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未撞人應該怎么認定?
交通事故沒有撞到人逃逸應該認定為肇事逃逸罪。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構成該情節加重犯,首先要求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否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只能作為定罪情節在確定其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時加以考慮;其次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已經發生交通肇事行為,如果對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產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動機,也就不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所以已經發生了交通事故,即使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沒有撞到人但是交通肇事者想要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逸的構成了肇事逃逸罪。
二、交通肇事逃逸罪與交通肇事罪的區別
(一)犯罪客體的上的區別。犯罪客體是區別此罪彼罪的重要標準,交通肇事的犯罪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與安全,交通肇事行為人完成交通肇事行為時違反了交通法規、給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故交通肇事罪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逃逸行為侵犯的是我國法律保護的國家正常司法追訴活動、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交通肇事者在肇事后有迅速報案接受交通警察或公安機關調查處理的義務,但在刑法上,我國并未規定行為人犯罪后必須報案接受有關機關調查處理,逃逸行為侵犯刑法保護的客體只能是公民人身、財產安全。逃逸行為人肇事后逃逸,一般不再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而威脅到受害人的生命權、健康權或財產權。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上的區別。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交通肇事行為人對造成交通肇事嚴重后果的心理態度是過失的。至于對于違反交通法規來說,則往往是明知故犯。但判定行為人主觀性質的依據不是針對行為本身,而是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犯罪行為人對交通肇事的結果的發生完全是出于過失 。如果行為人對違章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持故意態度 ,就不能認定交通肇事罪。而交通肇事逃逸人對逃逸造成的后果果在主觀上既可能出于過失也可能出于故意。
鑒于交通肇事后行為人對逃逸造成的結果本身有時是持直接故意的心理;而該行為所侵害的客體也不再是公共安全,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及財產;逃逸行為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情節,而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罪行,當然也不是所有逃逸行為都構成犯罪,只有當行為達到可能造成生命、財產等無法挽回的損失的程度才能構成犯罪,即其犯罪形態為危險犯,而由于行為本身的主觀惡性程度,以及搶救被害人生命危險的緊迫性,這種危險只要達到抽象的危險即可。可見,逃逸和交通肇事之間是有著重大區別的,交通肇事的外延已經不能包括逃逸了。據此筆者認為,我國立法將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一個情節是不妥當的。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重點在于肇事者想要逃避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所以不論是輕傷還是沒有撞到人,或者是造成人員傷亡,只要有逃逸的行為都會被定義為肇事逃逸的罪行,但是如果留在事故現場處理后續的事情,那就是只是交通事故,因此交通事故發生之后最好的做法就是承擔事故責任。
交通肇事逃逸處罰規則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后是否存在自首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對共同過失犯罪的處罰應區別對待
2021-01-28打房產官司的三大誤區是什么
2021-01-24公司改制需要通知員工嗎
2020-12-31誣陷誹謗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08申請行政賠償步驟是什么
2021-02-20勞務派遣期間因公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04將別人的隱私發網上如何處理
2020-12-16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應該由誰繳納
2020-11-07交通事故定責后可以申訴嗎
2020-12-06公司被執行后能否更換法人
2021-03-09土地糾紛主體責任是什么
2020-11-27勞務方簽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2-04國際鐵路聯運貨損的索賠時效和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16勞動仲裁委查檔案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21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旅游費含保險受傷有沒有理賠
2021-03-25格式條款解釋規則在保險合同中的適用
2020-12-11車主變更保險合同未改保險賠償案例
2021-01-12被搶新車變舊車 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3-26保險合同觀察期是否屬于格式條款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