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欺詐的認定方法有哪些?
合同欺詐的認定方法如下:
1、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這種故意反映在行為人要約或承諾過程中。要約邀請中的故意,不屬于合同欺詐行為。
2、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即要約或承諾表示的意思是虛假的信息,且在合同履行中未就虛假信息予以更正。
3、相對人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錯誤的認識。
4、相對人在因受欺詐而對要約或承諾的條件產生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與行為人訂立、履行合同。
5、行為人因欺詐成就合同獲取了非法的、不正當的或若不實施欺詐不可實現的利益。
二、合同欺詐有哪些特性
(一)隱蔽性
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相對于如標的、價格、標準、功能、合同主體等合同的主要信息,行為人是清楚的,在明;合同相對人則是不清楚的,在暗。真實信息的隱蔽性,造成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地位不平等: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合同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直到欺詐行為敗露。這種對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導致的地位不平等,并不是因為相對人認識能力的局限,而是因為行為人的扼意而為。
(二)干憂性
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把要約或承諾的錯誤條件反映到相對人大腦中,使相對人在規避合同風險和實現預期利益的決策中作出與自己本來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決策-錯誤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的“意思自治”由于行為人的干擾而成為“意思他治”。
(三)破壞性
①破壞了合同當事人的地位平等,由于其隱蔽性,使合同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使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
②破壞了等價交換的原則。“任何當事人從事交易活動,都要遵循等價交易法則,不得爾虞我詐,強取豪奪”;
③破壞了交易的自愿性。“通過欺詐等方式使對方作出與其真實意思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
④破壞了社會信用。欺詐行為敗露后,人們對“真正交易的精神事件”將時時處于懷疑、恐懼之中。
(四)非法性
欺詐行為都危害了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在法律上屬于應受禁止的非法行為。
司法機關職員在處理合同欺詐案件時,會從主體、客體以及欺詐造成的危害等方面來判斷欺詐結果的程度。若是欺詐行為實施后,并沒有破壞社會秩序,那么只要受害者不起訴要求獲得經濟賠償,司法機關也不會主動介入到此欺詐案件之中。
簽空白合同算合同欺詐嗎
購房合同欺詐行為如何界定
購房合同欺詐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交警行政復議有用嗎
2021-01-06公司扣壓員工半年獎金是否合法
2020-12-07財政部門應以什么為主加強國有金融資產監管
2021-01-13何種情況時,保證責任減免
2021-03-15監護人無法履行責任的條件怎么認定
2021-01-14父母將房屋贈與子女沒過戶怎么辦
2021-01-07對事故責任認定書不服怎么辦
2021-02-06訴訟保全可以查封到期債權嗎
2020-12-17房產放棄贈與公證了沒過戶能反悔嗎
2020-11-20駁回起訴該怎么辦
2021-03-21載同事上班遇車禍判賠153萬之律師說法
2021-02-10幼兒園中層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3-14實習期應該有工資嗎
2020-12-27用人單位在節日當天要求加班怎么算工資
2021-03-09辭退職工的要求是什么
2021-01-24事業單位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1-15癲癇患者能夠辭退嗎
2020-12-24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壽險中的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呢
2021-03-05保險合同的效力變更包括哪些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