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的當下社會,醫療責任事故處理方法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心的事情。究竟怎樣才能認定醫療訴訟的責任?如何才能在醫療事故中盡可能多的捍衛自己的權益?現在,小編就向您介紹醫療事故責任處理的相關法律知識。
一、認定醫療事故的條件
1、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是經過考核和衛生行政機關批準或承認,取得相應資格的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因診療護理工作乃是群體性的活動,有時構成醫療事故的行為人,也可以是從事醫療管理、后勤服務等工作人員。
2、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有診療護理工作中的過失。
3、必須是發生在診療護理工作中,也包括為此服務的后勤和管理。
4、給病員造成危害的結果,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即“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的”,不及此程度,不能認定為醫療事故。
5、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必須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否則不能認定為醫療事故。如果在發生多因一果的情況下,必須具體分析各自原因與作用,慎重判定。
二、醫療事故責任程度的認定
國家在總結醫療事故處理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處理時不僅要考慮醫療事故的等級,還要考慮損害后果與原有疾病狀況的關系,考慮醫療過失行為在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并明確規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對于責任程度的判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衛生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做出了規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專家鑒定組應當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
責任程度分為:
(1)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顯然,通過責任程度的判定,分清疾病參與度和過失行為在事故中的作用,為醫患雙方協商、行政部門處理或法院判決提供了處理的依據,充分體現了不違法不承擔責任,有多大責任承擔多大責任份額的原則。
新出臺的法規的另一個特點是取消了醫療責任事故和技術事故的劃分,更全面地體現了上述原則,明確地將主要由于技術條件不允許或當時醫院技術水平不高導致的病員損害情況列于事故之外。實踐中,廣大醫務人員在主觀愿望上都是想把工作做好的,但因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不足、技術水平低、經驗不夠,以致發生了事與愿違的損害結果,由此而追究當事醫務人員的責任是不公平的。醫療事業是一項高科技、高風險的事業,有時醫務人員面對緊急情況,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影響病員生死與健康的決定,而情況往往是復雜多變的,使人一時難以充分地考慮清楚,以致發生其他情況,結果導致了對病員的傷害。若將因技術和水平等客觀條件所致的損害與因違法違規造成的損害等同,均由醫務人員承擔責任,未免過于嚴厲,也有悖法理。要醫務人員對純粹因技術原因導致損害的后果承擔責任,無異于要一個嚴守規律、并無過錯的醫生去承擔責任,有失公允;而對不負責任、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病員損害的醫生也難以起到督促、懲治作用。
因此,把技術因素排除于事故之外,使純粹由于技術原因而引起的對病員危害性后果的醫生免受處罰,有利于事故爭議的處理,可鼓勵醫生依法行醫、大膽創新,不斷推動醫療事業向前發展,從而有利于人類的健康。同時,也可以對那些嚴重不負責任、違法違規、性質嚴重、情節惡劣的責任人員給予嚴厲處罰,這樣又可促使醫務人員端正醫德醫風,認真負責,恪盡職守,全面提高醫療服務的水平。
新的法規對此做了新的規定,其實質是保護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畢竟,因玩忽職守、違法違規而造成事故的是極少數。
就司法實踐而言或對患者來說,過去將醫療事故劃分為醫療技術事故和醫療責任事故并無多大意義,因為依據民法所確立的民事賠償原則,只要因過錯給他人造成損害的,都要對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而且賠償責任的范圍并不因為主觀上是故意的還是過失的而有所改變,所以在醫療事故中的賠償中就更沒有必要區分技術事故和責任事故。不論出現哪一類事故,患者均可以根據其受損害程度,請求損害賠償,其賠償的標準都是相同的。
三、醫療訴訟的責任認定的方法
醫療訴訟的責任認定一般有三種方式,分別是:法官判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1、法官直接判定
并不是所有醫療糾紛都必須經過醫療鑒定才能明確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問題的關鍵在于醫療糾紛案件爭議的事實是不是“專門性問題”,法官是否“認為需要鑒定”。
從前面醫療糾紛概念的分析可以得知,有些醫療糾紛爭議事實并不是專業醫療問題,甚至不涉及醫學知識,法官沒有必要依申請或依職權安排醫療鑒定。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按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目前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首次鑒定和再次鑒定,首次鑒定工作由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再次鑒定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組織進行;對疑難、復雜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商請中華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一般情況下,再次鑒定就是最終鑒定。
鑒定結論應該包括: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等級等內容。
鑒定組會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從重到輕分為4級,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鑒定結論中的責任認定直接關系到賠償項目、范圍和數額的最終確定。
醫療事故等級分為四級十二等,分別是一級甲、乙等醫療事故;二級甲、乙、丙、丁等醫療事故;三級甲、乙、丙、丁、戊等醫療事故;四級醫療事故。對于傷殘患者,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司法實踐中,事故等級與賠償數額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
3、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從2005年10月1日起,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訴訟中,對本決定第二條所規定的鑒定事項發生爭議,需要鑒定的,應當委托列入鑒定人名冊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由所在的鑒定機構統一接受委托。鑒定人和鑒定機構應當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注明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司法鑒定業務”。《決定》也明確了鑒定人依法回避和出庭作證制度。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司法部)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司法廳或直轄市司法局),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
司法鑒定結論要確定醫療過失參與度,分為ABCDEF六個等級。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指在醫療過失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的損害后果,鑒定專家定量分析醫療過失在此后果中所起的作用,明確其參與因果關系的程度大小。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法院定案的重要依據,所以司法鑒定結論核心部分就是對這項指標的認定。
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同,司法鑒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委托進行,且一般只能鑒定一次。對于爭議較大的鑒定結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p>
醫療事故既然已經發生,我們該做的,就是在悲痛惋惜的同時,運用法律知識,捍衛自己的權利。在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對醫療事故是有著明確的分級劃定的,同時,如果要采用醫療訴訟這一方法,我們不一定必須在法院進行判定,也可以請求司法部門的鑒定??傊?strong>,醫療責任事故處理不可以全憑感情做主,更應該理性解決。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霸泰州律師。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怎么辦
醫療事故醫院責任追究制度的內容
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賠償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惡意收購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2-18商標權可以無償轉讓嗎
2021-02-19銀行卡被騙要怎么報案
2021-01-23商業承兌背書人有追索權嗎
2021-02-02強制執行申請書
2021-02-16新三板精選層如何開戶
2020-12-09刑事被告人沒有戶籍怎么辦
2021-02-08離婚時一方主張財產是個人財產應提供什么樣的證據
2021-02-22通過恐嚇業主承攬工程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
2021-03-16關于沈陽的賠償金和經濟補償金
2021-01-10是否對其他單位承擔競業限制義務
2021-03-19辦理人壽保險有哪些流程是什么,在哪些情形下壽險公司會拒賠
2020-11-12有關產品質量責任保險的爭議處理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4哪些業務是人身保險公司可以經營
2020-11-23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2021-03-08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及承運人的權利義務有哪些
2020-12-10商業車險保單系數是什么
2020-11-26保險公司車險理賠程序
2021-03-03辦照期間肇事,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08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