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辦疾控發[2007]6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了科學、規范地開展瘧疾防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2006-2015年全國瘧疾防治規劃》,經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有關專家意見,我部組織制定了《瘧疾防治技術方案》(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參照執行。
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瘧疾防治技術方案(試行)
根據《2006-2015年全國瘧疾防治規劃》確定的防治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以瘧疾發病率為依據,并結合當地的主要傳播媒介特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為了規范全國瘧疾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傳染源控制措施
(一)病例發現。
1. 發熱病人血檢。
凡具備顯微鏡診斷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對臨床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不明原因的發熱病人,均應開展顯微鏡檢查瘧原蟲(以下簡稱鏡檢);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或村衛生室,也可使用快速診斷試劑盒進行瘧原蟲抗原檢測(血檢方法詳見《瘧疾診斷標準》(WS259-2006),下同)。各類地區發熱病人血檢應達到以下指標:
(1)發病率在10/萬以上的鄉鎮:年發熱病人血檢人數不低于鄉總人口數的5%;
(2)發病率在1/萬-10/萬的鄉鎮:年發熱病人血檢人數不低于鄉總人口數的2%;
(3)發病率在1/萬以下的鄉鎮:年發熱病人血檢人數不低于鄉總人口數的1%;
(4)近3年無當地感染病例的鄉鎮:應結合本地實際,重點對來自其它瘧區的發熱病人開展血檢。
2. 主動病例偵查
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瘧疾傳播季節組織開展。實施范圍包括瘧疾發病率大于20/萬的行政村,以及在近3年無當地感染病例的鄉鎮發現當地感染病例的自然村。采用入戶調查等方式了解當地瘧疾發病情況,對遇到的發熱病人或者近2周內有發熱史者進行登記,并采集制作血片,進行檢查。
(二)疫情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包括鄉村醫生和個體醫生),均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規定,及時發現并報告所有瘧疾病例,包括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
(三)病例治療。
對依據《瘧疾診斷標準》診斷的確診和臨床診斷瘧疾病例均應進行規范治療。對疑似瘧疾病例應進行假定性治療,3天內癥狀得到控制者給予規范治療(治療方法詳見附件1)。
(四)休止期治療。
1. 休止期根治:在瘧疾傳播休止期,對一年內所有登記、報告,且已經規范治療的間日瘧病人,采用伯氨喹八日療法進行根治。
2. 休止期服藥:近二年內發現有漏查、漏治和不規范治療的地區,發病率在100/萬-300/萬的自然村,對所有間日瘧病人、家屬和四鄰居民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療法進行休止期服藥; 發病率大于300/萬的自然村,必要時可擴大到全民。
二、媒介控制措施。
(一)化學防制。
1.實施范圍。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可在發病人數較集中的自然村采取化學防制措施。普遍使用蚊帳的,應采取殺蟲劑浸泡蚊帳;蚊帳使用率低的,可采取室內滯留噴灑。(1)以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的地區,以鄉鎮為單位發病率大于10/萬或者出現突發疫情;
(2)以中華按蚊為主要媒介的地區出現瘧疾突發疫情,且媒介按蚊密度異常升高時。
2.實施方法。
(1)浸泡蚊帳采用菊酯類殺蟲劑,每年于傳播季節前開展一次,蚊帳浸泡率達到90%以上(浸泡方法詳見《瘧疾防治手冊》)。有條件的地區應推廣使用長效蚊帳。
(2)室內滯留噴灑采用持效性菊酯類殺蟲劑或滴滴涕(DDT)。菊酯類殺蟲劑在傳播季節噴灑1—2次,每次間隔3個月;滴滴涕每年噴灑1次,連續使用不能超過3年(噴灑方法詳見《瘧疾防治手冊》)。
(二)生物防制。
在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采用稻田、溝渠等養魚、投放生物制劑,控制孳生地幼蟲。
(三)環境治理。
結合愛國衛生運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清理洼地積水、疏通溝渠,間歇灌溉等有針對性的環境治理措施,減少按蚊幼蟲孳生。宣傳、引導群眾改善室內通風條件,改變室外露宿習慣。
三、人群防護措施
(一)防止蚊蟲叮咬。
在流行區提倡使用紗門、紗窗、蚊香等防蚊措施,對野外露宿的人員,應提倡使用驅避劑和/或使用蚊帳,避免蚊蟲叮咬。
(二)預防服藥。
進入國內、外瘧疾高傳播地區的人員,應于傳播季節定期服用抗瘧藥,但連續服藥的時間不宜超過3-4個月(藥物選擇及服用方法見附件)。瘧疾流行區經常夜晚室外作業與野外露宿者等高危人群,在傳播季節亦應進行預防服藥。
四、流動人口瘧疾防治措施
對流動人口中的瘧疾病例實施屬地化管理,重點加強邊境地區和大型工程建設區域的瘧疾防治。
(一)邊境地區。
在與流行程度較高國家毗鄰的邊境自然村(寨),鄉村醫生應每月一次開展人群查病,可采用入戶調查等方式了解瘧疾發病情況,對發現的所有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瘧疾病例及時給予規范抗瘧治療,并登記上報鄉衛生院。有條件的可采用快速診斷試劑盒對病例給予確診。縣級疾控機構、鄉衛生院對一個月內報告病例數超過5例的邊境自然村(寨),應及時進行疫情核實及規范治療情況的調查,并指導瘧疾防治工作的開展。
在已設立鏡檢站的邊境口岸,對出入境的發熱病人進行血檢瘧原蟲,對發現的瘧疾病人進行登記、報告,并給予規范治療。對出境人員發放瘧疾宣傳材料和預防藥物。
(二)大型工程建設區域。
1.人群瘧疾查治。
在發病率大于1/萬或近兩年出現疫情波動的縣,開展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時,在傳播季節前,應由當地疾控機構組織向施工人員了解瘧疾發病情況,對2年內有瘧疾感染史者以伯氨喹八日療法給予根治。在瘧疾傳播季節,當地疾控機構應在施工人員中開展發熱病人血檢瘧原蟲,對發現的瘧疾病例均應登記、報告,并進行規范治療。
2.媒介防制。
在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或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的地區,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施工期間,當地疾控機構應指導施工單位,每年在傳播季節前對施工人員居住地實施1次藥物浸泡蚊帳或室內滯留噴灑。
五、突發疫情處理
根據《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凡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視為瘧疾突發疫情,應啟動應急處理工作:
