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刑事自訴處分權是怎樣的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8 · 367人看過

一、刑事自訴主體的成立條件

自訴人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在請求人民法院通過審判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自訴案件中處于控告地位的人。自訴人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也是刑事訴訟的主體。自訴案件的啟動、進程與結局都與自訴人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因此必須對自訴主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自訴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所要解決的是誰能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自訴的資格問題,只有具備法定條件的人才能成為自訴人,獲得刑事自訴主體的資格。被害人是自訴人且有權提起刑事自訴,自無疑義。除被害人外,其他人能否提起自訴,以什么身份提起,在自訴案件中又處于什么樣的訴訟地位,對這些問題既有理論認識的差異,又有實踐做法的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論上對自訴人應具備什么條件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此外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也不夠明確。為此筆者認為在自訴案件中對自訴主體的條件有必要做一番探討,從而正確地認定自訴主體的范圍,保證自訴人依法行使法律賦予的各項訴訟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根據刑事訴訟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作為自訴人應符合如下一些基本條件:

(一)自訴人應是與案件事實及訴訟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人民法院通過刑事審判活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必須其自身與案件的事實及結果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與案件無關的人不能成為自訴人。自訴人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共同具備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要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自訴人是自訴案件中承擔控訴職能的一方當事人,由于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而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有權通過對犯罪行為人行使追訴權以獲得對自己實體權利的保護。正因為自訴人與案件事實有利害關系,訴訟結果也就會與他有著十分密切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應得之刑罰,他便可以從中獲得精神慰籍,恢復心態平衡;法院判決被告人承擔民事上的賠償責任,他則可以借此彌補已受損害的合法權益;法院作出對被告人的無罪判決,更直接涉及到自訴人的利益,他很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沒有獲得法律上的保護而對法院的判決表示不服。總之只有案件事實和訴訟結果直接關乎自己利益的人,才會獲得刑事自訴主體的資格,享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進行追訴。與己無關的人是不能提起自訴成為自訴人的。

(二)自訴人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的人,這是自訴人的又一基本條件。自訴人要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合法權益,且要由自己來承擔訴訟裁判的后果與責任。因此在訴訟中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而是以他人的名義進行訴訟的,就是代理人而不是自訴人了。在刑事訴訟中不論是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還是自訴案件中受委托參加訴訟活動的訴訟代理人,他們進行訴訟活動都不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人們對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代理人”的非自訴主體地位通常都可以理解,而對于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在自訴案件中的地位,則多將其當作自訴人。如有觀點認為“能夠成為自訴人的,通常是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注:姚-莉主編:《刑事訴訟法學》,中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頁。)或者認為在特殊的情況下,刑事訴訟法將“自訴人的范圍擴大到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和近親屬。”(注:郎-勝主編:《〈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釋義》,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頁。)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主要是源于刑事訴訟法第88條的規定(對此將在下一個問題做專門探討)。

(三)自訴人是具有訴訟權利能力而不是必須具備訴訟行為能力的人。訴訟權利能力是一種程序法上的資格,它是為了保障實體權利的實現的一種訴訟資格,其存在的基礎是權利能力,即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與能力。因此對于自訴案件來講,只要是認為自己的人身、財產等權利遭受犯罪行為侵犯的人都有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訴訟權利能力,取得自訴人的主體地位。但是并不要求自訴人同時具備訴訟行為能力。訴訟行為能力是指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的能力,即親自參加訴訟的能力。公民的訴訟行為能力雖由法律規定,但從根本上講,它要取決于人的辨認與控制能力。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與精神病人是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他們既然無行為能力,也就不具備訴訟行為能力。但是他們從一出生就具有權利能力,也就具有了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權利能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就公民而言,訴訟行為能力與訴訟權利能力的關系是: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就一定有訴訟權利能力;而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則不一定都有訴訟行為能力。因此在刑事訴訟中自訴人可以是未成年人,也可以是精神病人,盡管他們不具有訴訟行為能力,但是他們作為自訴人的主體資格是不應被剝奪的。那種把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作為自訴人的觀點,就是認為自訴人既要有訴訟權利能力,又要有訴訟行為能力,從而提高了對自訴主體的要求,剝奪了一部分被害人的自訴主體資格。

只有同時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并且在自訴案件中提起自訴的人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訴人。

二、刑事自訴主體的范圍

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對于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如何理解這一規定,是否這些人都屬于刑事自訴主體的范圍,顯然有必要做一番分析。

(一)刑事被害人。自訴人首先表現為刑事被害人,這是由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決定的。被害人由于其人身、財產等權利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因而與案件事實及處理結果間存在著直接利害關系,決定著他作為自訴的主體,有權對刑事案件通過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事實上也只有刑事被害人才具備自訴主體的條件,在其人身、財產等權利遭受犯罪行為侵害時必定會積極地行使控告和起訴權,成為具有實體意義與程序意義合二為一的自訴人。

