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和依據合同的規定而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近代出現的一個法律制度,對于合同領域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在一些合同中違約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而違約與侵權責任競合之間存在空白地帶,根據傳統得民法理論中的法律制度不能對受害者給予充分保護。因此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分析,指出我國合同違約中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制度設計上應確立的一般原則。
一、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內涵分析
精神損害是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最終表現形式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違約責任亦即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它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同樣,違約責任中的精神損害也是一方當事人因違反合同規定的義務給相對方造成的精神損害,而應承擔的物質責任。一般來說,合同中不會發生精神損害,但這種損害并非沒有。相反,在某些類型的合同中精神損害是經常發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理應獲得賠償。
違約精神損害作為精神損害的一種,具有一般精神損害的特征:第一,無形性。即精神損害是外界無法觸摸和辨別的。第二,非財產性。即精神損害不能以金錢價值來衡量其存在和范圍。第三,意識機能性。即精神損害對人的意識機能產生不利影響。第四,主觀性和客觀性。主觀性指需要根據不同人的心里承受能力的強弱及本人的其他個體因素來進行判斷;客觀性是指判斷精神損害應依據社會的一般觀念來判斷,而不能完全憑法官個人的直覺。第四,獨立性。是指精神損害是與其發生原因相分離的,即它不同于人格利益的損害和身份利益的損害,因為在時間上侵害人身利益、財產利益的事實在先,產生精神的損害的事實在后。
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合理性分析
1.對違約行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是符合我國憲法原則和人權精神的內在要求。
我國憲法第3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钡?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钡鹊?。人們正是在憲法基本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實踐制定法律,使人權事業不斷發展。在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的保護和對精神利益的追求今天,法律對公民精神權益的保護更趨全面和有力。因此,根據憲法保護人權的需要,那種只認為在合同領域中只看重當事人財產的得失,而不顧當事人精神利益的損害的傳統民法觀念已不符合時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出版社抄襲侵犯什么權
2020-11-30二審期間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19仲裁授權委托書是怎樣的
2020-12-27離婚時一方主張財產是個人財產應提供什么樣的證據
2021-02-22雇傭關系下的猝死賠償嗎
2020-12-14小學生課間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06自己家修的路不準他人用違法嗎
2020-12-11騙取住房補貼是什么罪
2021-03-23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2九級工傷符合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嗎
2021-01-08人壽保險的理賠時效
2021-03-13應怎樣投?!安挥嬅赓r特約保險”
2021-02-16海上保險合同的內容和包含的事項(很具體)
2021-03-10這個30萬,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1-24交通保險理賠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2021-02-03交通保險最多賠多少錢
2020-12-14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保險公司是否還要賠償
2020-12-26提供發票原件才會理賠嗎
2021-02-19保險公司被判賠償焦點案例
2021-01-12費差益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