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的壟斷行為會削弱其他競爭者在市場中的地位和經營所得,而經濟活動中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會侵犯其他經營者的各種利益,最終仍會影響經營結果。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有哪些?兩種法律的立法目的都是為了保護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利益。兩者有所區別又互相聯系,以下是兩者區別和聯系。
一、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的區別及其相互聯系
當前,在我國經濟領域里,不正當競爭行為已具有相當普遍性,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消極后果,這些消極后果是競爭機制本身所無法克服的,這就要求國家以強制力對競爭秩序進行必要的干預,以排除妨害競爭的不正當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正是為了建立公平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而制訂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環境的兩部法律。
(一)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的制定及其發展基本情況
競爭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市場競爭給經營者以壓力和動力,促進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經營者的不當壟斷、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不僅僅損害其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而且會導致整個市場秩序的紊亂,妨害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以法律的形式,借助國家強制力來規范、引導競爭機制來發揮其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僅是執行指令性計劃的工具,企業的行為均由國家計劃決定,企業之間基本不存在競爭,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經濟利益的獨立化,市場主體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相互展開激烈的競爭也就不可避免,人們也逐漸認識到,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它普遍作用于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和環節。
早在1987年我國就已開始準備制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但是到1993年只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當時主要考慮到兩個基本點因素:一是當時雖已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及限制競爭行為的出現,但是那些典型的被各國競爭立法所規范的壟斷行為表現的尚不夠充分,沒有反壟斷的急切性;二是當時中國普遍存在的是行政性壟斷行為,其突出表現為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保護主義,行政特權成為反壟斷法出臺的主要羈絆,故而推遲了我國反壟斷法的出臺。
但自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起,我國就把反壟斷問題提上了日程,開始采取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場環境,鼓勵公平競爭。2007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于通過,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在立法目的方面的異同
同其它國家一樣,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在立法目的、立法理念,以及兩部法律所調整的對象、法律責任等方面,既有共同之處,同時也存在諸多不同。
1、在立法的出發點方面,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對的是經營者使用不公平和不正當的手段,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經營者的利益,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而反壟斷法則主要從競爭性市場結構出發,反對企業以獨占等方式,排斥或限制競爭,妨礙其他企業進入市場,從而保障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2、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斗磯艛喾ā返谝粭l規定:“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由此可見,反不正當競爭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并通過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預防、制止和懲罰來實現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反壟斷法的直接目的是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并通過對壟斷行為的預防、控制和懲罰來實現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3、反不正當競爭法更加關注競爭參與者之間競爭行為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更加注重對競爭參與者利益的保護。而反壟斷法則更加關注競爭的有無以及競爭是否充分,更加強調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其重點在于保障企業獲得公正的競爭能力和競爭機會,保障企業平等地進入市場,打擊和控制自然壟斷及政府支持行政壟斷,消除企業間的差別待遇,實現企業間的公正、自由、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三)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所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行為性質等方面存在的異同
1、兩部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即法律關第主體存在的差異。
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它經濟組織和個人”,而《反壟斷法》第十二條 “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組織”。
可見,《反不正當競爭法》法所調整的主體,主要是征對流通領域中的商品經營者,而《反壟斷法》除調整流通領域外,同時也調整生產領域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壟斷)行為。
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于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于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于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另外,《反壟斷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庇纱丝梢?,我國《反壟斷法》所調整的地域范圍不僅包括國內壟斷行為,同時也適用對我國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境外壟斷行為。
2、《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規定行為包括:仿冒行為、虛假表示行為、商業賄賂行為、虛假宣傳行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以及商業詆毀行為和限制競爭行為?!斗磯艛喾ā穭t主要規定了禁止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控制經營者集中三種制度以及禁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等。二者所規定的行為客體各有側重,但同時存在一定交叉的情況,特別是在限制競爭條款方面。
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第六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第七條“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第十一條“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第十二條“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此類反限制競爭條款方面,《反壟斷法》第三章第十七條、第五章 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七條也作了相應規定。
不正當競爭法用于制止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兩種法規在立法目的上有所區別;兩者立法的出發點不同;兩種法律所保護的手段都是預防制止與懲罰,但保護的對象不同。遭遇違反兩種法規的犯罪行為可在律霸咨詢專業律師進行維權。
商家泄露個人信息導致經濟損失怎么處理
常見的經濟犯罪報案需要提供哪些證據材料?
經濟詐騙罪判多少年,量刑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深圳注冊商標如何操作
2021-03-19有解約定金還必須履行合同嗎
2021-03-03交通事故起訴狀中的被告有哪些
2021-01-16勸別人喝酒造成他人人身損害需要承擔責任
2020-11-21離婚財產保全怎么解除保
2021-02-13非法侵入住宅罪量刑
2021-01-04離婚證據幾年有效
2020-12-22公司是否要與股東簽訂勞動合同
2020-12-25事實勞動關系證人證言可以證明嗎
2021-01-12單位口頭通知調崗不降薪,勞動者是否可以去新崗位報到呢
2021-02-02勞動仲裁中怎樣確定補償
2021-02-12意外事故保險公司是否可以不負責賠償
2020-11-102020人壽保險合同樣本
2021-01-06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保險合同有哪些基本分類
2020-11-22投保人虛報年齡,保險公司是否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1-02-28土地承包合同可以簽終生嗎
2020-12-25因地鐵拆遷,拆遷補償不合理,可以拒絕拆遷嗎
2020-12-16拆遷沒有房產證怎么辦
2021-03-07拆遷補償安置人口的規定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