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抗辯權的概念及其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票據法》)第13條第二項規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該條規定是對票據抗辯權的規定。所謂票據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對一般票據債權人或特定票據債權人的債權請求,提出一定的合法事由,以拒絕履行其票據債務的行為。這里的一定合法事由稱為抗辯原因,債務人享有的拒絕債權人行使權利的權利,叫做抗辯權。票據抗辯權具有兩個特征:第一,票據抗辯權只能針對票據請求權來行使,第二,票據抗辯權的法律效力在于阻卻票據請求權的效力,從而使得票據債務人能夠拒絕履行票據債務。
票據抗辯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權利:第一、關于票據權利未產生或者無效的抗辯權,票據債務人根據我國《票據法》第8條“票據金額以中文大寫和數碼同時記載,二者必須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據無效”的規定所提出的抗辯即屬于此類抗辯。第二,關于票據權利已經消滅的抗辯權,我國《票據法》第55條規定,票據丟失之后,權利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經公示催告之后作出除權判決,票據債務人依據人民法院的除權判決對持票人所作的抗辯即屬于此類抗辯。第三,關于票據權利排除的抗辯權,指票據債務人在不否定票據權利的前提下對特定票據債權人提出對抗票據債權人行使票據權利的抗辯。此類抗辯包括不優于于前手的抗辯權(《票據法》第11條)、知情的抗辯權(《票據法》第13條)等等。
二、票據抗辯權的種類
根據抗辯效力的不同,票據抗辯在理論上通常被分為兩大類:即對物的抗辯和對人的抗辯。
對物的抗辯,是指票據行為不合法或者票據權利不存在,票據債務人能夠對抗任何不特定的持票人的抗辯權。該類抗辯的特征為,一、抗辯權基于票據本身的瑕疵而產生,抗辯事由具有客觀性,因此又稱為“客觀抗辯”;二、無論票據如何流轉,抗辯權均不受影響,抗辯效力可及于任何票據權利人,故又稱為“絕對抗辯”。主要是基于票據本身無效,票據債權已消滅或票據已失效。依票據記載票據債權人不能行使票據債權請求等抗辯原因,票據債務人可以對抗任何持票人。
在對物的抗辯中,根據抗辯人不同又分為兩類:第一、一切票據債務人(被請求人)可對一切票據債權人提出抗辯。包括:1、因欠缺法定要件而票據無效的抗辯,如缺少票據金額或票據日期、收款人名稱等主要內容的票據,票據債務人可以行使票據抗辯權;2、對不依票據文義而提出請求的抗辯;3、票據債權已消滅的抗辯。第二、特定票據債務人提出的,但可以對抗一切票據債權人的抗辯。包括:欠缺票據行為能力的抗辯;票據偽造、更改的抗辯;保全手續欠缺的抗辯等等。
對物的抗辯以外的其它一切抗辯,主要由于債務人與特定的債權人之間的關系而發生,因而只能向特定債權人行使,持票人一旦變更,就不得主張抗辯,所以這種抗辯被稱為對人的抗辯,或“相對抗辯”、“主觀抗辯”。它包括:1基于原因關系而主張的抗辯,如原因關系欠缺或消滅,原因關系不合法,欠缺對價等;2持票人欠缺受領票據資格的抗辯,如持票人受破產宣告,或票據債權被法院扣押禁止,或背書不連續等;3基于當事人之間特別約定的抗辯,如平均分擔債務之特約,延期付款之特約;4欠缺交付行為的抗辯,如票據行為人作成票據而未交付其相對人以前被盜或遺失時,可對盜竊人或拾得人主張票據無效。
三、對票據抗辯權的限制
票據的抗辯是為了防止不法行為,保障票據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但是,票據抗辯權的不當行使,也會損害票據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破壞票據流通的正常秩序。票據抗辯權與民法上的抗辯權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民法上一般抗辯權隨債權轉移而一同轉移,每增加一次流轉,就產生新的抗辯。而這種制度設計不利于債權的實現,同時也有悖于票據的流通性,因此,《票據法》規定了人的抗辯的切斷原理,即除了法定的特殊情形以外,票據抗辯不隨票據流通而移轉,只限于直接當事人之間有效。抗辯切斷原理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票據抗辯的限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新規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0什么情形一審就終審判決
2020-12-26哪些情況下可以中止行使探望權
2020-12-29解除勞動合同的招工表還有效嗎
2021-03-18房產抵押能否對抗財產保全后的執行
2021-02-12房地產抵押登記的程序
2021-01-21房產中介能能否索要中介費
2020-12-29返聘工資爭議可以仲裁嗎
2021-02-07哪些事故車輛可以申請報廢找保險賠償
2021-01-23停車開門事故保險賠嗎
2020-12-14保險理賠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什么是保險顧問和核心競爭力
2020-12-19交通事故逃逸保險拒賠罰款依據
2021-01-17個人承包合同
2021-01-29裝飾工程承包合同書
2021-03-26劃撥土地可以公證嗎
2021-01-24農村不同房屋的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
2021-03-05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有哪些標準
2021-03-25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方法都有哪些
2020-11-10未取得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如何處罰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