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得-利的案由
不當得-利糾紛:適用于因不當得-利事實而引起權利義務爭議的糾紛案件。
確定該案由應當注意的問題
作為獨立的債法制度,不當得-利與物權制度密不可分,從一定意義上說不當得-利是為了補救給付原因欠缺的權利變動引起的利益失衡,這也是在制定《規定》時將其獨立列出的依據。對于不當得-利事實的性質,在理論上有行為和事件兩種觀點。認為不當得-利是行為的觀點指出:不當得-利的事實屬于一種不公正的行為,從法律上確認不當得-利為主體的行為,確認不當得-利的債務人性質,有助于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認為不當得-利事實屬于事件的觀點則是:不當得-利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與人的意志無關。實際上,法律規定不當得-利制度并不是要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為”,而是要糾正受益人“得-利”這一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在實踐中判斷不當得-利的依據主要是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
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包括:
1.一方受益。是指因一定事實,使一方的財產總額增加。財產的增加包括積極增加和消極增加。對利益的認定是整個不當得-利制度的核心,利益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金錢,還有勞務及使用權等權益的增加,如財產利益上負擔的消滅。
2.他方受損。所謂受損,是指因一定的事實使財產利益的總額減少,既包括積極損失,也包括消極損失。即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和應得財產利益的減少。
3.一方受益與他方受損之間有因果關系。是指他方受損與一方受益之間有變動的關聯性,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因果關系的存在不受受益與受損的財產范圍、是否同時發生以及表現形式的影響。
4.沒有合法根據。是指受益人取得-利益沒有法律上的根據,這是認定“不當”的核心內容。我國民法在財產變動上不承認無因性,因此,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既包括在取得-利益時沒有合法依據也包括事后喪失合法依據。
在司法實踐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物權法》頒布以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4條的規定,遺失人對拾得人的遺失物的返還請求權是基于不當得-利的債權,該債權在拾得人拒不返還時轉變為侵權之訴。現在依據《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追回遺失物的權利是基于所有權,在拾得人拒不返還時可以提起侵權之訴,從而理順了權利關系的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0發生醫療事故醫院不解決怎么辦,醫療事故哪里管
2020-11-23職工病退要求是什么
2020-12-30商標被侵權了怎么辦
2020-11-15著作權重復轉讓著作權歸誰
2021-01-13房產抵押有什么流程
2020-12-23婚前債務自動轉為婚后債務嗎
2021-03-14看守所探視要怎樣申請
2020-12-18放棄贍養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11交通事故中車主的責任
2020-12-29交通事故工傷如何認定
2021-02-11違法建筑買賣合同可否應予受理
2021-03-03小產權房改名有效嗎
2021-02-25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疫情期間工資怎么發
2021-03-11公司裁員流程是什么
2020-12-22勞動爭議管轄異議
2020-11-29被辭退會影響找工作嗎
2021-02-24被裁員公司不給經濟賠償怎么辦
2021-03-18意外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2-06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