(一)近3年無瘧疾病例發生的鄉(鎮),1個月內同一行政村發現5例及以上當地感染的瘧疾病例,或發現輸入性惡性瘧繼發病例;
(二)近3年有瘧疾病例發生的鄉(鎮),1個月內同一行政村發現10例及以上當地感染的瘧疾病例,或發現2例及以上惡性瘧死亡病例。
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按《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執行。
附件
抗瘧藥使用原則和用藥方案為規范抗瘧藥的使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和瘧疾防治工作的需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抗瘧藥使用的有關政策,特制訂我國《抗瘧藥使用原則和用藥方案》。
一、抗瘧藥使用原則
抗瘧藥的使用應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規范的原則。根據流行地區的瘧原蟲蟲種及其對抗瘧藥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合理選擇藥物,嚴格掌握劑量、療程和給藥途徑,以保證治療效果和延緩抗藥性的產生。結合我國瘧疾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將在我國注冊的主要抗瘧藥分為一線藥物和二線藥物。
(一)間日瘧治療藥物
一線藥物:磷酸氯喹(簡稱氯喹)、磷酸哌喹、磷酸伯氨喹(簡稱伯氨喹);
二線藥物:蒿甲醚、青蒿琥酯、雙氫青蒿素、磷酸咯萘啶(簡稱咯萘啶),用于一線藥物治療失敗的病例。
(二)惡性瘧及重癥瘧疾治療藥物
一線藥物:蒿甲醚、青蒿琥酯、雙氫青蒿素、咯萘啶;
二線藥物: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復方或聯合用藥,包括雙氫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復方磷酸萘酚喹片、復方青蒿素片。
二、用藥方案
(一)間日瘧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療法)
1.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療法
(1)氯喹:口服總劑量1200 mg。第1天600 mg,頓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 mg。從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時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連服8天。
2.磷酸哌喹加伯氨喹八日療法
(1)磷酸哌喹:口服總劑量1200 mg。第1天600 mg,頓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 mg。從服用哌喹的第1天起,同時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連服8天。
以上2種療法也可用于卵形瘧和三日瘧的治療。
(二)惡性瘧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療法)
1.蒿甲醚:口服總劑量64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80mg,首劑加倍。
2.青蒿琥酯:口服總劑量80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100mg,首劑加倍。
3.雙氫青蒿素:口服總劑量480mg。分7天服,每天1次,每次60mg, 首劑加倍。
4.咯萘啶:口服總劑量1600 mg。分3天服,第1天服2次, 每次400 mg, 間隔8小時;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400 mg。
以上4種藥物需加服伯氨喹,口服總劑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
5. 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口服總劑量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各12片(青蒿琥酯每片50mg,阿莫地喹每片150mg),每天服青蒿琥酯片和阿莫地喹片各4片,連服3天。
6. 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劑:口服總劑量8片(每片含雙氫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劑2片,首劑后6—8小時 、24小時 、32小時各 2片。
7. 復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總劑量8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8.復方青蒿素片:口服總劑量4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劑2片,24小時后2片。
(三)重癥瘧疾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療法)
1.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連續3—5天,首劑加倍。若原蟲密度大于15萬/μl,首劑給藥后4—6小時,再給予80mg肌注。
2.青蒿琥酯:每天靜脈注射1次,每次60mg,連續3—5天,首劑加倍。若原蟲密度大于15萬/μl,首劑給藥后4—6小時,再給予60mg靜脈注射。注射時,需先將5%碳酸氫鈉注射液1ml注入含青蒿琥酯60mg粉針劑中,反復振搖2—3分鐘,待溶解澄清后,再注入5ml等滲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混勻后緩慢靜脈注射。配制后的溶液如發生混濁, 則不能使用。
上述兩種療法,待患者病情緩解后,應改用口服劑型完成所需的療程。
3. 咯萘啶: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總劑量均480mg。每天1次,每次160mg,連續3天。
靜脈滴注時,將160mg藥液注入500ml的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溶液中搖勻,靜滴速度不超過60滴/分。需加大劑量時,總劑量不得超過640mg。
(四)間日瘧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連服8天。
(五)預防服藥(選用以下一種服法)
1.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 每月1次, 睡前服。
2.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
(六)疑似瘧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療
在單一間日瘧流行區,氯喹總量600mg頓服或兩次分服,每次300mg ,間隔6—8小時;在有惡性瘧流行地區,可用磷酸哌喹600mg 頓服。
注: 1. 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和咯萘啶的劑量都以基質計。
2. 所用劑量均為成人劑量,兒童劑量按體重或年齡遞減。
3. 阿莫地喹可引起粒細胞缺乏,萘酚喹可引起血尿,服用時如發現上述副反應,應立即停藥。
4.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地區的人群,應在醫務人員的監護下服用伯氨喹。孕婦、1歲以下嬰兒、有溶血史者或其家屬中有溶血史者應禁用伯氨喹。