那么自訴案件的自訴主體(被害人)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呢?對此立法上不甚明確,理論上的認識也不一致。一般認為自訴人僅限于自然人。筆者認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組織在許多情況下是刑事被害人,同時也應當是自訴案件的自訴人。主要理由有兩點:其一,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致損害,從而在事實上成為刑事被害人,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許多犯罪,特別是破壞經濟秩序和侵犯財產方面的犯罪,許多就是直接侵犯了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從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三類自訴案件的范圍來看,第一類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多以公民個人為侵害對象,而第二類自訴案件中的侵犯知識產權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等,都會構成對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侵害,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屬自訴案件的范圍,又有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自訴,除非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至于第三類自訴案件,也就是原屬于公訴案件但是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中的被害人更可能是法人或其他組織。如果限制它們的起訴權,就無法維護其合法權益。其二,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這種人當然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它們有權以被害人身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雖然這種訴訟是經濟損害賠償之訴,在性質上屬于民事訴訟,但由于這種損害是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并以刑事案件的存在為前提,故附帶民事訴訟是由法人等作為犯罪行為的受害者身份提起的,這無疑進一步確認了法人等的刑事被害人地位。因此法人或其他組織對犯罪行為有控告的權利和資格于法有據。如果屬于公訴案件,被害法人等向公安、檢察機關提出控告的,即構成立案的材料來源;如果是自訴案件,被害法人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其性質就是起訴,人民法院應作為自訴案件受理。當然法人或其他組織作為自訴人時,應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組織的直接負責人提起和參加訴訟。

(二)被害人的近親屬。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被害人的近親屬也有權起訴。這時的近親屬屬于自訴人的范疇,但他是一種特殊的刑事自訴主體。近親屬只能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成為自訴人,條件就是被害人死亡。被害人作為自訴人是法律賦予特定人的資格,這種資格在一般情況不能夠轉移給他人,但在法律明定的特殊情況下,自訴人的資格亦會發生轉移,這種轉移對承受方來說就是承受自訴資格。因此在自訴案件中有時會出現被害人的自訴人資格的轉移與承受問題,這就構成了刑事自訴人的特殊情況。自訴人資格轉移就是有權起訴的自訴人即被害人死亡,他的自訴人資格依法轉移給特定的公民,而原有自訴人的主體資格即在法律上不復存在,而由與自訴人有特定關系的人來繼受。這個特定關系對自然人來說就是彼此間存在近親屬的法律事實。刑訴法第88條規定,被害人死亡時,其近親屬有權起訴。但須明確,被害人死亡后,他的近親屬是以自己為自訴人去起訴,而不是以被害人的名義去代替被害人起訴。因為法律上不再承認已死亡的被害人還具有自訴人資格,他的主張資格依法由其近親屬承受。當然這時的近親屬雖為自訴人,但主要是具有程序意義,因為實體意義的自訴人只能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而被害人的近親屬自身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但是,法律考慮到對已死亡的被害****利的保護,而且有些權利和利益對其近親屬來說是可以繼承的,因此法律允許已死亡的被害人的近親屬以自訴人的身份參加訴訟,既有利于維護被害人的權利,也有利于維護近親屬依法應獲得的權益。另外應明確的是,既然允許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刑事自訴,那么當它們因撤銷、合并或解散等原因而終止時,則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亦應可以作為自訴人提起刑事自訴。

(三)法定代理人。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也有權提起自訴。但需界定其法律地位。法定代理人只是一個訴訟參與人,而非當事人,這已由刑事訴訟法作出了明確規定。因此,他雖有權提起自訴,但并不是自訴人。法定代理人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權益可以直接進行某些訴訟活動,包括行使自訴權。前面已經論及了只有具備完全訴訟行為能力的人才能夠親自參加訴訟,在刑事訴訟中一部分被害人可能是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雖然不具有訴訟行為能力但是依法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即有權作自訴人,也就是說其之自訴人的資格是與生俱來的,是不能被剝奪的。由于沒有訴訟行為能力,不能或無法親自參加訴訟,才需要法定代理人代行訴訟。法定代理人是基于法律而確定的特定身份的人,一般與被害人有近親屬或其他監護關系,有權利也有義務保護無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刑訴法規定法定代理人在被害人喪失行為能力(這里應理解為無行為能力包括喪失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認為被害人是無行為能力的人時,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作為自訴人起訴,且是案件的當事人。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它混淆了當事人與法定代理人的概念。當事人是刑事訴訟的主體,有權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其訴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法定代理人本身與案件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起訴也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訴訟活動的目的在于維護被代理的當事人的權利。因此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不具備自訴主體的條件,不能成為自訴人。在理論上應明確自訴人與自訴人的法定代理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不允許法定代理人因有權起訴就可作為自訴人而取代原自訴人的地位,因為這種作法實際上是對自訴人地位的侵犯與剝奪。由于理論認識上的偏差,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將代替被害人起訴和參加訴訟的法定代理人直接稱之為自訴人并表述于法律文書中,直接造成自訴人與法定代理人地位的混亂局面,這是應當加以糾正的。當然,法定代理人是為維護自訴人的權利而起訴和參加訴訟的,因此他在訴訟中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就是法律賦予自訴人的權利,這是肯定的。在民事訴訟理論中有人將法定代理人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確定為與當事人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地位,法定代理人是與當事人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這是比較準確的。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刑事自訴處分權是怎樣的”。這里小編提醒大家,自訴人與被告人在法院宣告判決前可以自行和解。和解是雙方互相讓步或曰互相妥協,以解決案件所達成的一種諒解。由于這種諒解,使自訴人放棄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要求,被告人則自愿承擔實現被害人合法權益之義務。了解更多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