例2 〉:司機宋某違章駕車,將一行人于某撞死,正當宋某對于某進行搶救時,于某的親友及當地群眾聞訊趕到,持械對宋某進行毆打。宋某被逼無奈,駕車逃離現場,直接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為就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 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觀上實施了逃離事故現場,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行為。
二、哪些情況不構成肇事逃逸
除了哪些情況可以被認定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門還對哪些行為不構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規定:
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故事實無爭議,撤離現場自行協商解決,達成協議,并留下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報案的。
交通事故的發生不僅需要耗費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去彌補可能會發生的人員損傷事件,還會消費警力,若是駕駛員再肇事逃逸,那么無疑會加重社會的成本。為了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我國加大了此種行為的懲治力度,使得更多人畏懼逃逸。
報廢車發生交通事故誰來承擔責任?
交通事故起訴需要哪些材料?
交通事故訴訟是否一定要請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么舉報足浴店不合法
2021-03-16我國法律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
2021-01-08酒后襲警罪會加重量刑嗎
2021-02-09脅迫婚姻宣布撤銷時可以請求賠償嗎
2021-03-10裝修事故免責合同是否能夠免責
2020-11-09離職了工資要次月發這違法嗎
2020-12-09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意義是什么
2021-02-09房地產開發中行政規劃的風險應當由誰承擔
2020-12-11勞動者月中入職當月是否有工資
2020-11-22單位未支付競業補償金如何處罰
2021-01-18超過勞動仲裁時效期間應如何主張權利
2021-01-11人壽保險理賠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03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有哪些
2020-12-23保險公司理賠時會調取監控嗎
2021-01-10企業倒閉了保險怎么辦
2021-03-08服刑人員能買保險嗎
2021-01-26保險法修訂免責條款的方法有哪些
2021-03-10保險欺詐的法律后果是怎么樣的
2020-11-09機動車交通事故致人身傷亡 四種特殊情形保險公司可免責
2020-11-16土地出讓金返還相關知識匯總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